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书:
很多有故事的地方正在消失,因此,中山大学学生的行动,在我们来看,显得尤为可贵。中山大学的地理学科有着悠久传统,学子能在自己的校园里学以致用,更是美好的事情。
文末附上中山大学学生记者的报道,以作为校友姚华松、梁柠欣文章的补充说明。

最近,署名为“中山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的一封信“中大学子致校长:为什么我们坚持留下修理摊?”,一度在朋友圈被中山大学校友、同学广为传播。澎湃新闻也在6月1日以《中山大学欲搬除30年修鞋摊引学生争议:请呵护历史中的人情》为题,对此事做了报道。澎湃新闻的报道中称,中大党委宣传部表示,学校正将建议纳入考虑,与各方协调沟通,但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这封写给校长的信,是什么样的呢?执笔者开篇第一句就亮明身份,“我们是关心中大校园和中大发展的学生”。事情的由来,是在南校区东门宿舍区修鞋长达32年之久的李大叔及另外3位摊主被责令搬走,5月末就是最后搬离日期,校方给出的理由是,校园需要“光鲜亮丽”。对此,执笔者表示异议:1)修理摊存在修车、修鞋、修伞等现实需求;2)摆摊是大叔们生计之所系;3)修理摊承载中大历史记忆。在此基础上,信中提出改善性方案:1)不变更地点,做适当修缮;2)变更地点,集中布局“生活服务功能区”。最后,执笔者们认为,大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希望校方的决策可以更加公开公正和公平一些、合理一些,并表达了以多方参与、理性探讨的方式发展中大的意愿。

坦言之,作为中大校友,我们对这封信(很可能是学弟学妹所写)的水平由衷钦佩,从实际功能论,到文化记忆论,到大学精神论,一环扣一环,有理有据有节,表达诉求(建议和意见)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更打动我们的是,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大深深的关切与爱。
事实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践行家国情怀、培育领袖气质的行动(注:2015年7月4日,在中大2015届毕业典礼暨2015年学位授予仪式上,罗俊校长在致辞中向毕业生赠送了12个字“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因为,“家国情怀”于之而言首先就是校园情怀(中大情怀),自发组织、思考讨论和执笔呈递,是培育“领袖气质”的范畴。
必须指出,中大有类似“中山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的社团,是中大之幸事。中大是一个集聚于特定地段的物理社区/物质空间,正因有很多关心关切、用实际行动支持并参与中大发展的人存在,中大才成为一个有丰富情感关联和记忆联结的社会空间。社区并不等同于社区认同感。从社区到社区认同感的升格过程,是在遭遇某种危机时表现出的社区行动而产生的。
从治理内涵出发,学校治理是以校园为主,挖掘学校资源,培育学校意识,活络学校关系,重建学校社会资本,从而不断发掘问题、通过师生及其他各方共同参与解决学校问题的过程。创新驱动学校治理,就是最大限度激活学校内外部活力,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力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毫无疑问,各方对于修理摊搬离与否的认知过程、异见交锋、呈现方式和最终结果,都是在践行多元治理主体、协力推动社区发展等原则。
对于5月末搬离的责令,校方给出的理由是“光鲜亮丽”。我们不否认校园整体力求美观的总体规划需求,但在局部地段允许适当无序,其实无妨大雅。早在1961年,加拿大老太太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严厉批判了将街区及社区简单化、规模化、统一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路,认为这种表面光鲜亮丽的举措,是在扼杀城市的活力,会失去街区之间相互照看的“街道眼”(Street eye),不利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便利。从城市生态学和社区认同感的角度,非正规经济业态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基于楼道尺度的生活型产业可以一定程度增强街坊邻里的社区认同感。这些都不难理解。
修理摊要不要保留,归根结底就是一点:谁是中大的文化持有者?个人以为,有中大情结的人都算。在校和毕业的学生,在岗的和曾经在中大工作过的老师,甚至钟情于中大校园和中大氛围的游客,亲历中大变迁的见证者,等等。一个在中大工作32年之久的修理摊大叔,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见证中大30多年的沧桑变迁,是理所当然的“中大人”和合格的中大文化持有者。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看,修理摊和李大叔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作为场所(Site)的修理摊,和作为人物(Figure)的李大叔,都是“中大意象”(Mental Map of SYSU )构成要素中的记忆节点。
若干年后,估计每个毕业的中大人回到母校,经过修理摊,都会浅浅一笑,以示问候;多少年前,一个修伞的小姑娘和一个补胎的帅小伙在此相遇,从此相识、相知和相爱。换言之,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个摊位及李大叔,与中大以及全校师生们之间,产生了丰富的社会与文化关联。由此推演,我们是不是可以围绕这个修理摊开展地方再生(Place regeneration),是不是可以修建一个微型亭阁,配一把遮阳(雨)伞,标识中大校训或其他公益广告,让其成为具有文化标示性的校园景观?我甚至斗胆建议,李大叔应该被请上毕业典礼的主席台上就坐,接受礼遇。
中大素有开放包容、自由活泼、务实求真、对话讨论和历史责任和文化意识强等优良传统。作为校友,我们也相信,如新闻报道所呈现的那样,校方会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广大师生意见基础上,对校园环境整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给出一个令多数中大人都满意的答复。
与“中大校园环境整治”相关的另一件事是,2015年10月,因中大北门广场园林绿化升级改造之需求,早已成为北门广场一张靓丽名片的广场舞被叫停。笔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中大的社会学系、教育学系、农学系和地理学系等相关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师生就把附近的康乐村(中大附近最大的城中村)等社区作为夜校和相关教学与研究基地,通过专业知识的植入、相关活动的举办和先进意识的传播,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搞活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氛围,增进了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塑造了校园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
中大这一服务地方社区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光大和承扬,其实与“德才兼备、家国情怀、领袖气质”一脉相承。笔者以为,“家国情怀”和“领袖气质”不应只是宏大叙事,也绝不是在象牙塔里就培育出来的,而需要深入社会,扎根社区,服务社区。作为华南地区第一学术重地,中大有能力、责任和义务发挥志愿者精神,热爱和服务地方社区,在校园和社区互动关系的维系过程中练就学生的领袖气质。积极参与、构建校园与社区和谐关系是塑造“家国情怀”和“领袖气质”的重要路径。从这个角度而言,叫停中大北门广场舞,此举会不会恶化中大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会不会背离中大服务地方与研究地方的传统?进而对培育中大与周边地区的社会资本带来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到北门广场舞的叫停,到修理摊的被搬迁,其实都在拷问着“中大精神”和“中大情怀”。“家国情怀”和“领袖气质”的培育,需要博大的胸襟、在地的行动和超然的智慧。对于“中山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等类似社团,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
我们憧憬,中大未来有更多的关爱中大、关注社区、关心社会且议题广泛的社群出现,这是对中大“家国情怀”和“领袖气质”的最好诠释。
(作者简介:姚华松,中大地理系校友,2005-2008年就读于中大;梁柠欣,中大社会学系校友,1986-2007年就读于中大。)
【“我们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李大叔夫妻和他们的修鞋摊 | 中大青年报道】
快递广场旁,男生宿舍区门口的修鞋阿姨正忙着摆弄着各式各样的鞋垫、袜子,叔叔则坐在修鞋机后,敲打着那些虽然已经破旧却依旧被当作宝贝的鞋子。在中大为学生服务了三十多年,他们在宿舍门口的身影于我们而言已是习以为常。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要离开康乐园了。少了他们的宿舍区我们是否会习惯,而我们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

最近这一段时间,学校的校园改造让园东区变得热闹起来。路边的广告牌一天比一天少,运动场周围用于装饰的青葱绿竹早已经被新栽的花花草草替代。不知道当你骑着单车在校道上奔驰而过时有没有注意到,修鞋摊前竖起了“鞋垫清货”的简陋广告牌。从刚来的1983年到如今的2016年,三十多年光阴转眼就过去了,叔叔只在每年春节回一次老家,再带着满载的修鞋材料回到康乐园。从学五食堂到教育超市旁,从宿舍区里到宿舍区外,大叔和阿姨带着他们的修鞋家当搬了不少地方,但始终都在康乐园看着这里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
“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学校需要对校园里像修鞋摊这样的临时摊位进行清理,“清理后恢复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根据整改通知,修鞋大叔和阿姨需要在本月月底(5月29日)前配合学校的改造需要,搬离中大。
83年“落户”中大,三十年一直坚守
21日周六下午,修鞋摊的李大叔和妻子在铁门前守着两个鼓鼓的装满鞋的麻袋,等顾客来取。阿姨和叔叔都是浙江台州人,热情朴实,自己站着,却招呼记者坐在仅有的两张小凳子上。
操着一口台州腔浓重的普通话,叔叔和我们说起当年“落户”中大的情形。1983年,李大叔还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凭着在家乡习得的修鞋手艺,他一路南下,走过许许多多地方,也修过许许多多不同的鞋。漂到广州,停下了。听李大叔说,当年的中大没有那么多围墙,保卫处也还没建起来,校园里只有几个校警负责校内巡逻,“我最早是在学校外面修鞋的,中午吃饭时间才偷偷进来中大摆摊,一周来个三四次吧。”
两年后,阿姨带着两岁的儿子小荣来广州“投奔”大叔。“他(李大叔)跟我说中大里有很多学生需要修鞋,让我别到街上摆了,怕把儿子搞丢了”,讲到这,阿姨和叔叔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们当时什么都不懂,估摸着校警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会巡到这边,就叫儿子不要跑远,时间差不多了就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拿着家当开始跑。”回忆起那段东奔西走的日子,阿姨眼睛里都是笑意。
“不过也不是每次都能跑掉的,”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阿姨说起来就像刚刚发生那样清楚,“有一次就让总务处的王处长看到了,他让我们不要跑,说学校里都是穷学生,需要我们在这里修修补补的,他还告诉我们怎么去总务处申请。”因为这句话,李大叔夫妇在这里安顿下来。
勤劳双手养家糊口,师生眼中独特风景线
这些年,凭着两双修鞋的手,他们把一双儿女送上了大学。说起孩子上学的经历,阿姨很是激动:“我们真的是拼命地养小孩啊,就靠在这里摆摊修鞋,供出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大专生。”这些年,叔叔阿姨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不少气力。小荣七岁的时候就回老家上学,升学时,叔叔阿姨花了一万多块钱把他送到当地很好的中学,“这在当时可不是笔小数目”。每年的寒暑假,阿姨都会回老家给老师送点水果,让老师帮忙好好管教,小荣也争气,成绩一直不错。“到了他高二第二学期,我鞋也不补了,就在他高中旁边租了个房子,陪着他一直到高考结束。”最后,小荣如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现在在台州一所小学里当老师。
这背后是为人父母的坚持。“当时交赞助费的时候,我爸是教书的都不同意,我还是把钱拿出来了。”阿姨一再强调这都要感谢中大西区里的老教授们,“他们有文化,过来修鞋的时候总会告诉我们有钱要用来培养孩子,知识和文化都是吃不完用不完的,如果他们不说,我们两个小学没毕业的,哪里会懂怎么教孩子。”
中大老教授们教会了李大叔夫妻好好培养孩子,而他们的修鞋摊也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成了几代中大人心里的一抹平常却独特的记忆。
毕业生张照坤曾在一条微博里这样写道,“书包背带的线部裂开了,在南校时顺便拿给师傅缝上。我跟师傅说,我1998年进中大读书的时候你就在这里了。师傅说,那时候我已经在中大十几年了。”
来修鞋的不只中大的学生,周围的居民、东区的老师都是这儿的常客。“我的鞋一直是这位师傅修的。”一位阿姨放下要修的鞋,熟门熟路地找来椅子和李大叔话起家常。说起一些老顾客,李大叔有些得意,他刚来时在中大读书的学生,现在四十多岁了在学校里任教,“白头发都长出来了,还来找我修鞋”。
收到搬离通知,已成家人难说再见
几十年下来,一届届学生来来去去,周围的楼房拆了又建,时间改变了园子里不少东西,却仿佛静止在了李大叔小小的修鞋摊前。
直到2015年,校园整改影响到了这个修鞋摊。
去年秋天起,由于路边的修鞋摊有碍观瞻,保卫处开始和李大叔交涉,希望他把摊位摆到宿舍区里面去。可李大叔说,要是把门面从大路上挪走,很多老主顾不容易找过来,这样非常影响生意。于是,老修鞋摊顶着压力,依然倔强地开在宿舍门口。
半年以后,李大叔收到了总务处的搬迁通知,要求在5月29日前将所有物品自行清理。对此,总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校的校园规划是由校园规划小组负责,虽然现在尚未讨论出具体的规划安排,但能确定的是所有违规建筑都会被拆除。而像修鞋、修钟表这些临时摊位也会被清理。而原因正如给李大叔通知上所说的,“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
的确,这个饱经三十多年风雨的修鞋摊破旧,凌乱,早已与不断翻新与扩建的校园格格不入。
对此,叔叔阿姨也表示理解。可说起要离开,阿姨的声音还是低了下去。“我是心疼带过来的那些鞋垫和拉杆,扔了好可惜。”叔叔阿姨过年的时候带了一千多块钱的鞋垫、两千多块的拉杆来广州,现在才过了不到半年,一大半材料都囤在他们小小的宿舍里,“我们现在也是急着把货清出去,女生来修高跟鞋的,我们就送鞋垫,扔了多浪费啊。”阿姨想着他们也到了领社保的年纪了,回老家带带孙子颐养天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是希望学校能让他们继续摆摊过完今年,不至于白白浪费带过来的材料。对此,总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理工作都是有日程安排的,上半年清理园东区,下半年就开始清理中区和西区了,所以对于阿姨的请求,他们也无能为力。“至于以后学校里有没有修鞋、修单车的铺位,如果有的话会设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校园规划小组进行规划、上报规划方案,学校领导审批通过。这都需要时间,短期内不会有结果。”
让叔叔阿姨舍不得的不只这些。在不到一个小时的对话里,他们总忍不住说起历历往事。“以前补完一天鞋,手上都是很硬的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中大,过年都很少回家的。”比起流水的学生,叔叔阿姨带着修鞋机、缝纫机守在中大一隅,见证着这座校园这三十三年来的变化。
“以前修鞋的人很多,我在学五饭堂门口摆摊,他在男生宿舍门口摆摊,我们坐在那,前面排的都是要补的鞋,一天下来根本补不完。以前的学生穷一点,鞋坏了都拿来修,现在鞋坏了都是扔掉的。”
“以前只要下雨就满是人来修伞,那时候伞便宜,质量也不好,一下雨就坏,我们都只能让他们过几天来拿,真的太多了。现在的伞质量比以前好很多,下雨也不容易坏,坏了也就扔了,都很少来修的。”
“以前宿舍区只有138栋附近的四栋楼和120栋附近那几栋楼,中间是走廊,那些以前都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后来又拆了重建。117栋和132栋是我来的那年建起来的。356栋那里原来是一条河。”
“以前裁缝店是在楼下的,请了好几个小工,后来才搬上去的,他们家有三个小孩,都是重点大学毕业,好了不起的。”
“以前修车铺是现在教育超市的老板开的,他开了超市以后就把店又租给了别人。”
叔叔阿姨不停地跟我们比划着曾经的中大,什么时候开了几家新店,老板是哪里人,孩子在哪读书,什么时候翻新了宿舍楼,住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叔叔阿姨都记得清清楚楚,比起许多在这里读几年书就匆匆而别的学生,他们的记忆里有许多我们不曾关心的细节,他们看到的康乐园有更多的人情味。
“我们在这边呆了三十三年,真的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现在突然要我们搬走,确实有点舍不得。”
学生记者手记
从去年的院系调整到年初的南校区物业改革到如今的校园新规划,在日益减少的广告牌和小北旧楼施工现场飞扬的尘土里,我们看到了这座古老校园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国内第一方阵”目标做出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被认为更现代化的建筑迅速崛起,而那些老的、旧的痕迹正在慢慢被抹去。李大叔破旧的修鞋摊也许早已与不断翻新的校园格格不入,但是于不少中大人而言,它解决着日常琐碎的需要,也是茶余饭后谈笑风生的地方。如果在鞋摊前坐上一个下午,你会在李大叔朴实的手艺,保安、老教授和居民阿姨平和的家常中看到一个洗尽铅华的中大。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三十多年。李大叔的修鞋摊早已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融入几代学子的大学记忆里,也融化在中大校园文化的底色中。
我们当然期待着一个“整洁、有序、宜教宜学”的校园,只是新秩序的建立未必要以旧事物的彻底消亡为代价。如果说追求更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进步,那么也许,更大的进步是在建立秩序的同时,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对于这样的修鞋摊,除了“清理”,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