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创新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空间尺度上看,创新研究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为核心内容的“新区域主义”流派,重视根植性、制度厚度和区域内企业、大学及研发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Cookeet al,1998);二是以全球生产网络、全球创新网络为核心内容的“关系地理学”流派,重视区域间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技术创新合作(Gereffi et al, 2005; Yeung, 2005)。然而,Swyngedouw(2004)等学者指出,仅关注单一空间尺度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将全球与地方融为一体的“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概念能更好地解析全球—地方协同作用的复合特征(贺灿飞等,2015)。因此,系统回顾、总结归纳国内外创新网络“全球—地方化”概念、类型、结构、作用机理和分析方法,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对于完善中国创新地理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概念辨析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是指特定产业、技术领域内分布在世界各地、并具有相关关联的创新主体为追求创新而建立的地方和全球网络合作联系的总和。与其他学者将地方与全球空间尺度相互割裂的分析框架不同,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是由多个地方创新网络相互联系而构建的全球网络系统。全球创新系统不是地方创新网络的简单叠加,而是多个地方创新网络通过跨越不同地方文化而重新组织的新型全球创新网络。创新主体包括跨国公司本地分支机构与本土独立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从分工协作角度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知识生产,表现形式主要为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及发表科技论文;企业与中介机构主要侧重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及学习模仿。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主要服务于开发满足市场新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表现形式为专利及新产品产值。学习模仿则与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主动知识学习密切相关(Storper et al, 2004)。
与区域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相比,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对当今创新网络的现实解释力更强(图1)。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图1中区域B为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基于全球创新网络理论,区域B是全球联系最为通畅的地方;而基于笔者提出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理论,区域D拥有地方网络资本和全球网络资本的双重优势,是创新合作条件最佳的地方,比较符合当今国际创新网络发展演变的现实。

图1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比较示意图
Fig.1Comparis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globalinnovation network and glocal innovation network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类型、机理和作用效果
3.1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类型
网络地位(Network Position)和区域网络能力(Network Capability)是指区域在全球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和该区域吸收全球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它们是影响区域创新水平和演化路径的重要因素。Liefner等(2011)根据区域在全球创新网络的位置,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知识转化型区域、知识浪费型区域、知识生产性区域和为知识忽视型区域(图2)。亦即是,创新网络中的区位、知识生产能力的强弱、知识产业化能力的高低成为决定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类型和特征的决定因素。

图2创新网络位置与区域类型
Fig. 2 The network position and region classification
资料来源:Liefner et al,2011
3.2 全球—地方网络的作用机理
地方/区域与全球是解析当今创新合作网络不可忽视的两大方面。地方产业与技术联盟是地方/区域空间尺度的重要组织机构,由来自同一地域文化的产学研主体借助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连接而成,主导该组织的龙头企业(Local leadership)的影响力与权力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企业规模以及就业和税收等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在组织中的主导地位相对稳定。而国际行业与技术协会是全球空间尺度的重要组织者,协会中的旗舰企业主要来自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与制订市场准入标准的资格和所在国政府的国际地缘政治地位。从地方产业和技术联盟与国际行业及技术协会的关系来看,位于强国的地方产业和技术联盟具有成为国际产业与技术协会主导者的良好机会。
表1创新网络结构与特征
Tab.1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创新网络理论 | 主体特征 | 创新主体与合作方式 | 代表文献 |
全球创新网络 | “子公司—子公司”内部合作创新网络(Intrafirm) | 跨国公司内部总公司、子公司之间垂直合作 | Yeung,1994; Bathelt et al, 2014 |
地方/区域创新网络 | “企业—企业” 外部合作创新网络(Interfirm);“企业—高校”外部合作创新网络(Firm-institution) | 客户、供应商、同行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之间产学研水平合作 | Tether, 2002; Doloreux, 2004; Amara et al, 2005; Fischer et al, 2001; Fritsch et al, 2004; Nieto et al, 2010 |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 | “联盟—协会”合作创新网络(Umbrella organization) | 地方产业、技术联盟、国际行业协会之间企业间垂直合作与产学研水平合作并举 | 本文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3 全球—地方网络的作用机理
知识是创新网络的核心因子,全球与地方创新网络中的知识特性和知识传播途径及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全球创新网络中传播的多为易于符号化和长距离传输的编码知识,多通过市场交易等正式联系来实现(表2)。
表2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合作内容与方式
Tab.2 The cooper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t differentscales
合作内容与方式 | 全球 | 地方/区域 |
合作内容 | 编码知识 | 缄默知识 |
联系方式 | 正式联系 | 非正式联系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编码知识、缄默知识之间也可转换。在创新主体的知识编码共享能力较强的条件下,可对缄默知识进行编码,进而实现跨区域的知识全球共享。另外,具有相同发展战略的潜在合作伙伴多位于遥远的外地,因而正式联系一般发生在全球创新网络层面。然而,潜在创新合作伙伴也可能近在咫尺,正式合作也可能出现在地方/区域创新网络层面(Malmberget al,200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与地方两个创新网络的内部和它们之间都是通过知识流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众多地方/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4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分析方法
早期网络研究方法并未充分考虑全球与地方/区域创新网络之间的有机联系。Huggins等(2014)在全球和地方网络定量化测度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指出,网络组织关系有助于主体获取区内外知识,有助于提高创新预期收益,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益。这种网络组织关系可以称之为网络资本(Network capital)。与人力资本、R&D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网络资本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网络资本可划分为本地网络资本和非本地网络资本,可通过每个单个联系的平均价值进行度量。本地网络资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WLr是r区域的本地网络资本规模;CLri是组织i在区域r内本地联系;VLr是区域r内本地联系的平均价值;γ指组织从多维联系中所获规模报酬的系数;v是区域内联系增加带来规模报酬的系数。
非本地网络资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WNLr是r区域的非本地网络资本规模;CNLri是区域r内组织i的非本地联系;VNLr是区域r中非本地组织的平均价值。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网络资本是本地网络资本与非本地网络资本之和:

然而,网络资本的实质是网络知识,网络知识具有优越性、排他性和可混合性,在网络内传输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流动方向、规模、性质和价值的改变。因此,网络知识可以成为测量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形态、结构、演变和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次提出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概念有以下三大优势:第一,它研究全球范围内和不同地点的跨国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与区域内各公司之间的知识合作,跨越了地理边界和企业边界,较好地解释了全球知识传递和地方主体之间合作以及全球与地方的互动;第二,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整合问题,其研究有利于探讨国际组织、企业文化及地方法规等因素的互动演化,有利于解析网络中各主体的创新行为和知识流动(Ernst, 2009);第三,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分析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定性与定量、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互补,较为准确地表达了网络特征。
为了进一步丰富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开展以下研究:一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机理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不同产业领域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比较分析;三是借助大量的实证案例,进一步检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四是开展基于中国国情、中国视角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研究,为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和推动中国创新地理学的发展服务(Liu et al, 2002)。
本研究报告全文曾发表于《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5期,受到国家自然基金(41401128,413711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YJC790098)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37596)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