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0期(2016年第26期)
△引言。本期关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及的城市群建设,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方面对我国已发布正式规划的四大城市群进行了比较。
△城市群是国家“十三五”期间城市的主要发展模式,我国陆续发布区域级城市群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19个城市群建设发展,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需优化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下简称“中三角”)、成渝城市群需发展壮大。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我国陆续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批复同意《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京津冀、中三角、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在区域级城市群中具有战略主导地位,可上升发展到国家高度。
△发展定位有差异,京津冀、长三角定位“世界级城市群”,中三角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成渝城市群定位“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定位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定位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中三角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发展定位重点聚焦于改革以及创新、开放、生态等方面;成渝城市群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我国城市群规划中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高度。京津冀定位为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长三角定位为打造改革新高地;中三角定位为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成渝城市群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其中成渝城市群的“美丽中国的先行区”定位在我国城市群规划中首次提出,全新的定位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以发展定位为纲领,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同时也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京津冀”的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长三角”的上海市定位为全球城市。“中三角”的武汉城市圈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定位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渝城市群的重庆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成都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制定分阶段的发展目标,立足2020年,展望2030年。京津冀发展目标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2030年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发展目标为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三角发展目标为2020年,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2030年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发展战略主要集中于产业升级、重视互联互通、生态建设、机制建立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更加重视开发开放,从各方面积极落实发展定位,构建一体化、网络化、开放型发展格局。京津冀提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关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三方面。长三角提出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六方面。中三角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开放合作五方面。成渝城市群提出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城市群机制协同发展五方面。
△结语。四大城市群发展基础不同,在全面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以及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念指导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四大城市群针对各自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定位、目标和战略,充分发挥了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对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