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先生受邀参加了“2016清华同衡第四届学术周”群英汇环节,带来了一场以“规划的存在感”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本篇内容分享王富海先生在学术周上的学术演讲,以飨读者。
规划“存在感”不等于“存在价值”。价值是可以度量的,度量肯定需要精确,需要很严肃的去做这个事情。我严肃地做了30年规划,才发现规划根本不是件严肃的事。
规划本身的特点是测不准与变动性,很多结果是偶合的。即使规划出现理论的偏差,在操作使用上也会对它进行调整和弥补。在某种程度上规划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规划的存在感分三个层面,即:时代感、角色感、方式感。

1950年代建国以后规划的存在感是配合:规划主要是配合国家的建设重点,56个大项目,若干个重点城市,还有一些老城市的基本的环境改造等等。
1960到70年代规划虽然隐身,但并没有完全停止,是隐性的。
1978年是一个规划春天,解决了规划有无的问题。
1980年代通过特区、开发区,规划有很大的突破,是塑身的过程。
1990年代规划是黄金期,规划行业整个铺开了,规划实用价值比较高,规划从思想到具体做法上还是比较符合规划的基本原理。
从90年代开始规划走到台面上面,到2000年代,规划可以说进入一个爆发时期,在这个阶段规划的作用被抬的很高,这个阶段最重要就是土地财政问题。规划在这里边起了很重要作用,整个行业可以说也是爆发各种各样的都进入到规划的这个行业。此时的规划已经走向了多元的概念,只不过多元过程并不是一个很有秩序的,而是已经有了很多的冲击。这个阶段规划的存在感,更像是工具,实际上恰好是背离了规划应有的价值。
到2010年代,规划进入到物极必反的状态。规划的综合性地位也被打压,出现了很大的转折。这个转折是决定规划的生存和到底能不能很好的蜕变。
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来看,规划的时代存在感正在不断的增强。随着中国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作与造城运动趋势的增强,规划的英雄情结会不断的被放大。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规划整体上都是被动的,是在膨胀当中走完了一个时期。

从规划理论研究出发可以将规划角色分为四大类:政府,企业,公众,规划专业人员。这四个角色就是决定了规划如何去形成一个好的关系。可以说政府和规划专业人员形成了一个直接对应的关系,专业直接服务于政府,但是间接上服务企业和政府,企业和我们的专业现在构成了一个主体的关系。
我们也知道社会的变革一定会走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公众的力量、大众的需求,城市发展当中的社会要求开始逐步增强。它对政府产生需求,对专业提出要求,这时候政府和专业以及公众感到其实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今天规划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这是我们专业的责任,规划从专业情怀出发也应该对城市负责。
所以未来规划存在的角色感,对上——规划专业人员要更好的做好总体类型的规划;对下——要把自己拆解掉,深入各个角色当中了解他们、参与他们、帮助他们。
规划存在的方式感有很多内容,包括:技术载体、技术方法、适用场所、项目类型、工作方式、主要成果、业务扩展、工作阶段等等。
技术载体方面,法定规划是现在大家都关注的事情。对于规划管理部门而言就是做好法定规划,依据法定规划做好“两证一书”。现有体制中,规划管理部门只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不对城市负责,而规划编制人员却有很大的人文情怀,对城市有很强的责任心。此外还有非法定规划和非规划,非规划的内容是规划编制人员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技术方法方面,过去规划名词横飞,各式华丽的词汇经常拿着去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结果会怎么样?恰恰技术方法把所有规划该守的“道”弄缺失了。现在大数据对于城市行为的精准描述以及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难道真的能给我们一个更加科学化的结论吗?我个人真的不是这么看。因为这只是主观上规划师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城市的行为,但是城市建设、管理、运营这些行为有太多的非科学类因素和文化、人文等非理性的因素。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我认为确实规划要抓好我们的真技术,如海绵、智慧、生态、安全等等,清华同衡路子这么走是对的。
适用场所方面,规划能不能参与到区域规划当中。城市规划的方法应用到多个行政区当中来做区域规划的话,往往所有的目标性规划、非规范性规划都不适用,有用的是行动性规划。应抓住大家共同关注的,少做但是做精,能推动行动的规划才有效果。同时,城市规划的手法并不适用于乡村,对于乡村而言,一要尊重乡村它的生成规律,二要尊重乡村有自治权。
主要成果方面,一要做好规划,二要学会去制定规则。现有规划是“全覆盖、全过程”的控制性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所有行为都要进行控制,自然无法管好,而用一种价值观、一波人并不能管不好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我一直在研究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到我们规划上面该怎么体现?可具体采用“二八原理”的方式,城市中有20%的面积或者部分是需要你去认真对待,好好去做的,因为它控制全市框架和主要的风貌。剩下80%就制定规则,让市场更多去说话。这样的规划才真正带来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城市。

规划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走入苦难的时候。但是我认为它会有一个蜕变的过程。所以,对于规划院来讲也许这时候是生存优先,活着才是存在的价值。
本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