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是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为主建立的研究小组,旨在追踪世界前沿、推广国际经验,深入比较北京和其他国际大城市规划实践,为规划师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关注领域涵盖大城市治理、空间规划、可持续交通、生态环境等。我们致力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流的分析总结。我们的平台是开放的,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昨天的002文章中提到未来交通方式的革新,许多朋友向我们表达了兴趣。于是我们决定连夜加推一篇,主题就是新晋网红的它——巴铁!

近日,“巴铁”又一次蹿红网络引起热议。“巴铁”是谁发明的?是我们中国人,自豪吧。既然“巴铁”是自家发明,为何你们国际城市观察站会关注?因为“巴铁”已经蹿红到国外了,有些人还真是通过“出口转内销”才知道的。
纵观网络上对“巴铁”的评价,概括起来分两类,一类是非专业人士,占绝大多数,好奇的居多,觉得值得一试;第二类是以交通工程师为主的专业人士,他们以否定为主,同时列出几条“巴铁”的致命缺点,认为不适合中国城市道路的各种状况。我们几个观察员认为凡事应该一分为二,“巴铁”也不列外,应该全面看待。
“巴铁”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已经通过网络、微信知道了。如果您还不知道,可以点击下面链接,里面有权威介绍。
一是2016年“巴铁”的介绍视频:中国研发“立体巴士”惊艳世界
二是2010年“巴铁”发明人介绍“巴铁”的视频(当时叫“立体快巴”):
简单说“巴铁”就是利用现有道路,行走于小汽车之上的航母级公共汽车,他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眼球,被大量转发,没有几个过人之处是不可能的。我们总结了“巴铁”的几个亮点:
1、不用另建道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上层空间
利用现状道路上空2.1米~4.5米之间“闲暇”空间,使得现有道路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2、可以在小汽车头顶飞驰
当交通拥堵导致道路成为停车场时,“巴铁”从小汽车上方飞驰而过,“巴铁”上的你们会不会有超级爽的感觉,即便你一整天都心情郁闷,这会儿也会笑出声的吧!会让下面小汽车里窝着的人羡慕死吧,没准儿从此放弃开车也不好说呀!
3、运量大,每趟“巴铁”可载客1200人
“巴铁”由三节车厢组成,每节车厢载客400人,一共可以载客1200人,按每辆小汽车1.5人计算,相当于800辆小汽车呢。
4、停车不需额外空间
常规公共汽车需要提供大量停车场地,占用城市宝贵空间。而“巴铁”可以停放在各个公交站台和指定道路上,可节省大量城市用地。
虽然“巴铁”具有巨大魅力,但冷静思考下来,也确实存在许多诸多问题甚至难题,距离能够实施还存在较大距离,需要对以下问题有个认真地思考和满意的回答。
1、需要占用2条机动车道
北京给人以宽马路的感觉,但即便这样,城市干道基本上也就六条车道,每个方向也就三条车道。“巴铁”需要占用2条,其他车辆就只剩1条车道,这1条车道如何装下普通公交车、大型客货车、其他小汽车?公交专用道是不是也要废掉?北京况且如此,其他城市会不会更难办?
2、交叉口转弯问题
如果“巴铁”下方的小汽车行驶方向与“巴铁”不同,则需要先停下来,等“巴铁”先转弯经过交叉口后再通行,势必降低通行能力;如果“巴铁”下方的车辆转弯方向与“巴铁”相同,也很难保证双方转弯轨迹完全一致而不会存在安全隐患;许多立交匝道半径很小,宽度很窄,“巴铁”又该如何通过?
3、“巴铁”下方小汽车看不到信号灯、交通标志
“巴铁”下方行驶的小汽车视线受阻,将难以看到交叉口信号灯、交通标识等道路信息,而这些交通信息,对于保持交通安全、通畅至关重要。
4、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堵点
现状有护栏隔离的道路,也会发生小汽车撞上护栏的事故,而“巴铁”作为一种庞大(57米长,7.8米宽)的交通工具,一旦在道路上发生事故,救援及疏通交通的难度更大,将很可能成为新的堵点。
5、难以通过4.5米限高路段
“巴铁”高度4.5~4.7米,而城市道路立交一般限高为4.5米,要么抬高桥梁,要么下挖道路。先不提两者需要耗费巨资,抬高桥梁就意味着加大道路纵坡,抬高后新的纵坡还符合规范吗?自行车还能骑得上去吗?下挖道路,势必牵动地下管线,改造地下管线,难度和费用都很巨大。
6、“巴铁”下2.1米净空,司机不一定敢往里钻
“巴铁”的下方净高只有2.1-2.2米。即使在静止的情况下,这样的高度也会让人压抑;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这个高度会对小客车司机造成更大的心理冲击,减速是必然的,敢不敢往里开还真不好说,需要实验,对不同人群测试。
7、“巴铁”与单轨交通相比,是否具有优势
“巴铁”下层净宽7米,跨距越大,带来的建造成本越高;同时,每节车厢2.6米,既要承担300名乘客的承重,又要求1.8米的乘客净空,必然也会带来车厢建造成本的增加;此外,加上地面铁轨、护栏的铺设等,“巴铁”的经济成本与单轨交通相比,是否还有优势?还真需要测算。
8、高层站台的建设与养护费用
“巴铁”的站台必须采用高架式,楼梯是标配(电梯也快被要求成为标配了),一方面建设费用高,另外一方面,楼梯\电梯都需要有落脚的地方,而现有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宽度能达标的并不多,许多路段连行人正常通过都不容易,很难再有落脚的空间。另外,运送千名乘客上下楼需要多少部电梯才能满足短时间内安全疏散要求?这些电梯日后的养护成本到底有多大?
9、动力驱动问题
“巴铁”打算采用车顶的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驱动,但目前太阳能板转换效率能否达到要求尚无定论,另外,供电的触轨与承重的钢轨安装在一起,安全性和稳定性如何得到保障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建成的城市,作为后来者的“巴铁”,是应该充分考虑现状,还是让现状为你让路?如果解决上面这些问题需要付出巨大代价,那就是让现状为你让路了,这是还真需要重新考虑你的价值了。
我们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力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是我们特大城市交通政策的核心。我们鼓励通过创新,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巴铁”从充分利用道路立体空间、增强通道运输能力、节约城市用地等方面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敢当少数的勇气,值得规划师们学习,也对规划领域的创新起到鞭策作用,尽管他还存在许多问题。任何一种创新都是从无到有,都需要一点点积累,不应指望一蹴而就,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创新,只有提供了能够培育创新的土壤,才能在某一天开出创新之花!
查看往期“国际观察”系列:
国际观察001 | 找资料不求人!新鲜出炉的国际大城市规划资源集成
国际观察002 | 你知道你对都市圈的误解有多深吗?(上)

“姨夫”对往期文章进行了整理,正在形成“国际观察”、“社区营造”、“数据规划”、“深思碎片”等栏目,内容更新中。
各位客官可以进入公众号菜单,点击“往期精彩”——“分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