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保军:城市群建设的三点认识和三条建议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6-14 04:56:4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2016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城市群规划建设交流座谈会。来自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的11个省市介绍了本地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和安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作为专家进行了精彩发言,针对城市群的组织形式、分工协作和考核机制提出了三点认识,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三条建议。
(以下根据杨保军院长发言实录整理)
刚才听了四个城市群规划的要点介绍以及地方发改系统对于落实规划的设想,感觉很有收获。四个规划都体现了新时期的新理念,也有一些创新。针对四个地方分别确定了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区域管制,总体方向上我是赞成的。各地非常重视这些规划,也在积极落实,许多做法也是符合规划精神的,这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所以,结合大家在实施中提到的一些希望或者期待,甚至一些困惑,也结合自己这些年对城市群的关注,我想谈三点认识和三条建议。
三点认识
1
第一个认识,我很赞同国家将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给予关注、研究和推进。中国的国情和西方有所不同,说世界是平的,是针对信息社会出现而言的。而世界经济的活动实际上不是平的,城市群一定是隆起的,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一定是尖的。不同的高度代表生产要素集聚程度的不同,显示出一种自然的要素空间集聚的规律,核心城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各种要素。但是,核心城市过度集聚也有一定的弊病,到了一定阶段问题就暴露出来。我们观察世界上的城市,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单一城市集中建设的最大规模,其数量单位不会超过百平方公里,像北京上海这种城市算很大了,但也就是几百平方公里。如果要超过这个规模怎么办,一定是另外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例如规模达到千平方公里的数量单位,就是发育到都市区了,核心城市跟外围若干的城市有密切的组织联系,而另外的城市也是种形态,这是高一级的形态。什么叫城市群,城市群就是有两个以上的都市区,它们之间有相互交织。这种形态的好处是,既能发挥都市区、核心城市对人才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又能避免过度拥堵带来的一些问题。所以,城市群具有生命力,是高级形态。我们要注意的是,城市群的培育是希望既不放弃大城市的魅力和对要素的吸引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又能把原来在点上的集聚转换到面上,实现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组织。我还要吸引谁,还要吸引要素,在一定范围内不是完全分散的,但是它吸引过来不是在核心城市,不是一直把核心城市码高,而是到了一定阶段,通过大中小城市,通过网络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地布局优化,并且促使大中小城市之间分工。最后,城市群地区总体看密度还是很高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城市密度等要远远高于非城市群地区。如果这个不能区分开来就没有意义。所以至少是这几个数字,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城市密度,创新密度等等应该要比非城市群地区高几倍,这样才能体现你的密度,才是高效的。而城市群里面不是铁板一块,应该是大大小小的大中小城市,或者说紧凑、高效、多样化的各具特色的城市,加上开敞的区域,通过网络构建起来。这是我对城市群的理解。
2
第二个认识,现在我们的很多认识是对的,但是抓手有些偏了。比方说我们特别关注城市之间老不进行分工协作,老搞重复建设。但是我们怎么确定它的分工呢?难道是政府部门来确定,你能干这个,不能干这个?如果这么分基本就错了,因为我们很难判断准确。而分工协作恰恰是城市群最最有价值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做法上有问题。其实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分工是有好处的,分工能获得收益。那么为什么会分工或者不分工呢?因为分工就是你做你能做好的事情,但是我做的越专一越好,我就必须要和别人交换才能生存。所以分得越深交换的越多,它取决于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高于我分工带来的收益,我就不分了。早期的农村为什么不分工,因为交易成本太高了,出去就不方便。所以交易成本越高,每个人都不想分工,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因此,你想要加强分工,就必须降低城市群的交易成本,把摩擦系数降到最低。这里是两块,一块是交通成本,一块是制度成本。如果我们想要让城市分工,就要把这两块摩擦系数尽可能的降低,城市自然而然就分工了,就不会干傻事,不会干同样的事情,不会干无效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抓手要转过来。而这一转过来,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个现象,国家尺度上的交通在全世界都做得好,铁道部把中国的铁路修得很好,交通部把中国的高速公路修得很好,比印度等一般国家修的强多了,这没有问题。而城市尺度,也就是中心城的尺度呢?市长也把城市的道路修得很好,马路到处修,修的很宽还没那么多车。但是你再观察一下,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没人修,这不归交通部管,也不归市长管。因此你会发现,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老想把路接过去,你要接我偏不接,我凭什么给你接,所以就成了这种结果。而城市群要干什么,城市群是群的事而不是单个城市的事,而一个城市与另一城市之间,交通只是一方面。因为你的制度安排导致了,越是密集联系的城市,老百姓越多。比方说标准就不一样,城市和城市之间,交通都连起来了,人就很多,通勤嘛,那么公交车开来开去的,部门就去抓他,这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通,属于公路,公路就按长途,长途就不能超载,超载就罚你。但是你作为公交,公交就不超载了,都挤得很。也就说公路建设标准、标高、断面都不一样,运的了么?所以我觉得交通系统不支撑,城市群建设就快不起来,你怎么破解它。
3
第三个认识是责任不明确。城市群虽然讲了很多年,但是谁对城市群的发展负责任,是这个市长还是那个市长,没人负责。另一个,我怎么考核你这个城市群好不好,就是说你这个城市群,生态环境怎么改变的,产业结构怎么提升,人口怎么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如何?群的考核和单个城市的考核不同,现在有单个城市的考核,没有群的考核,这是个问题。
三条建议
1
所以,第一个建议,咱们发改委能够借这个机会创造一个统计单元、统计要求,可以实现对城市的定期关注和评估。城市的转变,应该有一个统计,而城市群的发展责任应该是各个城市来一块担当。
2
第二个建议,我们要更多的要发挥部门优势,在制度建设上有所创新。我就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大家刚才谈到了投资的事情,希望国家给点钱,希望你们协调,其实群的事情是共同的事情。国外是这样的,用一笔基金,每个城市按GDP比例出一部分钱,这个钱就用来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方面等。如果你干的是符合这个规划就可以用这个钱,不符合就申请不到这个钱。所以,这样就引导大家都朝着共同的目标来推动城市群发展。
3
第三个建议,我赞同尹稚教授刚才说的,三个城市群发育阶段是不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在都市区的发育阶段,都市区跟都市区之间还没有出现交织状态,所以这个阶段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都市区的培育中;长三角城市群的发育程度是最高的,应该是提升阶段;而成渝城市群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哈长城市群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怎么实现转型。如果没有把这个琢磨和判断清楚,很有可能多少万多少亿的项目投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主要矛盾要抓到,发展阶段和特征是什么要清楚,这样更加有针对性,实施效果会更好。谢谢。
根据杨保军院长发言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