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出口、小学操场、老社区的外墙。这是一个幻想,还是一个实际可行的项目?

2016年下半年,上海江苏路地铁站可能会有些变化。地铁站前广场将出现一片绿地,那是一个小小的农场,里面养鱼,还种着水果蔬菜和各类草本药材。类似的农场还会出现在愚园路的小学操场和江苏路石库门老社区里。
这几个农场都属于一个叫做“可食城”的项目。概念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说的就是时下在欧美正流行的“城市农业”。城市农业的推广者认为这样做不仅让生活环境更美,闲置空间也会凭此转变成有趣的日常活动场所。
这个项目由意大利设计公司德度设计事务所(DEDO DESIGN)主导,现在得到了长宁区政府的支持。


可食城(效果图)
设计师们想给上海这个他们每天生活的城市带来些改变。
“上海是个绿化做得很好的城市,但从食物生产和城市农场的角度来说,还不够。”意大利设计师侬青(本名 Nunzia Carbone)说。“这里有很多公园,但所有的公园都是独立分隔的。我们最终会用许多绿色走廊将公园连在一起,形成一张绿色网络。”串起绿色走廊和网络的就是他们正在做的可食站、可食学堂这些小型农场。
她认为,这可以建立起居民和自然的新关系,重塑上海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那些乘地铁通勤上班的人,当他们走出地铁后来到一个温柔漂亮的乡村一样的地方,这感觉多棒啊。”
在为可食城项目前期调研时,德度设计也得到比较积极的反馈。他们和同济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合作,做调查,考察人们的需求。接受采访的上海市民经常谈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人们不知道食物是如何生产的,其中使用了怎样的技术,所以他们最关心食品安全。当然,他们也很希望能和自然有很好的关系。”侬青说。
德度设计在调研后得到这样的数字:到2035年,中国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95%的中国人关心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用量和食物后期加工;60%的上海人愿意用自己的居住空间来耕种自留田地。
这样的结果让德度设计确信要做可食城,而两年前启动项目的他们,现在成了中国范围内该领域走得比较快的一个。
当然,欧美国家和日韩等亚洲国家早有类似的案例。苏黎世Conceptual Devices事务所设计的“农场-X”,1000平米的废弃厂房与仓库用地改造成农场,农场使用特定的水耕培育技术和全天候气候监控,每天最多能够生产5吨新鲜食品。

在巴黎,高级连锁商场老佛爷(Galeries Lafayette)巴黎旗舰店的屋顶也改成了农场,安装了无土栽培系统,以羊毛和麻作为基质,并对灌溉系统进行资源循环利用。

德度设计的做法更多样化一些,他们目前完成了长宁区三个试点项目的设计。可食站是地铁站广场前一块绿地,目标人群为忙碌通勤的上班族。可食学堂设在愚园路一所小学的操场上,小朋友可以爬到树屋去种植果蔬和其他作物。两个试点都包含用于种植食物的绿地和养鱼池。设计师们特地采用了一个“鱼菜共生系统”,把养鱼和水培植物结合起来,鱼为水培植物提供养分,其中的水又可以净化过滤、循环利用起来。

从上往下以此是:可食站,可食学堂,可食社区(效果图)
第三个试点可食社区设在长宁区的老里弄里,是三者中唯一的垂直空间。设计师们想把土壤、绿色植物和蔬菜覆盖在里弄建筑的外壁上,形成嵌入式绿色空间。
项目前两个项目将于2016年完成,完成后由上海周边的绿色农场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聘请专门的地产管理公司来运营管理。事务所目前正在做建设图纸和预算,还一边向可能合作的社区、学校展示项目,一边寻找可以提供资金的赞助商。
总体而言,可食城更像是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项目。尽管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食物的供应链模式、具体的日常维护、食物的安全性保证等等。
内容来源:好奇心日报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