德国小城有魅力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拥有8000万人口,属欧洲人口较稠密国家。德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较早,目前城镇化已步入成熟的高级发展阶段——以中小城镇为主的高度城镇化阶段。
城市虽小 “五脏俱全”
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柏林、慕尼黑、汉堡、法兰克福4座城市,人口数量在2万至10万之间的城市在德国被称为“中型城市”,5000人至2万人的则被称为“小型城市”。如今,德国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其中居住在不足2万人的小城市和城镇中的居民比例,超过人口总数的40%。作为区域重要的经济和就业中心,德国中小城镇是影响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显示出德国的城镇化以中小城镇为主的特点。
德国的中小城镇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制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布局均衡的工业结构。根据德国联邦宪法相关条款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除此之外,德国联邦政府也注重以财政和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
在德国不难发现,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各类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基本齐全,交通四通八达,城市之间往来便捷,超过20%的德国人选择驾车前往其他城市上班。
在普通市民看来,中小城镇拥有不少大城市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生活在中小城镇,可享受到良好的邻里关系、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更好的自然环境。由于生活所需的商店、娱乐设施以及政府机构等都不远,因此中小城镇的生活更为便利。与此同时,中小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虽然拥有比较发达的重工业,德国却没有所谓的超级大城市。相反,中小城镇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工作岗位。如德国汽车品牌奥迪总部坐落在巴伐利亚的小城英戈尔斯塔特,印刷媒体业首屈一指的海德堡印刷公司位于海德堡古城,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位于纽伦堡附近的厄尔兰根,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小城奥格斯堡。这些企业的发展给本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分担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爱丁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布施曼·舒尔茨指出,德国城市发展的理念既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原则,也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城市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由此避免了城市病,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守旧”与“发展”并存
德国小城镇普遍具有古城风貌,而且风景如画,很多城市以其传统的城镇布局、精美的城市建筑、丰厚的历史文化闻名于世。如位于巴伐利亚州西北部弗兰肯地区的罗腾堡,是德国所有城市中保存中古世纪古城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中古世纪之宝”。一走进罗腾堡,便可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风韵,这里常常游人如织。
在城市规划、土地运用、房屋建设以及城市再发展过程中,德国的建设法典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都会把对历史文化和老街小巷的保护和修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在德国政府看来,老城是历史的见证者,集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于一体,融汇多样性,老城既具有城市空间的美感,也能带来较高的舒适度。为了更好资助这些老城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德国政府推出了“城市建筑文物保护”项目。自1991年起,共有近300座城市获得过该项目的资助。
德国政府对老城区的保护,还推动了中小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对中小型城市在解决就业和居民收入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留在当地发展。坐落于内卡河畔的德国小城海德堡,原来是欧洲重要的印刷、轻工、食品、包装机械基地,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后,如今已发展成一座以科研、文化以及旅游著称的城市。
德国环保、能源与核安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表示,如何规划和发展城市,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城镇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在德国被提升至重要地位。在联邦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联邦、州和地方层面绝大部分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都明确将环境问题作为关注焦点。20世纪末,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
拥有6.7万市民的巴伐利亚州小城肯普滕市,因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及其一贯的预算平衡,2015年获得了德国“最可持续发展中型城市”称号。肯普滕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主要根据2009年以来执行的“战略目标2020年”纲领。其核心是创新公众参与程序,并吸引从业者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强大的区域网络以及与地方经济的众多合作,也加强了该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强化企业服务和有针对性地扶持创业等。
在工作保障和创造就业方面,肯普滕市为各年龄段和社会各阶层市民提供了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此外,长期失业者可获得“节能助手”的培训,帮助低收入家庭节能省钱。在环境保护方面,肯普滕市遵循着一套严格的能源和气候政策,如市政车辆的排放量不得超过每公里130克二氧化碳,这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多举措应对城市“萎缩”
当今,德国一些偏远中小城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其中最严峻的是城市的“萎缩”,可依据6个指标判断:人口增长、净移民、岗位发展、失业率、实际纳税力和购买力。这就是说,当一座城市出现人口大幅减少,失业率上升,净移民、就业率、实际纳税力和购买力下降时,那么它就处于“萎缩”中。此外,城市越小、地理位置越偏远,往往越可能“萎缩”。目前,德国一些住在偏远中小城市的居民已经能感受到城市“萎缩”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德国政府推出了多个扶持项目。除了经典的“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项目外,德国中小城市也十分看重“活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建筑文物保护”等项目,以及2010年推出的“小城镇——当地的合作与网络”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一些中小城市可获得一定的资金资助。如通过“小城镇——当地的合作与网络”项目,联邦财政援助可帮助人口稀少的中小城镇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等。
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部长格尔德·米勒认为,德国城市发展政策,最为关键的是要调动所有主体的积极性,并启动引领城市走上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进程,让城市发展成为对所有居民都具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来源:半月谈
————————————
分享最新交通资讯
交流互动热点话题
关注啸谈阡陌
关注交通·科技·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