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城市的故事” 群分享第44场
韩继征,35岁,0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任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所所总规划师。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更多精彩演讲需入群现场聆听;)
今天,中心城区海河沿岸地区已成为天津城市发展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区域,它引领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极大的提升了中心城区的功能和环境品质,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文化活动的场所。作为一项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综合性工程,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融入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反思、持续改善,以适应城市阶段及长远发展要求的过程。
海河的规划和建设经验,很多同事做过详尽的介绍,因此我更想和大家分享宏观城市发展图景之后,那些细微的、更贴近市民生活场所的内容——有关滨河步道、滨河路、临河建筑、通往河边的街道等。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沿着海河漫步或骑行,在一种慢悠悠的节奏去体验这个城市的细节及灵魂,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参与到这个城市空间的活动中去,这个过程会让我跳出规划的理性思维,以一种感性的姿态去亲近海河,去发现她的美以及“美中不足”。
主要观察区域: 海河右岸中心区段的滨河空间

一、一个普通市民的海河体验
1)大美海河——天津城市发展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区域
右岸图景—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细致稠密的街区肌理,尺度适宜的建筑空间,富有意义的场所空间以及亲切怡人的滨河景观。






2)缺憾之处
在城市发展宏观图景之后,那些小微的、细节的场所要素尚有提升的空间。
滨河步径——一条抑或应更加连续与包容的体验路径
沿着河边步道漫步是一个普通市民或者游客体验海河最直接、最贴近的方式,滨河步径由人行道与亲水步道(平台)组成,满足了亲水、近水的活动要求。另一个需要关注的亲水步道是否包容休闲性的骑行?设在台儿庄路的自行车道一定程度满足了通勤需求,但体验海河的休闲骑行的也有现实的需求,这或许是有争议的地方。

台儿庄路——各种交通方式的必争之地
遗憾的是,“准快速”之称已暴露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这也许是大多数城市滨水区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滨水区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的角色决定的,不过变化似乎悄悄地来临了,像上海外滩滨河路,公交与慢行已成为主角。台儿庄路的角色使它成为河岸与滨河街区之间步行衔接的缝隙,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交叉口密度、道路高差变化、车速、路边停车。

内侧人行道——车行道与临河建筑夹缝中生存
也许是妥协于现状的无奈之举,但的确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包括人行道的基本宽度、与建筑后退空间的结合、街道景观、街道家具等。

滨河街区的表层空间——“面向海河”与“背向海河”?
围墙与不可介入的建筑界面构成一道缺乏活力的界线,虽然海河的整体发展一直强调“面向海河”,但总体上仍表现为封闭与交流的排斥的特征。

通向河岸的街道——尺度宜人,绿树成荫,但缺乏内容
沿街建筑的底层功能限制了街道空间活动的内容。

滨河街区——街区尺度、肌理、功能的变异
北段: 街区尺度120米至150米;以窄路、密网、 开放为特征,典型小街区,高密度空间,首要用途单一,小功用不足;
中段:街区尺度200米至300米;以窄路、封闭为特征 ,小地块,用途混合,但临近功能缺少联动,难以生发多样性;
南段:街区尺度300米至500米;以超大街区、封闭社区为特征,超尺度、单一功能。

街区小、地块小不是目的,而只是生发多样性的手段,因此除了尺度适宜,街区功能以及地块功能的合理性,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关联才是活力的关键。
二、一些抑或不是问题的问题
之所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因为有些是局限于发展阶段,有些在当下语境也难以有标准答案,有些只是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通过对滨河空间形态6要素的感性认知,存在的“缺憾”主要有三方面:
1)有关滨河空间的形态结构:
与大多数城市中心的滨河空间特征相似,作为典型的线性空间,海河滨水空间形态呈典型的分层、分段结构,但由于空间层次、段落的衔接不足,滨水空间的整体性、连接性较差;
2)有关街区功能的问题:
滨河街区的活力不足,街区内的城市功能难以生发多样性。街区内的地块功能之间,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之间、新老空间之间缺乏功能互动支撑,城市滨水界面、街道空间的活力不足。
3)有关场所精神的传承:
空间形态在时空维度的缺乏有机整合。
三、一些不成熟的答案
之所以说不成熟,体现在一是有些问题仅仅是基于当下语境的相对合理方案,所谓当下语境就是基于既有发展思路下适应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对政策的呼应,比如打开围墙,建设开放社区,但这往往需要过程和时间:另一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比如滨河路的路权分配是基于穿越性交通的便捷还是地区自身的可达性。
不过目标是清晰的,即建构滨水空间的活力与魅力,核心是普通市民或游客在滨水空间活动的多样性。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有三个方向:一是建构具有高连接性的形态结构,主要体现在公交支撑下的慢行网络的建构;二是建立活动与空间的关联,创造自生长的渐进更新、完善的复合功能街区以及连续互动的街道表层空间;三是空间肌理、建筑风貌、场所特性在时空维度上的有机整合。
1)空间连接——慢行网络的灵活建构
空间连接的本质是活动的连接,而滨水区作为城市腹地与河流的交汇,具有双重的活动属性,一是滨河街区功能所吸引的活动,二是滨水开放空间所容纳的活动,活力的产生就在于这两种活动的互动交织,因此,步行空间的连接、步行网络的建构是问题的核心。
思路一:台儿庄路的转型,构筑核心连接纽带。
思路二:提升通往河岸街道的步行空间,形成连接骨架。
保护现状街道的尺度及行道林荫的效果,提升步行空间的连通性和空间品质,打造完全街道。
狭窄慢速的车行道
保证适宜的步行道宽度、街道家具
融合街头绿地、广场,形成连续、愉悦的线性景观
支持街道生活的建筑临街面
加强与街巷的连接
思路三:小尺度街巷的镶入,创造新的空间连接。
核心是要保护街区内原有的细致而稠密肌理特征
消融地块间的消极空间,创造小微、精致的公共空间
重构街巷-建筑-内部庭院的完整空间单元

2)功能连接——城市空间与功能的修补和完善
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功能连接就是通过激发临近空间、新旧空间、公共与私有空间功能的共融和互动来创造城市多样性。
思路一:

思路二:

思路三 :塑造易于介入、连续的街道表层空间
3)文化连接——跨越时、空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时空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也表现在空间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有机整合。
思路一: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三个段落的整合:
北部历史段落:历史肌理、建筑风貌的严格保护; 促进功能多样化,保持活力。
中部融合段落:延续原有空间肌理; 既有空间的小尺度、渐进更新; 空间、功能的修补和完善。
南部现代段落:植入历史符号、及文化要素; 促进形态、尺度的多样化。
四、结语
海河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她始终是海河。
那些让我们仰慕的城市空间,总是生活的场所,是适合人们停留和交往的空间,是文化的场所。
在存量空间更新规划的时代,需要规划师有更强的地域场所意识,去关注、去体验那些小的、细节的、贴近生活的场所内容,梳理问题,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对于海河这样的标志性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更是一个跟随城市发展不断演变生长的过程,功能上要不断的修补、完善,以提升活力;空间上保护街区肌理、保存场所记忆;文化上跨时空维度上整合,保持文化连续性。
欢迎加入“城市的故事”微信群
点此查看入群须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