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桥下“剩余”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乏富有创意、设计精良,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资源的案例。例如美国纽约进行了一系列的桥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及研究探索,并将制定相关机制和政策,形成桥下空间设计导则;法国巴黎利用废弃的巴士底-凡塞纳高架铁路桥建设“高架公园”,并利用桥下的拱洞建设手工业及艺术品商业长廊;日本东京利用高架线路桥下空间建设商店、事务所、澡堂、录音棚等,位于新宿的桥下商业街绵延数公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案例类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用地效率
现代城市中,高架交通设施延伸范围广、占地面积大,其下方空间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缺乏光照、单调压抑、欠缺功能、土地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重新思考桥下“剩余空间”的价值,通过规划设计策略,可以变废为宝,大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用地效率。
经过一定的建设和设施配套,将桥下空间变得更加安全和宜人,适合在桥下“剩余空间”发展的功能包括: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商业零售功能,自行车或机动车停车场等交通功能等等。这些功能不仅仅使桥下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区域整体更新和发展。
案例1:南街海港社区的东河快速路(FDR)下方空间利用
设计公司:丹麦 BIG建筑事务所
社区概况:南街海港社区位于北抵布鲁克林大桥,南至乔治大街、西至珍珠大街、东至南街和东河快速路(FDR)。社区内部的18世纪历史建筑现在用作居住功能,它对洪水极其敏感。社区核心位置的历史集市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社区单体建筑的防洪保护设施受到历史建筑个性特征和分散产权的阻碍,而大型的防洪保护设施则受到狭窄紧促的滨水空间的限制。
东河快速路(FDR)下方的空间目前是社区内部到滨水地区空间联系的妨碍,但是也为防洪基础设施和活化社区带来了机遇。


图:东河快速路(FDR)更新改造前的景象
设计措施:在《东河景观大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本案在FDR下方设计了一系列椭圆形的展馆。这些展馆可以用来作为临时集市、艺术展览以及其他永久性项目的空间载体。
展馆中央被坚固的防洪墙所支撑,防洪墙中隐藏有可以开闭的防洪门,形成了一道连续、垂直的防洪屏障。
这系列展馆活化了位于社区和滨水区之间的交通空间,复兴了历史商业街区,振兴了本地的艺术家团体。

图:FDR下方的展馆外景

图:展馆启用后人群熙熙攘攘的场景
案例2:荷兰阿姆斯特丹A8公路下方空间利用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A8高架公路建设于1970年代,修建目的在于完善跨河交通,但是高架公路的建设同时也破坏了城市肌理,割断了不同片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2000年以后,设计师对A8公路下方的空间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利用措施,希望通过设计重新连接被割裂的城市片区,并使桥下空间焕发活力。他们希望把枯燥的停车场转变为混合使用的空间,把边缘空间变成“活动中心”,把废弃地变成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广泛征集了社区居民的意见后,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包括:建设商业设施,包括超市、花店等,建设一定量的停车设施,打通连接两侧的道路通廊并建立与河流的联系,提供一定的涂鸦空间,提供座椅等设施,提供体育设施,包括滑板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戏水池等,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比如儿童活动场地、烧烤点灯,设置艺术景观小品,包括喷泉等,建设一个巴士站点。

图:A8公路下方的戏水池,水池与附近的河流之间建立有联系通道

图:A8公路下方滑板公园与涂鸦设计

图:A8公路下方的体育运动场地

图:A8公路下方建筑空间
案例3:东京新宿桥下空间利用
东京新宿地区的“桥下商街”绵延几公里。那里既很好地利用空间,又可以积聚商气,还可以解决商业店面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卫生和安全“死角”的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也减轻了立交桥对城市景观的破坏。
在桥下开店的几乎各种行业都有,除停车场外,还有咖啡馆、服装店、玩具店、拉面馆、商场等等,比单纯的停车场功能性更强,更加人性化。桥下商业街已经成为了新宿重要的购物场所和城市景观。


图:东京新宿桥下“剩余空间”被充分利用,可见长达数公里的商业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