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每位公众市民息息相关。近年来,市规划局始终把规划公众开放日作为公众参与工作的创新举措,从策划选题到组织,针对不同参与人员,制定内容和侧重点。 昨日,我局在城市建设档案馆组织了以“档案与民生”为主题的规划公众开放日活动,深入展示城建档案在“记忆”城市发展、服务城市中心及民生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是我局把规划公众参与工作切实落在实处,通过局政务微博、微信征集报名方式,敞开大门,面向全社会邀请了30多位包括行业学者、热心市民和高校学生走进档案馆,一起回顾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演变,了解城建档案与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相关性,展示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和“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引导市民对档案的有效利用来实现惠民利民的价值导向。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就是一个保存城市记忆成果的部门,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馆藏,更有一颗“记忆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化、服务社会公众”的心。
她成立于1980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城建档案馆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解放初期成立的南京市城建局档案资料室,当时继承保管了民国时期原南京市工务局的技术档案等。
目前,馆藏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档案30万卷,主要有:
1949年至2012年建设用地规划档案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 道路桥梁、供水公交、水利防洪等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工程档案; 住宅、行政、科研、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民用建筑工程档案等,其排架长度达12000多延长米。 其中,馆藏有自1929年编制完成的《首都计划》至2005年南京市历轮的城市规划,是全国最具系统性保存城市规划的档案馆之一; 馆藏1949年至2012年建设用地规划档案11600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档案37117卷。 这些档案是我们城市的每块用地、每栋房屋的“出生证”,也是办理产权产籍、维护物权、开展公共管理、依法行政的基础。 保存城市“记忆”成果,收集有关南京城市发展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料,完整记录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构筑和完善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提供服务,切实为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和广大群众做好服务。
城建档案馆公众开放日,规划君带你一起走进馆门~

一大早,参加开放日的市民已经在门口等候了



参加开放日媒体记者和网络报名市民学生签到并领取资料

馆领导致欢迎辞


工作人员介绍档案馆的基本情况,仅2015年就接待3800多人次(单位)的查档,提供A3以下复印件60000多张,图纸复印12000多米,而且这些都是无偿的噢!

档案利用者以亲身体验,讲述多年来在档案馆利用档案的经历以及档案对南京地铁建设的重要作用




馆领导与参加活动政协委员、市民和学生现场互动,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







为公众市民展示馆藏珍品,介绍档案制作情况



工作人员介绍并演示城建档案查询过程


参加开放日的南京日报离休干部、“红学家”严中老先生为档案馆捐赠书籍

参加活动的河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学到了很多学校里没有的知识,希望把档案馆作为社会活动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为规划开放日点赞!
一、查阅城建档案可为办理哪些事项提供帮助?
日常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涉及的房屋装修、产权办理、消防备案与审查、依法行政、查违拆违、诉讼等各类相关事项。
二、查阅城建档案需携带哪些材料?
公民以个人名字查阅自身权属范围内的城建档案需出示:
1) 本人身份证
2) 房屋权属证明(两者缺一不可)
单位查阅自身权属范围内的城建档案需出示:
1) 单位介绍信
2) 本人身份证
3) 房屋权属证明(三者缺一不可)
咨询电话:025-84477743
查档时间:8:30-11:30,14:00-17:00(工作日)
《首都计划》是在民国时期编制的南京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也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城市规划。吴良镛先生在为《南京城市规划史稿古代篇?近代篇》所作的序中写道:“可以认为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大规模城市规划是从南京开始的”。其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同时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现藏的两套不同文本的《首都计划》文献。一套是民国政府于1929年12月31日印刷的中文本,全书243页,插图59幅。另一套(册)是THE CITY PLAN OF NANKING , 1929年12月5日完成,英文打字机打印,且有墨菲和古力治亲笔签名的英文文本原件,总页数581页,内含照片128张,插图59幅。《首都计划》中文本现存世稀少,而英文本可能是孤本,弥足珍贵。

中山陵,中国近代革命家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的南坡,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1月,紫金山全部划归“总理陵园”。1928年国民政府在中山陵东南方,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灵谷景区)。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理陵园,并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先后修建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藏经楼、永慕庐、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行健亭、光化亭、正气亭、桂林石屋、铜鼎石台、中山先生纪念性植物园、国民革命历史图书馆、永丰社、温室等。一些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军政要员等亦先后在此建陵墓或选定墓址,如蒋介石、廖仲恺、谭延闿、汪精卫、范鸿仙、戴笠等。逐步建成了中山陵园建筑群,成为“国民革命纪念地”,确定了中山陵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定地位。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就珍藏着这些中山陵园建筑档案,共有463张,载体形式有蜡布图、底图和蓝图,图面清晰,保存完好。从内容上看,有设计图、施工签字图和竣工验收签字图。此档案原为民国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藏,南京解放前被运往福建,1953年由南京市城建局接收运回南京。

国际联欢社位于中山北路259号(原671号),现为南京饭店。它隶属于外交部,是一个以各国驻华外交使团成员为主,并有中国外交界人士参加的旨在联络国际人士感情的团体。

由基泰工程司的建筑师梁衍设计,裕信营造厂承建,1936年完工,工程造价15.96万元。计有主楼一幢,计128间房,西式平房三进。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决定在国际联欢社原有房屋基础上,扩建一座餐厅及附属用房,扩建的餐厅(现为南京饭店商店、客房和办公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楼,由基泰工程司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1947年8月竣工。扩建部分的餐厅及附属用房,与原有建筑衔接处以一扇形门厅过渡,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扩建后的国际联欢社建筑面积达5129平方米,占地面积11054平方米。档案馆现藏有该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图纸一套共7张。

国民政府立法院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105号,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约6797平方米,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完成,现为南京军人俱乐部。该建筑为反映首都职能的中央级建筑,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曾在此发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主楼2层宫式屋顶保存完好,建筑风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有彩画及细部装饰。

该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档案馆目前保存的该工程档案为建筑、结构、电气、暖气卫生设计底图一套和设计说明书,共11张。底图为硫酸纸铅笔绘制,保存基本完好。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中山北路32号,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单位所在。该楼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由承建了中山陵工程久负盛名的姚新记营造厂承担施工。1934年3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整座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基本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细部,是当时最现代化建筑之一。

该建筑曾被民国年间出版的《中国建筑》杂志评价为:“首都之最合现代化建筑之一”。1991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其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馆目前保存该工程设计档案,有蓝图一套、设计说明书,及部分底图,共25张。在该建筑历次的整修工作中,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为维修工程提供原工程档案,为尽量保持它的历史原貌,提高维修质量,做到修旧如旧提供了依据。

民国实业部地质调查所陈列馆即民国中央地质调查所陈列室,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

该建筑建于1935年,位于现南京市珠江路 700 号,为南京地质博物馆,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由民国时期著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童寯设计。为德式钢筋水泥建筑,中轴对称,高4层,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该档案形成于1934年3月,为硫酸纸设计底图,共4张A1幅面,铅笔绘制,现藏于档案馆。

首都饭店是民国时期南京最豪华的宾馆,由民国时期中国旅行社投资兴建,是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及国外宾客下榻之处。该建筑1933年竣工,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了西方现代派造型,根据建筑功能与所处地形的特点,建成不对称的形式。面布局比较灵活,大楼平面呈“7”字形。大楼主体为对称的两翼,中部为厅楼,高四层,两翼为三层。1949年,阎锡山来南京时,也曾经一度居住在首都饭店。

该建筑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现藏该项目建筑、结构、电气、暖气卫生设计底图一套28张及给排水、暖气卫生、电气施工蓝图5张。其中施工蓝图上有业主、包工人、代表人等签字(签章)。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施工建设,历时8年于1968年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南京长江大桥主桥档案目前整套保存在江苏省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了部分档案,其中公路引桥部分为南京市市政交通配套工程,由南京市城建局负责,并由南京市城建局勘察测量大队负责勘察设计。因此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收藏有引桥工程档案较为完整的档案,包括了地质勘测、施工、竣工全套档案共13卷。这些档案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长江大桥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大桥维修改造的重要依据,在南京长江大桥桥面维修、引桥双曲拱火灾受损等历次维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