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不仅存在乡村中,也是城市基础措施的重要组成之一,而现代城市普遍存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被称为“食物的荒漠”,但实际上,城市具有进行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景观可以作为一种有效途径重新引入农业生产中。当乡村农业景观遇到城市农业景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乡村农业景观是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情况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少量人为装饰后所形成的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
除了纯自然属性的农业景观外,人为加工后的农业景观主要分为三大构成,两大形态。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

景观形成是建立在保持当地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资源。例如传统畜牧业和休闲农业的组合,基本保持纯自然的景观属性。具体表现为游步道的植入,民居建筑艺术的融入等。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膨胀、市区用地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的郊区化趋势侵占了周边大量农田、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脆弱。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农业的生态功能,不仅需要农业生产食物,同时需要农业在城市、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城市农业景观就是在这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平衡人和自然关系、提高未来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还可以起到延续地方文脉,保护物种多样性,增加城市生态资产,促进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作用。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将城市农业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

1)居住区内土地开发和利用;
2)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农田景观,兼具休闲、观光、教育等多重功能。
都市农业——2012年ASLA专业类通用设计荣誉奖
这里濒临金融区,周围繁华喧闹,但是花园成功营造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绿地空间,仅有0.43英亩的花园却弥补了2010年拆掉的拉菲特大厦的空缺。设计经过层层推进,演变成一个使用可持续性材料,具有儿童教育意义的都市农业园区。不仅布置了超过200种果蔬以及鲜花,提供大量休息座位,同时还鼓励公众使用这片空间。

可持续花园地面超过70%的面积是可渗水砾石、草坪、地面,配合高效率的灌溉系统,利用再生木材,密集的植物种植让花园的生产力大幅提升。作为一个教育圣地,人们在公共空间参与学习、种植、栽培,了解粮食系统和体验季节的变迁。这个都市景观花园增强城市体验,建立起景观、食品、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让我们认识到城市农业景观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