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5期(2016年第31期)
△川渝毗邻地区肩负“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的重任。在成都与重庆两个特大城市极化效应影响下,成渝城市群其他中小城市受到挤压,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发展结构,也即典型的“中部塌陷”现象。川渝毗邻地区处于中部塌陷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首次将川渝毗邻地区写进国家规划,提出“推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在潼南、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等内容。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更是将“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作为单独章节,突出其在推动成渝城市群协作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表示,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核心就是带动成都、重庆两地之间的中部塌陷区实现崛起。
△川渝毗邻地区合作现状。自2007年川渝毗邻31个县市共同签署《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起,毗邻地区展开了一系列自下而上的合作举措,由大足、双桥、潼南、荣昌、安岳、东兴、隆昌、泸县发起的“渝西川东八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已连续召开7届,旨在推动规划共商、产业共兴、基础共建、环境共保、市场共生与资源共享。其中产业合作模式较为成熟,四川毗邻地区为吸引重庆资金与产业链,普遍采取冠名“重庆”的方式搭建飞地园区,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承接重庆工业园的整体搬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配套环节,如重庆资阳工业发展区、合江县的重庆中小企业创业园、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等。广安邻水高滩工业园区中,70%的企业来自重庆,80%以上产品为重庆配套,被重庆渝北区委、区政府授予“重庆空港工业园区配套产业园”。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表示,川渝合作除产业外,能感受到的还有ETC一体化、公交一卡通、医保异地结算等生活上的变化。
△川渝毗邻地区合作的关键制约。一方面,行政壁垒是跨区域合作“无形的墙”,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例如,川渝两地银行均不认可跨区域抵押,即渝企在重庆的资产很难成为被四川当地银行认可的融资抵押物,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川渝边界“断头路”凸显交通建设的各自为政。如渝蓉高速重庆段已于2013年12月建成通车,而四川段于2009年9月开工,历时6年却还未能完成,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拖沓高速”。针对这些制约,《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可谓“对症下药”,提出“在川渝毗邻地区率先打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断头路’构建跨界快速交通通道”等要求,以清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川渝各通道合作内容侧重不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针对川渝毗邻地区几大通道方向均提出各自合作的重点内容。如渝武、渝广高速通道的广安、合川、北碚,重点是发挥两江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渝泸高速通道的江津、泸州,重点是共同承接重庆主城区产业转移,共建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渝遂、渝蓉高速通道的铜梁、潼南、资阳,则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快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成渝高速通道的荣昌、内江、泸州,以共建川渝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布局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
△上海与昆山是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典范。昆山采取“全面融入上海”的空间发展策略,做透“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深化与上海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制造业方面紧盯上海工业用地空间局限、用工成本高的问题,主攻高端制造业扩产项目,吸引上海品质高、效益好的企业转移落户;现代服务业方面引进大企业的华东区域总部和中小企业全国性总部,主攻总部经济,吸引现代物流企业在昆山建立分拨、配送、结算中心;旅游方面发挥江南水乡优势,主攻迪士尼乐园配套项目,打好人文和生态两张牌。二是建立跨省公交系统:开通了直达上海市区的跨省地铁11号线,从昆山花桥到上海市中心仅需1小时,上海社会科学院郁鸿胜认为,跨省地铁真正实现了生活生产一体化,对长三角协同发展是一种促进,也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各大城市群提供了一种跨区域互联的示范。三是基础设施跨省互联互通:上海“021”区号已接入昆山花桥区域,昆山与上海实现公交卡异地互通消费。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快顶层设计,构建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二是促进毗邻地区产业配套协作,扩大重庆辐射腹地,围绕重庆主导产业构建大产业集群;三是加强交通统筹规划,研究重庆轨道交通向广安、泸州等地延伸可行性,推进泸州、宜宾等沿江城市与重庆共同打造组合港;四是着力发展毗邻地区中小城市,让成渝“双城记”深化为“多城记”,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破解成渝城市群中间断层的核心,是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也指出,要从“单独建立成都和重庆两个经济中心”,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展中小城市群”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