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规院深圳分院南方科技大学校园二期工程项目组
历时三年的“一管到底”项目刚过去近一年,作为多组团实施型项目的设计总协调,规划师故事很多,先说说与蓝图及过程设计相关的事。
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2011年创办于深圳,以独立的办学理念,奠定了先锋一样的心理距离。
南科大扎根深圳,对标国际,“中国教育改革地”是她的标签,创新与国际化是她的个性。
南科大需要与其办学理念及价值定位相匹配的校园环境,也需要代表深圳更国际化的科技人文场所建设标准。


在与师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可能性文化是南科大的代表性文化,也成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显著特征,教育与创新的可能性、理性与人文的可能性也映射在设计与实施的各种可能性之中。




一期校园是基于国际竞赛的落地建设。胜出方案以“巨环+生态”折桂,但实施建设作了较大改动。


图片来自网络
一期使用两年后,校园公共系统尚未形成、使用中问题暴露、校园发展需求扩大,南科大校园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启。


校园二期规划主要通过与学校、院系的协作研究,确定科研、教学、办公、生活空间的整体格局,奠定南科大未来发展的人文环境,并通过详细蓝图系统地建立功能、交通、市政、建筑、景观专业的统一技术平台。随后通过规划咨询贯穿实施的全过程中,适应需求与控制细节,使南科大在深圳这座创新城市中,成为对接国际前沿的学院节点,在环境上形成独特的人文场所。
将南科大的可能性文化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传递、实施。

在项目的最开始,我们与师生一起,确定未来校园学术、生活场景的先进性与特色性。形成三个主要规划概念。

顺应山形水势,建立谷地生长轴与汇水系统,围绕汇水系统选择建设用地,形成微单元,以此为基础构建功能适度混合的生态空间单元。

每个学科社区以150-300米为出行直径,并统一在完整的校园步行系统上,整体布局功能与设施,在南科大创造一个高度复合、系统化的共享创新和交流网络。

南科大校园建筑群将以若干岭南X园为场所特征,在学科社区内,以园院结构为组织模式,设计主题差异的岭南园林,突出空间地方性景观与文化识别性。

基于三个概念,在南科大形成可识别的空间框架与可感知的校园特色
由大山水格局所锚固的空间结构:

规模化山地植被与水系共同锚固的景观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最终形成规划阶段蓝图,以此锚固了我们的设计初心。

蓝图阶段校园总平面图

蓝图阶段,规划设计重结构、重景观、重支持。在之后的建筑设计,我们以过程管理的方式,促成场所多样性及设计潜力,也将设计初心进行传递。
目前,南科大即将开始建筑施工图设计。至此,规划控制通过几次传递、优化与磨合,整体控制已初见分晓。

本阶段校园总平面图
设计咨询服务,主要包括蓝图设计的优化与传递,海量规划、建筑、市政、概算等专业的技术协调、繁琐的设计管理事务性工作以及与大量的人与主体打交道。

我们以多专业合作及总图模式构建工作平台,至今整体分为静态输出、动态协调及系统完善三个阶段:
首先,为了保证校园的丰富性,我们与学校共同决定分标段进行招标设计(也加大了协调难度);其次,我们开展实验室工程专项任务书工作以适应南科大高精尖的教学要求。
最后以详蓝加各标段建筑、景观任务书的形式,完成最初的设计传递。
这个阶段,主要实现了对于校园主要结构布局及建筑空间关系的控制。

第二阶段:动态协调——动态跟踪、动态服务、预判问题、把握收官
第二阶段的设计传递是在建筑中标方案形成之后,各种设计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充分体现,这是一个漫长、磨合、反复的过程,我们以实施设计反哺蓝图,不断进行修正,再以总图为基础,在方案、初设、概算各阶段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导则文件及问题为导向的协调文件、通过开会与邮件明确落实。

第三阶段:设计系统完善——形成各专业总图、优化公共系统、控制泛标识系统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各专业总图及系统性协调逐步完善。

同时,在蓝图基础上,校园公共性系统也反复推敲优化,逐步确定,主要包括:
我们针对在校师生及到访者在校园中的“寻路”过程提供的一整套“泛”标识信息,由多媒体辅助技术、具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及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与一般认识上的户外标识系统共同组成。我们对这套系统的层级组织、模块化设计及组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结合师生需求与深圳气候特征,由最初的学术天街概念衍生为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全天候步行体系(由建筑+景观连廊+林荫道共同组成)。

对于公共楼宇集中的全天候段落,统一建筑语言——统一柱子及天花技术措施——实现“循着走一定能到达想去的地方”,也作为校园泛标识系统的组成。

在详蓝系统性规划基础上,通过师生出行特征修正优化,进行精细化设计,确保了自行车道、微马跑道、人行道的系统完整性及合理性。
逐步明确“连房广厦+宅园一体”的岭南特征,并明确各个学科社区景观特色的控制,作为景观设计方工作展开的条件。

近10年来,我院先后承担了松山湖、罗湖火车站、东莞生态园、深圳湾公园、莞韶园、南科大等项目的设计总协调,以规划统筹各细分专业而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在高质量城市产品需求和专业细分的“术业专攻”趋势下,“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日益凸显。在规划统筹的始终,城市设计又成为统领全过程和多专业的核心技术主线。随着项目不断深入,城市设计的目标诉求将会进一步演化,而外在体现以及对各专业的要求则会不断纵向传递及横向拓展,从而在纷繁动态的实施环境中保持“一颗初心”。

图片来自网络
在各种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城市设计作为规划与各专项设计的桥梁,在“蓝图”、“过程”、“建设”的中从“立”到“破”再到“立”,这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的城市设计实施模式。
总协调的工作海量、挑战日日新、解决方案没有绝对最优,项目组常常陷入“无边界”和“反复”的迷茫,这些考验着规划师的各种能力:能承担、能抗压,善于学习、沟通,具有越界的勇气和意志力,并熟悉规划-实施审批全流程。

科学的周期:规划师需要足够的协商、思辨与变通的周期。
专家型团队:总协调离不开一个好的技术整合平台与决策机制,需要专家型建筑顾问团队的全力参与。
不能不说的收费:“价格”若大幅偏离“价值”,将不可持续。如果能建立规划总协调的收费标准,那也是极好的。
规划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总协调团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市加斯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