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图片城市主义:人的尺度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路
龙瀛 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长按识别二维码,至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查看全文。

█ 2、再述城中村的前世今生
微信公众号:深港双城双年展
从地理空间来看,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绝大部分被城市征收,用于城市开发建设。而余下的原村落、新宅基地以及工商发展用地渐渐发展为城中村。
从社会学的角度,城中村是指已经实现非农转化的原村落的社会关系在城市社会中延续下来,从而形成的特殊城市社区,现在成为城市中外来人口及低收入人群的落脚地。
从经济学的角度,城中村的原居民从农业生产转变为物业租赁,并客观上承担了城市廉租房的角色,提供了开发、多元、有活力、低成本的生活配套环境。

红色,橘黄,黄分别为1990年、1996年、 2007年深圳建设用地的扩张
图片来源:转型规划引领城市转型,深圳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城中村私宅用地分布图

█ 3、上海要在市中心建农场,“城市农业”看上去很美
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2016年下半年,上海江苏路地铁站可能会有些变化。地铁站前广场将出现一片绿地,那是一个小小的农场,里面养鱼,还种着水果蔬菜和各类草本药材。类似的农场还会出现在愚园路的小学操场和江苏路石库门老社区里。
这几个农场都属于一个叫做“可食城”的项目。概念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说的就是时下在欧美正流行的“城市农业”。城市农业的推广者认为这样做不仅让生活环境更美,闲置空间也会凭此转变成有趣的日常活动场所。
这个项目由意大利设计公司德度设计事务所(DEDO DESIGN)主导,现在得到了长宁区政府的支持。



█ 4、基于生活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社区可步行性评价及规划方法研究
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

对机动化与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低碳出行、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步行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其地位逐渐回归。
在此背景下,将步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作为步行目的地的日常服务设施,尝试在分析设施的步行者使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评价方法,并以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为例对这一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最后探讨了可步行性社区的设施布局模式。
研究思路和内容
通过梳理国内步行相关的文献,发现关于步行性的量化评价主要集中于步行环境层面,着重步行舒适性和安全性,且多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进和改进,而对于步行可能性方面的直接相关研究相对缺乏,部分关于步行可达性和设施可达性的研究与本研究具有一定相关性,但都未达到可步行性要求的深度。在梳理了国内外步行相关研究后,本研究在步行可能性评价方面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步行分数”评价方法;探讨了设施布局对步行出行可能性的影响。
对国内外设施布局相关研究整理发现,目前在设施的布局和评价时较为主流的仍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思路,少有从居民需求的角度探讨的。但“自下而上”的视角正在被逐渐认识,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因此,本研究也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设施布局方法的探索,是从设施布局满足居民日常步行出行需求的视角切入的一次创新。


█ 5、【景观】外国人眼中最好的10个中国景观设计项目
微信公众号:规划师杂志
大家或许经常听人评论国外的景观设计项目,那么,你是否知道歪果仁最喜欢的中国景观设计项目是什么?以下是“Got Talent”推出的中国系列,来看看歪果仁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活跃在各个方面(土木工程、武术等各个行业)的国家,但最突出的是景观设计。“Got Talent”系列已经推出美国系列和英国系列,现在向大家介绍中国10大突出景观设计项目。

郑州万科中央广场 By Locus Associates事务所
建造高质量公共空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功能性设计。但是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为人们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的需求。Locus Associates事务所做的很对,郑州中央广场成为受人欢迎的社交区域。该广场利用道路、土地改造、水景和人类尺度元素正确实施空间循环,使其大获成功。

香港太古坊港岛东中心 By Hargreaves Associates事务所

█ 推广: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今日推荐的是三篇信息化实务论坛的ppt,稍后我们会继续放送相关内容,敬请期待。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网页版在 ppt.caup.net):
1、罗亚:提升信息化综合能力,促进业务创新

2、高瀚:腾讯LBSN大数据在智慧城市领域应用

3、山峰:肩负历史使命,构建可持续大数据生态


- 国匠城 -
城市规划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