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动化与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低碳出行、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步行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其地位逐渐回归。
在此背景下,将步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作为步行目的地的日常服务设施,尝试在分析设施的步行者使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评价方法,并以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为例对这一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最后探讨了可步行性社区的设施布局模式。
通过梳理国内步行相关的文献,发现关于步行性的量化评价主要集中于步行环境层面,着重步行舒适性和安全性,且多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进和改进,而对于步行可能性方面的直接相关研究相对缺乏,部分关于步行可达性和设施可达性的研究与本研究具有一定相关性,但都未达到可步行性要求的深度。在梳理了国内外步行相关研究后,本研究在步行可能性评价方面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步行分数”评价方法;探讨了设施布局对步行出行可能性的影响。
对国内外设施布局相关研究整理发现,目前在设施的布局和评价时较为主流的仍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思路,少有从居民需求的角度探讨的。但“自下而上”的视角正在被逐渐认识,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因此,本研究也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设施布局方法的探索,是从设施布局满足居民日常步行出行需求的视角切入的一次创新。

图:技术路线
研究以466分有效问卷为基础,借助Excel、SPSS等相关软件平台,从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多样性、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三方面分析了设施的步行者使用特征,并就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做了分人群的特征分析。
在设施使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设施的需求特征,包括分类需求特征和多样性需求特征,结合空间需求规律从点和面两个层面构建可步行性的评价方法。
研究同时做了以评价和诊断为主要功能的可步行性评价软件的开发,并选取了现状设施缺乏的新江湾城街道作为应用对象,运用评价软件对其现状可步行性进行评价和诊断,并以此为基础对设施布局进行优化,通过可步行性软件的评价检验判断是否达到优化目标。
在设施需求特征基础上,以可步行性最优为目标,研究探讨了不同可步行性水平下设施的布局模式,并结合现行设施服务半径规定,提出可步行性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分级配置和空间布局建议。
(一)设施的步行使用特征
设施步行使用特征的设施间差异较大。使用频率差异明显,高频使用设施有公交站、地铁站等换乘设施,公园等休闲设施,菜场、小吃店、水果店等日常副食设施;选择多样性差异显著,小吃店、饭店、沿街服装店等设施多样性较好;距离衰减规律各异,根据衰减曲线形态可以将设施分为陡-缓型衰减、S型衰减、缓-陡型衰减三类。

图:距离衰减曲线
设施步行使用特征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对换乘设施、快速餐饮类设施、运动休闲类设施需求更高;女性对生鲜食材、未成年孩童的教育、购物消费和身体保健关注更多;男性对地铁站、便利店、药店的多样性要求高于女性,而女性对商场的需求更多样化;距离衰减特征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设施步行使用特征的年龄差异较显著: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有菜场、公园绿地和综合型大卖场;中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公交站和地铁站,分别体现了两类人群的日常活动特点;老年人对水果店的需求更多样化;而中青年对饭店、商场、理发洗浴、药店等设施的需求更多样化;老年人对所有设施的平均容忍时间都高于中青年,平均容忍时间集中在10-25min,而中青年的平均容忍时间在10-20min,中青年和老年人步行使用设施的距离衰减规律差异显著。
(二)可步行性的评价方法
基于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评价方法是在设施步行使用特征基础上构建的,因此较真实地反映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步行出行需求实际;其与空间的结合,对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距离的考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施的服务水平,且可以对各类设施的服务水平做出评价,点的评价可用于对多个评价点周边设施服务水平的比较分析,面的评价可以作为区域设施布局优化的依据。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软件实现,通过数据准备、数据导入、分析设置和数据输出使用软件,从而为可步行性的相关规划提供一种工具;同时,软件还提供不同人群的分析数据,为设施布局满足多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图: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三)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新江湾城的案例说明了可步行性评价软件在规划中的应用是一个“评价——诊断——优化”的循环过程,软件主要作为可步行性相关规划过程的一种工具,规划师运用软件对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进行评价和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相关设施进行布局优化,进一步运用软件对优化结果进行评价检验,判断是否达到优化目标,重复交互过程,直到达到“可步行性最优”的规划目标。
根据可步行性评价思路可以进一步探讨可步行性最优的设施布局模式。从不同可步行性水平的设施布局模式,可以推断10min的步行距离是最佳步行距离;大卖场、地铁站等区域统筹型设施对其周边地区可步行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菜场、公园绿地、水果店、小吃店、便利店等设施在布局时应合理间距、适当加密。
在可步行性目标指导下,社区设施布局模式宜采用“等级布局为核心、自由落点为补充”空间布局体系,根据设施需求等级可将设施按照社区级、街坊级两级布置,并通过必须布局、可以布局和不需要布局三级控制力度对设施布局进行控制;根据区域设施整体供给网络完整性确定分散的设施点,以形成灵活有机的日常服务设施供给系统。

图: 新江湾城可步行性评价图

图:设施的容忍时间圈层分布
课题组成员:王德、卢银桃、朱玮、宋珊、张健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