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各大开发区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相互支撑、密切联系,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以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关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园区在新形势下的转型路径,采取较为详实的定量化评估和“二次开发”的逻辑工具,关注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类似的产业园区转型战略提供参考。
1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概况
金桥出口加工区于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上海中心城东部,紧邻上海外环线,包括北区和南区,总用地面积约28.16 km2。本文重点分析金桥北区,面积约19.91 km2。

金桥开发区在上海的区位示意图
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金桥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电、生物医药与食品4大重点行业并驾齐驱,工业总产值占浦东新区的近1/4,上海市的1/15强(2013)。2012年10月,金桥出口加工区正式更名为“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开发区正在加快实施“二次开发、跨越发展”新战略,努力向世界一流产业园区迈进。
随着上海城市空间的拓展,金桥开发区面临着由中心城边缘向城市中心转变的战略机遇,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开发区转型发展提出了从制造业基地和向“智造金桥、生态金桥、人文金桥”的理念转变,推动金桥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传统制造向低碳制造、高消耗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2金桥开发区“二次创业”的产业选择
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应服务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以第3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科技为导向,发挥新技术对产业的提升和优化作用。金桥未来产业发展定位为:聚焦3类核心技术、打造3大产业集群、做强三新“经济”增长点、提升3大传统产业,扶持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聚焦3类核心技术,是指重点瞄准3D打印及新材料技术、智能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技术、再生制造及再循环3类核心技术;打造3大产业集群,是指大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信息通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强三新“经济”增长点,是指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和绿色经济,培育若干百亿级的新产业增长点;提升3大传统产业,是指巩固提升现代家电、生物医药与食品和都市型制造3大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建立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金融创业园。
3金桥开发区土地资源梳理
土地资源是支撑地区建设的核心要素,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金桥开发区的土地资源已逐步面临饱和。如何在开发区建设基本饱和、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与其他地区的互动,适应新形势下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增量企业抢占先机,提高园区的综合配套水平,是金桥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用地构成来看,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配套较少,在下一步规划中应特别注重产城融合,实现整个园区的综合提升。

金桥开发区现状用地图

金桥开发区既有规划拼合图

金桥开发区现状不同用地性质用地占建设用地分布图
从开发强度来看,扣除道路、绿化等地块外,平均容积率仅为0.51。应该在金桥北区研发片区鼓励进行二次开发,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和用地混合程度。

金桥开发区现状开发强度示意图
4金桥开发区二次开发研究
在产业体系局部调整过程中,企业和市场是主导力量,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应搭好平台,为二次开发提供土地管控的政策保障和制度设计。本次研究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未来进行二次开发的潜在地区进行时序建议和功能引导。

二次开发重点研究分析范围示意图
必要性主要分析因子是:区位条件、污染情况、产业类型、建筑质量、用地效率、能耗分析。可行性主要分析因子是: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就业密度、资产总额。

二次开发动态分析框架
4.1 必要性分析
(1)区位条件分析。不同地块按照与轨道交通的距离远近,划分为4类,轨交站点周边200 m以内为一类地区,200—500 m为二类地区,500—1000 m为三类地区,其余为4类地区。
(2)污染情况分析。金桥企业绝大部分为污染较小的企业,部分重工企业有一定的环境影响,应尽快转型发展。
(3)产业类型分析。有一部分产业不符合未来的发展定位,尤其是仓储堆放、汽车维修等。食品加工、医药、日化、化工等产业,从长远看都将逐渐不符合金桥的发展目标。
(4)建筑质量。建筑质量较差的地块主要分布在西片的金沪路沿线、东北片的金穗路南侧,以及东南片的申江路西、新金桥路南地块及申江路东、川桥路北地块。
(5)用地效率。金桥开发区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区块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
(6)能耗分析。将企业能耗和企业产值进行交叉比较,分为3个类别,共有104个企业采集到能耗效率数据,其中平均数327.9万t标煤/亿元产值,中位数261.4万t标煤/亿元产值。

金桥开发区二次开发必要性分析
4.2 可行性分析
(1)工业产值分析。共有109个企业采集到工业总产值数据,地均工业产值的平均数为3.8亿元/hm2,中位数为1.1亿元/hm2。将工业产值分为3个层次:第一类别为低产出企业,第二类别为中等产出企业,第三类别为高产出企业。
(2)利税分析。共有107个企业采集到税收数据,地均利税的平均数为308万元/hm2,中位数为158万元/hm2。

金桥开发区二次开发可行性分析
(3)就业水平分析。共有122个企业采集到就业数据,在与企业用地面积挂钩后,地均就业水平的平均数为177人/hm2,中位数为111人/hm2。
(4)资产数量分析。共有122个企业采集到资产数量数据,地均资产数量的平均数为3.19亿元/hm2,中位数为0.89亿元/hm2。
(5)可行性综合评价。企业产出、就业以及资产数量均反映了对企业进行再开发的经济成本,在分析了上述数据后,对其进行加权,其中以工业产值和企业利税为主导因素,以就业密度和企业资产为次要因素,得出单个企业进行再开发的可行性。

二次开发可行性综合分析
4.3 产业用地二次开发时序建议和功能导引
4.3.1 二次开发时序建议
按照以街坊作为产业用地再开发基本单元的思路,将北区现状已建和规划的各街坊,按照近期实施整体开发、纳入控制远期开发、鼓励内部优化增效3类,初步实施基本的控制引导。

北区街坊再开发的空间导引和时序建议
4.3.2 二次开发功能引导
在二次开发地块选择的基础上,对“近期实施开发”和“纳入控制远期开发”街坊进行功能引导,主要分为公共服务和制造研发功能。

北区街坊再开发的功能引导
5新技术在金桥开发区二次创业中的应用
手机数据识别职住关系是新兴的技术手段。将手机用户所有数据匹配到地理空间,得到手机用户在城市地理空间中的位置电子脚印,将7天中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区判定为家,白天出行频率较多的位置判定为工作地。

手机用户历史轨迹位置与常住地、工作地识别示意图
在金桥开发区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居住在园区周边地区,其中41%位于开发区核心区2 km的范围内,31.1%的人员位于2—8 km范围,总体来看职住平衡是较为成功的。因此在金桥二次开发过程中,并未过多强调园区内部住宅的增加,而是提倡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发展,加强交通联系。

金桥开发区职工居住地分布情况图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1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以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作者:任千里、朱荔玉,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旭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忻隽,上海天华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