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兴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杨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997年,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威兹提出“三螺旋”创新模式,指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影响创新环境的三大要素,并强调政府、企业与大学通过交叉影响进一步作用于创新经济发展。我国打造科学城、高新区等专属的城市创新空间,就是希望将政府、企业与大学的力量在特定城市空间中汇聚起来,形成城市的“创新极”,以此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但是,众创时代,创新无处不在。深圳南山、北京中关村、美国硅谷等地的最新发展显示,创新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发明行为,不再局限在技术精英阶层,不再封闭于神秘的实验室内,而是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新常态”。因此,需要去除创新活动的各种“专门化”标签和门槛,进行跨界、跨域融合,才能使“创新”更好、更快地在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各类创造性行为的跨界融合
过去二十多年间,人们的通讯工具从BP机、大哥大变为按键手机、触屏手机,这一系列的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样的液晶屏、电池、芯片等手机零部件,在不同的设计师手中,组成了风格迥异的手机成品,昂贵如苹果、平价如小米,正是设计师的无限创意提升了手机的附加值。如果说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内核,创意是科技进步的包装,那么创业就是科技进步的助力。创业活动促使最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走向市场,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促成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提供“科技创新、设计创意、投资创业”等各类创造性行为进行“短兵相接”、跨界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形成各类“创”行为的复合叠加和相互激发效应,是创新活动在城市中扩散、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创”融合示意图
各类创新性群体的跨界融合
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群体都被有意或无意地贴上了不同的身份标签,过去认为,研发人员是参与科技创新的主要人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各个行业的“跨界”行为打破了这一固有认识。科学家投身创业大潮由技术创新者变为科技创业者,房地产大亨由造房子变为做风投成为创新孵化者,文化名人由创意者投身科技创新成为创新者等等。更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了“跨界”行列中,在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创新、创业与创意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创新不再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专利,而是所有有梦想、有激情、有追求的“不安分”人群的共同标志。人们不再受制于贴在身上的标签,研发人员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创客共同加入到创新活动中,为创新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内涵,也为科技进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众创时代、人人创造,城市只有成为各类创新性群体汇集、交流的沃土,才能充满活力、持续发展。

2015年深圳国际创客周

当代创客空间模式
各类创新型空间的跨界融合
城市创新行为和创新群体是多样化的,城市创新空间也要变得多元化,突破传统的功能分区概念,积极利用各类存量空间资源,从而激活城市空间的创新潜能。创新活动发生的场所从过去的科技园和工业区等单一的、集聚的、专属的空间,到后来的SOHO家庭办公室及现在的众创咖啡厅等多样的、分散的、大众化的空间,逐渐突破了单一空间的界限,涉及城市的各类空间并与各类日常空间融合。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创新活动也不再局限于高校、科技园和科研院所的邻近区域,创新人群可以在同一城市的不同空间内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共同从事创新研发等活动。空间界限被逐渐打破,可以极大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行为。面向未来,大众化、社会化的创新空间,既可以与城市的园区、校区、厂区、社区等各类存量空间高度融合,也可以是类似梦想小镇之类的新开发建设的新型创新空间,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以承接、容纳多元化的创造活动和创新群体,促进“创新”在城市中全面落地生根。

北京方家胡同46号创意工厂

深圳南山国际创客中心
当然,在从事激情飞扬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拥有安静惬意的生活休憩场所,是所有创业者乃至城市人心目中理想的城市生活状态,也是理想城市空间的基本模式。可以说,创新者的创新能力越强,对生活空间的品质要求越高。因此,一方面要适度放宽管制,降低各类创新活动在城市各类空间中的准入门槛,推进“创新”在城市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控制底线,避免安逸的生活空间被喧嚣的工作空间全面淹没,为创新者保留一片可以休养调息的静地,为他们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保障。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