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新一轮国家新区规划思考——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摘录:截至目前为止,国家新区数量已经达到17个之多。新区越来越多,大家对他们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

90年代第一个浦东新区成立时,国家在项目、税收、土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一系列大事件在浦东的落地让大家惊叹国家新区的分量。
2000年天津滨海、重庆两江的成立,虽然国家没有直接的项目、资金投入,但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是让人明白新区体现着国家区域增长极的目的。
10年后13个国家新区的密集批复,大家发现除了国家给个帽子和赋予新区自我体制创新外,基本没有什么特殊政策。显然国家新区的战略使命和意义在发生着转变。
南京江北新区正是在2015年得以批复。从江北历史看,这一地区历来是南京产业战略的主战场;从规划内容看,江北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战略到总规到片区规划的全覆盖。
因为国家新区的批复,需要项目组重新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思考和评估规划。于是带来的重要问题是这一轮国家新区的战略意义是什么?这一类国家新区规划的技术路线会有何不同?
摘录:回到开篇的三个问题谈一点体会。
首先,新区规划技术方法会有什么不一样?或许是我们驻场的工作方式,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并没有找到特别之处,反而感觉是从原来的大战略开始回归到小规划,做越来越跟城市接地气的规划。
所以我们项目组一年沟通会开了近百场。如果硬要总结,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三句话,那就是国家新区需要国家的高度、区域的视野和城市的深度。

第二,新一轮国家新区的示范性体现在哪里。我们认为新一轮新区既是国家的更应是城市的。
一方面我们要体现国家战略高度,关注范式、关注定位、关注设施、关注体制。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关注生态、人文、风貌。

最后,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国家新区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我想我们的体会是,不能简单地理解没有特殊政策的国家新区地位就是在下降,甚至这类新区已经无用,而是新常态下承担的使命在发生变化,从政策新区转向价值新区。
当国家完成了增长导向下新区点状政策扶持战略后,如今国家需要通过多元的、均衡的国家新区战略寻求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外力给政策到如今新区内生模式创新,国家新区代表的是一种价值高度,如何体现这样的价值需要不同的新区自我摸索创新的模式。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孙娟副院长在“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

█ 2、44所高等院校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你的学校在名单上吗?
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

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2016年6月3日在成都投票决定,14所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通过了该委员会的评估。
其中,新增了江西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本科,安徽建筑大学的硕士;清华、东南、同济、重大、哈工大、天大等学校为复评。使得通过评估的院校数达到44所。


█ 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0周年院庆纪念标志方案投票
微信公众号:cityif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方案六:


█ 4、【SDC读城】“分散”与“集中”,综合体你更爱哪个?
微信公众号:上海设计
提到城市综合体,我们通常想到摩天大楼,高端的商业,顶级的酒店和文化娱乐场所,随着时代发展,综合体的布局方式及内涵花样百出,但探讨“分散”还是“集中”仍是核心命题,本文以此为媒,来剖解综合体构成的五脏六腑。


█ 5、【城市设计】解读港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开发模式
微信公众号:全心全意
香港是世界上交通最为繁忙、地铁出行又极为便利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公交的骨干,港铁运营以高效和高成本收益著称。港铁的成功无疑与站点周边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的视角展开港铁的开发特征分析。


█ 推广: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微信公众号: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1、张文学:大数据应用实践与思考
2、苏乐平:微服务和云生态
3、黄永胜: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建设与应用探索

- 国匠城 -
城市规划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