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务公开的推进使大量数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手机信令、公共交通刷卡记录等大数据和来自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开放数据共同促进了“新数据环境”的形成,所产生的微观个体(社会层面和物理空间层面)数据,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谋而合,对存量规划、收缩城市、公共参与等热点问题具有支撑作用。
新数据环境下,国内多个城市研究和规划机构开展了诸多定量城市研究工作,已有的研究多针对城市系统的现状评价和问题识别,而少有面向未来的研究。新数据环境下开展的诸多研究的成果,需要适时反哺面向未来的规划设计。以往的规划支持系统并没有有效地支持规划设计,为此龙瀛和沈尧于2015年初率先提出了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这一规划设计新方法论。
数据增强设计(DAD)是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的规划设计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以数据实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并激发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力。
《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3期“数据增强设计”主题栏目,从多个维度如城市主体、规划设计支持、量化城市研究和数据平台等回应了龙瀛和沈尧提出的数据增强设计这一方法论,希望能够引发同行的思考和数据增强设计领域的更多实践。
目录
信息化对城市空间和传统通勤模型重塑的文献综述|崔璐辰,张纯
数据增强设计下的北京行政副中心评估|周垠,龙瀛
基于百度热力图的中国多中心城市分析|李娟,李苗裔等
人迹地图:数据增强设计的支持平台|茅明睿,储妍等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数据增强设计技术响应初探|郑晓伟
见物见人——时空大数据支持下的存量规划方法论|段冰若,王鹏等
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郝新华,龙瀛等
面向未来的DAD与智慧城市|姜鹏,倪砼等
文章摘要
数据增强设计下的北京行政副中心评估
周垠 龙瀛

北京城镇建设用地变化(2004—2010年)
摘要:通州定位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将通州打造成能独立、宜居宜业的新城,以期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改变北京单中心蔓延的发展模式,优化空间布局。北京行政副中心能否按照预期生长,还需客观分析与科学验证。基于数据增强设计(DAD)的方法,将城市视为生命体,探求“城市生长基因”,对北京未来城市形态和城市活力展开定量分析与预测。首先,以成都市行政中心搬迁为研究案例,分析行政中心迁移之后,成都市南部新区土地城镇化进程、城市活力变化,为北京行政副中心提供借鉴。基于北京城市发展模型(BUDEM),模拟2020年不同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的9种情景下的北京城市形态。研究表明:(1)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迁移,土地城镇化明显,而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新城建设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2)若北京行政副中心持续快速发展,可能突破第一、二绿化隔离带,与北京中心城区连片;(3)若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影响与现有新城相同,北京依然呈单中心向外蔓延的发展趋势,城市形态与顺势发展并无太多差异。
关键词:数据增强设计|城市增长|城市形态|城市活力|行政副中心
见物见人——时空大数据支持下的存量规划方法论
段冰若 王鹏 郝新华 蔡玉蘅 石淼

空间匹配流程与结果
摘要:相比于传统的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中主要在产权本质、时间逻辑和空间处理尺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存量规划对现有用地现状和性质的精准刻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当前传统的用地现状分析图在存量规划中存在着地块特征刻画精度有限与用地分类维度过低等不足。对用地类型的混合、同种用地类型的规模、同一地块的时间属性等用地特征,传统的现状分析图也难以进行描述。随着互联网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LBS时空数据因其巨大的用户基数和完善的时空地理信息,受到规划师的关注。这些新的时空地理数据使得对用地功能和人口活动特征的详细刻画成为可能。使用互联网某LBS平台人口分时活动密度数据,叠加百度POI(Place of Interest),通过非监督分类和非负矩阵分解的方法,分别对北京市六环内的地块尺度、500 m网格尺度和30 m点阵尺度进行用地功能的识别与分类。通过多维度分类结果的叠加,对研究区域的用地功能、人口时空活动特征进行深入刻画,探讨通过大数据进一步辅助存量规划的用地功能研究方法。
关键词:存量规划|机器学习|用地分类|LBS数据
人迹地图:数据增强设计的支持平台
茅明睿 储妍 张鹏英 沈忱

京津冀地区某网格单元的职住连线图
摘要:手机信令、公共交通刷卡记录等大数据,以及来自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开放数据共同促进了“新数据环境”的形成;时空行为数据是新数据环境下最有价值的数据类型之一,但规划设计行业的新数据应用问题仍然没能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分析数据来源、分析工具和应用结合3方面的难点,在获取了全国范围的互联网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的基础上,作者对其从时间、空间和组群3个维度进行了解构和重组,率项目团队开发了人迹地图时空行为规划分析平台,提供了人流分析、锚点分析、人群分析和城市画像等功能,编写了基于人迹地图平台的《数据增强设计手册》框架,初步支撑了若干个规划项目,并探讨了人迹地图在未来规划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时空间行为|数据增强设计|人迹地图|新数据环境
本文仅摘录部分文章摘要,全文详见《上海城市规划》近期推出的2016年第3期“数据增强设计”主题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