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作为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积极支持学会工作。近日,城市规划系研究生的城市发展史论课程完结,特发几篇学生论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交流分享各方观点!
泉州西街城市风貌概述
作者:祁航
【摘要】本文从泉州古城结构和街巷格局变迁两个方面概述了西街的发展脉络,并通过实地观察和调研,分析了西街现存的城市风貌特征。
【关键词】泉州 西街 城池变迁 街巷格局 公共空间
1西街沿革概述
西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最早形成的街区之一,地处千年古迹开元寺旁,迄今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城肌理格局,它的发展变迁可以说是泉州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要想了解西街的历史变迁,就要从泉州城的发展变迁谈起。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位于晋江东南下游出海口泉州湾的要冲,沿泉州湾的北面分布着南关港、法石港、后渚港、洛阳港,南面分布着蚶江港和石湖港,坐拥江海门户,具有发展海港城市的优良条件。
泉州地区在唐代初称“武荣州”,州治位于晋江上游的丰州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州治由古丰州城移往距其东南十五里的晋江县城,即今泉州的地址。

图1.1泉州宏观区位图
1.1泉州的初创阶段(唐至五代时期)
晋江县城的建城时期约在久视元年(700年)前后,泉州以此为州治后,先后修建了子城和罗城。唐末王审知创建闽国后,闽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顺应海外贸易的发展,公元886~893年,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公元904年,泉州军州事王延彬,公元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又先后拓展了罗城,使得泉州城内形成了“顶十字”街的道路结构。
1.1.1城市结构
(1)子城结构
子城基本位于罗城的中心位置,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丽正门、泉山门、肃清门、行春门。从今天的遗存看子城范围如下:子城南门丽正门位于今承天巷口,中山中路上,由丽正门,沿承天巷南侧往东延伸,穿过南俊巷,至承天寺东侧,折往北,延伸至东街行春门。由行春门往北,延伸至中营下西口西侧,折往西北顺广平仓走势延伸至大城隍与水巷交叉口南侧,折往西,至模范路,沿模范路往西,至中山北路口,为子城北门泉山门,由泉山门往西至新街北口,折向南,沿新街往南延伸至西街肃清门,过肃清门,在壕沟境与会通巷之间,往南延伸至花巷与壕沟磁交叉口,折向东,至丽正门。
(2)罗城结构
早期罗城由临漳门、通津门、镇南门、通淮门、仁风门、泉山门和素景门七个城门围合而成,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从今天的遗存看早期的罗城范围如下:素景门与仁风门分别位于西街和东街的两端,过素景门沿甘棠巷南侧至五塔巷,折向南偏西方向,穿过粮油工业公司,绕过龙头山,延伸至今粮油公司大门所在,为临漳门。自临漳门往东,沿今新门后街,甲第巷,至金鱼巷与今中山路交叉口,为镇南门。由镇南门折往北,至打锡街折向东,沿打锡街,九一路沿线至今龙宫路口,折往北至风池一线折往东至温陵北路为止,为原始罗城的南垣。
后期罗城向西北方向进行了拓城,新建朝天门和义城门,后期罗城范围:由素景门沿现在西街往西北向延伸为义成门。沿今环城路往西至朝天门。过朝天门折往东,沿文胜巷,执节巷延伸至中央党校大楼处折向西南,延伸至二郎巷北口与早期罗城相接。

总结:唐至五代时期泉州的罗城早期由临漳门、通津门、镇南门、通淮门、仁风门、泉山门和素景门七个门围合而成,平面整个呈不规则形状,后期罗城向西北方向进行了拓城,新建朝天门和义城门,子城基本位于罗城的中心位置,近似方形,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择中而立的布局形式。
1.1.2 西街与城市街巷格局的关系
泉州子城修筑之前,城外已有通往丰州城的东西向道路仁风古道,由西经丰州与南安,安溪,德化等内陆腹地链接。泉州修筑子城之后,即以仁风古道为基础,经由素景门与仁风门,修建了东西二街,此为西街的发端。东西二街的修筑使泉州城形成了一条东西方向发展的主轴线,加上之前连接镇南门和泉山门的南北向道路,泉州老城有了第一个“十”字型道路网络,俗称“顶十字”街。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泉州街巷格局的设置中,寺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东西街的形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开元寺和元妙观这两座宗教建筑所处位置的影响。元妙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更名开元寺。子城建立之前,开元寺,元妙观这两座重要的寺庙建筑就已经存在,而东,西二街的修筑则正好连接了这两个寺庙,同时,“顶十字”街的南北向轴线又正好介于这两个建筑之间。

图1.4 唐-五代时期泉州城路网结构图
1.2 泉州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泉州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宋哲宗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确立了其作为重要贸易港的地位。至南宋中期,泉州港就已超过广州,成为我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南宋末,泉州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而避免了在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里沦为战场,同时,泉州港的贸易也未曾中断。到了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时,因为泉州港海外贸易第一大港的地位,而将福建行省徙至泉州,这是泉州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福建的政治中心。通过海上贸易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泉州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外贸为核心的港口经济结构,并被称作“东方第一大港”,“光明之城”,城市建设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2.1城市结构
宋元时期,泉州罗城的城址与五代大体相当,但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不断外拓,在城南又修建了翼城。翼城范围:由临漳门折向东南,顺破腹沟北侧约30米处延伸至芳草园,折向东,穿过新华南路进入泉州机器厂内,沿厂内与三堡街平行道路往东南延伸至水门巷南口,即水门(南熏门),过南熏门往南,转顺中山中路西侧延伸,到达天后宫前土地路,转向东,为德济门(宋为黼门)。过德济门往东至泉州七中体育场东侧折向北,穿过体育馆,汽车运输总公司,义全街,沿幸福街一路往北至涂门街,通淮门位于今八卦沟与小商品街南口涂门街中。

图1.5 宋元时期泉州的城市范围
1.2.2 西街与城市街巷格局的关系
两宋时期,泉州罗城区范围内的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已经形成,南大街穿过镇南门与翼城排铺街相接,通往城南。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泉州路达鲁花赤拓拆除罗城南面墙垣,合东南西南翼城与罗城为一体。并在南垣外濠以南沿东西向修筑涂门街一新门街,以沟通新通淮门与新临漳门,从而形成了泉州城两横一竖的“干”字形道路骨架。由东,西街构成的顶十字街沟通了泉州与内陆腹地的交通联系,而由涂门街一新门街沟构成的下字街则沟通了泉州与东南港口资源的联系。在两条东西向轴线之间,则以南大街和东,西街和街为“脊骨”,逐渐衍生出鱼骨状的街巷格局。

1.3 泉州的衰落时期(明清时期)
元末十年战乱,泉州的经济和海外贸易遭到毁灭性打击。明朝建国后,因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骚扰,为了抵抗倭寇,防止内外势力勾结危及政权,明朝统治者屡次下令实行海禁。明初虽然仍保留了泉州市舶司,但只通琉球一国。明成祖之后,市舶司也由泉州移往福州,泉州因琉球贡船不到而更加萧条。清朝前期,清政府为了抵抗郑成功的反清运动,实行“沿海迁界政策”,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攻取台湾后,沿海居民才能出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海禁,泉州港从此一蹶不振,经济衰退,人口也大幅度减少。
1.3.1 城市结构
明清两朝泉州未有重大的城市建设活动,城市基本延续元代格局,但出于海防的需要,明代在城门外增建月城,并加高加宽城墙,使泉州城成为石头城。嘉靖年间,为了抵抗倭寇,在城郊“建小城楼邻壕,围以木栅,筑羊马墙以备寇”,便是后来清代泉州北垣的雏形。
这个时期的城门位置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南熏门改名为通津门,镇南门改为德济门。城门皆以石砌成拱形。除通津门外,其余各门均建有瓮城,其中,仁风门由于面临要冲,建有双重瓮城。

1.3.2西街与城市街巷格局的关系
明清时期泉州老城的街巷格局己经基本形成,城市的道路系统在宋元时期的“干”字形的骨架的基础上进行了规划整理,城市中大部分街道己经形成棋盘格式的道路系统,从素景门至义成门段的西街两侧,由于地形影响,道路仍呈鱼骨状。西街的整个格局对比宋元时期的格局来说变化不大,产生变化的仅仅是街巷的增多。
1.4 近代泉州的发展
民国时期泉州城市格局的演变,始于城墙的拆除。1923年泉州开始拆除德济门和丽正门,并沿着旧城墙的基址,扩建南大街至原亭前街,向北延伸至威远楼,自此形成泉州南北轴线,称为南北大街,道路两侧为骑楼式二至三层楼房。1925年-1927年,泉州市政局又陆续改造了东街,西街,涂门街,新门街,自此形成“一经四纬”的道路骨架。华侨民国时期的泉州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海外致富后,以返回故里为荣,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泉州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借鉴国外的建筑样式,结合泉州的本地民居,建造了大量的洋楼,改变了泉州沿街的风貌。

图1.10 1945年泉州道路格局
由于大量洋楼的建设以及部分民居的改造,西街原有的沿街立面特征被改变,由西街延伸出去的街巷形状与尺度也有所改变,但从整个肌理上来看,还是延续了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所形成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也一直延续到当今。

图1.11 西街演变脉络图
2 西街风貌概述
2.1 街巷空间的现状和肌理
鸟瞰泉州西街,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大片红砖泉州传统民居所带来的城市色彩上的统一;从街巷肌理上来看,西街保留了唐代形成之后,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成的“鱼骨”状的肌理格局。从泉州西街保护规划的平面图中可以发现,沿西街各个巷道保持了原有的肌理格局,与西街直接连接的巷道,如井亭巷、象峰巷和甘棠巷等,往往体现出一种自发生长的自主建设性,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形态特征,而远离西街的巷道,明显经过了规划的修整,呈现出规整的形态特征。

图2.1 西街街巷格局现状图(来源:泉州西街风貌保护规划)
2.2 街巷尺度分类
行走在西街之上,给人最主观的感受就是西街明显的街、巷二级道路格局。
(1)主街:西街主街的宽度4-6米,为双向二车道,车行道两侧也没有专门设置人行道,相比东街和中山路两侧骑楼所形成的步行空间,西街在步行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人车冲突的情况,道路两侧为沿街商铺,由于西街为泉州古城风貌保护区,不能随意对道路进行拓宽。

图2.2 西街的主街
(2)巷道:西街巷道的尺度延续了老城的空间特征,巷道宽度为1-2米,仅能满足摩托车以及部分非机动车辆的通行,因为空间所限巷道间以步行为主,不具备车辆过境通行的能力。由于部分商贩会选择巷道与西街主街交叉口处作为摆摊的地点,加剧了巷道的拥堵程度。

图2.3 西街的巷道
(3)宅间小道:在西街道路系统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存在一种很有特色的过道,这种过道在每一户之间,宽度不到1米,仅能允许单个行人的通行,虽然在使用上这种道路有着诸多不便,也不符合当今人们的需求,但是这种宅间小路所代表的是当年每一户人家住宅产权的界限。

图2.4 西街的宅间小路
2.3.1 沿街平面
本次调研对西街沿街的空间印象比较深刻,作为泉州古城自古传统的商业空间,西街沿街部分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从平面上来看,所有沿街的建筑物的面宽比较窄而进深比较大,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商业空间,在沿街尽可能多的布置更多的商业店铺,创造出最大的土地收益。

图2.5 西街沿街部分平面特征
2.3.2 沿街立面
西街的沿街立面呈现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相比于中山路(其前身即为南北大街)的骑楼沿街立面和经过整治后的东街,西街因为不同时期建筑物的填充以及因为保护不当而造成的对历史建筑的随意搭建,导致了西街沿街呈现出一种没有规律,十分凌乱的建筑风格。总体上讲,西街沿街的建筑风貌主要有两种(1)红砖民居(2)洋楼;两种建筑风格交替出现,构成了西街的沿街立面风貌特征。

2.4 公共空间
根据观察,西街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公共空间形式,按照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可将公共空间分为以下三类:(1)树荫下或社区内部小块空地自发形成的小型游憩空间;(2)由沿街商业店铺和骑楼形成的线性商业步行空间;(3)以开元寺为主的公共建筑前的空地形成的广场空间。将这三类空间类型的布局放到西街的平面图上可以发现,以西街主街这条线状公共空间为界限,除去开元寺前的广场外,其余两类空间基本上以一种均质化的状态分布于主街两边。

图2.7 西街公共空间分布图
2.4.1 点状公共空间(树荫下或社区内部小块空地自发形成的小型游憩空间)
这类公共空间尺度多样,最小包括树荫或者道路交叉口,建筑物门口围合而成的供公众使用的空间,也包括社区专门设置的广场和公共建筑前的空地。

2.4.2 线状公共空间(由沿街商业店铺和骑楼形成的线性商业步行空间)
因为西街是一条商业街,部分骑楼所形成的步行空间和临街店铺聚集形成的沿街商业空间,让西街成为了一条轴线状公共空间,而这条公共空间也正是泉州古城轴线的延续和继承。

2.4.3 片状公共空间(以开元寺为主的公共建筑前的空地形成的广场空间)
开元寺作为泉州古城一个重要的控制点,处于西街的主街上,随着寺庙以公共园林性质的空间对外开放,开元寺前的广场也成为了一个服务于整个泉州老城区的片块公共空间,而其作为一个有名的风景区更将公共性和服务性提升到了全国的范畴。

2.5 住宅单元
在西街还分布着泉州传统的建筑红砖民居,其中最典型的是“官式大厝”和“手巾寮”。前者为富人家之宅,后者则是贫苦百姓之居所。两种类型相互依存,在尺度、造型、细部处理上形成强烈对比,而在空间组合方面又有相通之处。
2.5.1官式大厝
泉州官式大厝是以“深井”为核心,由“主厝”,“护厝”和“厝埕”组成的官家样式的大型宅邸。其平面布局是主厝“两侧建护厝,左右拼接沿横向发展”;而“红砖的墙面,花岗石的运用,曲面的屋顶、艳丽的装饰”则构成了官式大厝极富特色的形式表征。
从现状观察来看,西街仍有很多居民居住在这种传统民居当中,不过因为时间久远以及周边的拆除和修建,民居建筑往往与周围的环境并不是很融洽,居民使用起来也不方便,例如由于屋内的空间不足,很多居民会将部分衣服放置在门外的庭院内;大部分大厝为了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均做了一定的改造修缮以及外墙的维护和加固。

2.5.2手巾寮
手巾寮是指面宽很窄、纵深极深的沿街平房小屋,其建筑规模,是由“落”沿纵深方向拓展,通常为“二落”、“三落”,有时可多达“五落”,甚至更多。古城泉州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形成手巾寮这种民居的重要原因。泉州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称,山多而地少。加之宋元以来商业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使得沿街土地价值倍增,因而促使沿街住房采用最小限度的单开间面宽,平面向纵深发展,以求最经济地利用“黄金地块”。手巾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手巾寮或“前店后宅”、“前通街、后到溪”,或在街坊中以官式大厝为中心,围绕四周,服务于官式大厝。
由于面宽只有一开间,手巾寮的建筑规模只能往纵深方向拓展,因此,形成了平面布局极似“手巾”的街屋。一个开间,就是一个沿街店面,这样的沿街店面聚集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形成了街区。在这样的一个手巾寮街区里,每座手巾寮的面宽几乎完全相等,它们的门面对齐、整齐划一、连成一片。手巾寮的“前店后宅”反映的是市坊杂处的居住现象。

3 小结
通过对泉州历史的发展梳理,了解了西街在城市变迁中的发展脉络,之后再去观察今天的西街,从中可以看到西街历史发展的沉淀和遗留下来的痕迹,通过对观察的总结发现西街风貌有以下几点特征:
(1)街巷格局延续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从西街的街巷尺度、沿街建筑的特征,还有街巷二元的结构特征中,可以很清晰的辨别出西街古时的轴线结构和布局特征。包括部分巷道的命名,有的是古代名称的延续,还有一部分则是古代巷道功能的体现。
(2) 传统的居住方式得到了保留
西街范围内保留了很多泉州的传统民居,并且至今仍有居民在居住使用,虽然对于民居的改造,造成了传统民居在外观上的一些破坏,但是沿街的手巾寮,社区内部的官式大厝,这些民居的尺度造就了一种传统居住方式的延续,包括西街的部分新建建筑,在建筑外立面装饰、材质选择以及建筑结构上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这些传统民居的方式,这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的有利方式。
(3) 沿街风貌碎片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西街的沿街立面上来看,新建骑楼、原有洋楼、传统红砖建筑、居民自行搭建改造的历史建筑,等等,这些多样的建筑形式让今天的西街面对着一个历史遗产保护中的通病,风貌遗存的碎片化。相比于老城范围内的其他两条街道,东街因为经过了现代化的改造,虽然城市风貌统一,但是历史发展的影子基本消失殆尽。中山路因为风格统一保存较好的骑楼建筑形式,达到了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风貌统一的平衡点。反观西街,作为泉州市历史风貌保护区,城市风貌延续至今,虽然保留下来了曾经的发展脉络,但是管理不善、历史建筑不能满足居民日常使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其沿街风貌的不统一和破碎感。
【参考文献】
[1] 陈垂成、林胜利,泉州旧城铺境稽略,泉州: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
[2] 陈力.古城泉州的铺境空间——中国传统居住社区实例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3] 曹凯中. 泉州城市街道空间组织及其历史沿革研究[D]. 深圳大学, 2011.
[4] 戴云倩,刘晓芳,张博雅,等. 历史街区创意“居改非”的调查研究——以泉州西街为例[J]. 中外建筑. 2015(04): 64-67.
[5] 付君.泉州古城空间形态研究[D]. 华侨大学, 2006.
[6] 贺业钜,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6
[7] 刘中莹. 浅析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间与城市文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3).
[8] 孙丹妮.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泉州老城历史空间变迁及历史空间网络建构初探[D]. 东南大学, 2011.
[9] 郑剑艺,田银生. 古代海港商业城市的形态特征——以泉州城为例[J]. 华中建筑. 2014(03): 128-132.
[10] 郑妙丰. 泉州古城点状开敞空间的认知与评价[J]. 规划师. 2001(03): 119-121.
作者简介
祁航,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研究生
指导老师
卢山,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现任职于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陈志宏,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现任职于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