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6期(2016年第32期)
△引言。为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年)(以下简称“上海2040”)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魅力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建设一座繁荣创新之城”、“建设一座健康生态之城”、“建设一座幸福人文之城”的发展目标。本期聚焦上海“幸福人文之城”建设,探析上海在提出“市民幸福,是上海发展的根本追求”理念下,如何营造“更有魅力的城市生活环境”。
△三个方面的内涵与要求。一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关怀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二是培育和发展城市的高品质文化休闲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城市更新。不断提升文化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公园体系,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区域公园、城市公园、绿道、广场等可供游憩的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内涵,塑造兼具历史底蕴和创意时尚的现代都会。

△规划举措之一:更有特色、魅力和吸引力的上海。强化特质地区的环境品质。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大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范围;在建成区以外布局区域公园,以生态涵养、生态屏障、远足度假和体验自然为主要功能;结合城市功能转型,将生产岸线改造为生活生态岸线,促进滨水公共空间建设。打造世界级遗产。加强江南水乡古镇、外滩建筑群、里弄住宅、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适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构建大尺度游憩空间和休闲网络。以大尺度生态公园、大型主题乐园、乡村田园、城市绿道、开放空间、生活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城市游憩空间体系。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公园绿地、景观河流、文创园区等为特色公共空间节点,整合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围绕外滩、迪士尼、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综合性旅游休闲区建设,完善城市对外接待设施,发展多元休闲功能,提供既丰富又独特的旅游体验。将旅游休闲与城市大事件相结合,促进各类国际性、综合性、主题性的会议、展览、文化、艺术、旅游、节庆和赛事的举办,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规划举措之二:更加包容、便利和精致的上海。实施多元、包容的就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推进以市场为杠杆的人口结构调整,以用地供给强化人口调控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口结构,以适宜的人口密度调节人口分布。实施“2040”计划。聚焦20岁左右创业人群和40岁左右创新精英,以吸引年轻创业人才为核心,推动创新人才的集聚,探索人口政策、空间供给、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创新。构建多样化住宅供应体系,提出混合社会住宅布局,配置精准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严格控制商品住宅用地规模,中心城区、郊区部分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覆盖范围分别为600米、1500米)进一步提高商品住房用地的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结合城市更新,提高居住品质,鼓励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人才公寓等多样化住宅产品,培育国际社区;商务聚集区、科技创新区、产业社区以及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新增商品住宅,鼓励开发商自持租赁,提高租赁住房比重,促进职住平衡。构建复合宜人的社区生活圈。城镇社区逐步构建步行 15 分钟可达、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平均规模约 3-5 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 5-10 万人,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生活圈内设置社区中心,作为生活圈内的综合服务和公共活动中心,以500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拥有1处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的公园。构建无障碍、网络化的步行系统,串联居住区、公交站点、若干服务中心以及就业集中点,形成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乡村社区结合村庄布局,集中配置符合农村生活生产特点的各类服务设施,如配置约500 平米的文化活动站、600 平米的综合服务用房、300 平米的的体育健身点等,提升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微”更新战略。推行城市林荫计划、城市街头公园改善计划、城市街道环境精致化计划、社区美化动员计划等。
△启示。上海2040基于更有特色、魅力和更加包容、便利的视角,对城市公共服务、文化特色传承以及生态空间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具体的路径。当前,重庆也应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开展以人为本的精细规划,优先保障公共要素布局,推进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历史保护,注重总体城市设计,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和美丽山水风貌特色,创造多元包容、富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