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强总理24日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并强调要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
武汉中央商务区是定位为以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产业为主的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现代服务衷心。根据武汉中央商务区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在市政配套工程中,建设综合管廊这一新型现代化的城市生命线工程,以利用城市工程建设资源的整合,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此系统根据:直埋与管廊相结合、干线管廊与电力高压线路一致、直线管廊对核心区最大化辐射的布局原则,提出了“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围绕市政公用管线布局,对综合管廊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覆盖整个中央商务区的层次化、骨架化、网络化的综合管廊系统”的规划设计思路。

武汉中央商务区市政综合管廊工程,共包括102号路、202号路、205号路、304号路、305号路、306号路6条综合管廊,管廊内纳入了电力、供水和信息三种管线。其中102号路和202号路为干线综合管廊。205号路、304号路、305号路、306号路为支线综合管廊。干线长度3879m,直线长度2324m,总设计长度达到6203m,目前已建成投用长度为5.27公里,其中双舱2.97公里,单舱2.3公里,剩余的管廊预计明年建成。
管廊由单舱和双舱两种类型够成,双舱管廊宽4.8m,高3.1m,管廊上方有2m多的覆土,双舱分为综合舱和高压舱,靠近道路红线一侧为综合舱放置给水、通信和10kv电力管线,目前管径300mm的给水管、10kv电力管线已经入廊;靠近道路中心一侧为高压电缆舱放置110kv、220kv电力管线,目前110kv管线已经入廊。单舱管廊宽3m,高2.8m,舱内放置给水、通信和10kv电力管线,部分管廊与地下交通环廊合建。目前,管径400mm的给水管和10kv的电力管线都已经入廊。
根据综合管廊土建、控制中心、仪表监控设备,排水、消防、通风、动力、照明设备所需投资计算(不含管廊内管线安装)。综合管廊的总投资为3.8亿元。



下文以102号路综合管廊为例,简单介绍综合管廊设计1、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包括标准段结构设计,节点设计和基坑支护设计管廊综合舱的内空为宽×高=1.8m×2.5m,高压电缆舱的内空为宽×高=2.2m×2.5m,结构宽度为4.85m,高度为3.1m。综合管廊采用两孔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管廊底板设2%素砼找坡层,中隔墙两侧设100mm宽排水边沟。标准断面下卧段采用纵向坡度1:4下卧,底板设踏步。综合管廊每25m设一道变形缝,变形缝宽30mm,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聚乙烯闭孔泡沫防水板嵌缝,并用聚硫密封胶封口。管廊结构防水措施为两道,第一道为聚氨脂防水涂料,第二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了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管廊变形缝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枕梁。
管廊每200米设一座通风口,通风口结构采用上下两层,上层长6.6m,宽5.85m,最小净高1.8m;下层长15.3m,宽4.85-5.85m,净高2.5m。

管廊每200米设一座投料口,投料口结构为上下两层,上层长10.6m,宽6.55m,最小净高1.8m;下层长18.0m,宽4.85~6.55m,净高2.5m。

管廊在道路路口和地块间均设引出口供管廊内管线引出,引出口结构长13.5m,宽4.85~6.55m,净高2.5m,局部净高为4.5m。
高压舱每500m设一座电缆接头井用于放置高压电缆接头,接头井结构长24.0m,宽4.85~6.65m,净高2.5m和4.0m。
接变电站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长10.0m,宽4.85~6.15m,净高2.5m。下层长6.6m,宽6.15m,净高3.0m。

交叉口包括102号路和306号路交叉口和102号路与监控中心交叉口。
节点排水设计:管廊在每个通风口、投料口、接头井、接4号变电站处、交叉口和桩号K1+104、K1+308、K 1+495、K2+025、K2+408处管廊底板上均设置集水井。
3)基坑支护及降水设计
桩号0+834.28~2+874.874段综合管廊基坑为临时性基坑,基坑深5.6m~11.0m,坑壁土层基本以(1)层填土、(2)层流塑~可塑状粘土和(3)粉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较差,(2-7)和(3)层含水层赋存承压水。基坑周边房屋均按全部拆除考虑,故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局部开挖深度达7.10m~11.0m处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采用放坡和型钢桩进行支护。
附属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根据建设现状合理确定控制中心、变电所、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配套设施规模、用地和建设标准。配套设施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附属设施系统主要包括:排水、供电、通风、消防、监控和报警等。

排水工程设计的排水规模主要考虑排除雨水及其它渗漏水为主。对于供水管道事故水量和检修排水量,一般考虑为分段检修。按DN500管道,每500m设检修阀门考虑,一次检修排水量约98m3。 对于管廊开口处进水,主要为降雨从管廊进料孔等处进入管廊的水量,由于商务区内已设置雨水排水系统,降雨量不考虑地面雨水汇入管廊内的情况。对于消防排水,由于本次设计采用S型热气溶胶灭火系统,故基本无消防用水。 根据以上对排水性质的分析,管廊内一次排水量最大约98m3,一次排水周期3小时左右,综合管廊内设计排水量按30m3/h考虑。依据周边地区现有排水设施,综合管廊内积水不能自排,故在管廊每个防火分区内至少布置一个集水坑,集水坑分布在通风口、投料口、交叉口、接头井、接变电站处、接监控中心处及单独集水坑处。
电气工程本次设计包含两部分内容:(1)10kV供配电系统及监控中心供配电设计,10kV配电系统包括以监控中心总变电所10kV电源进线电缆头为界,监控中心至各综合管廊分变电所10kV电源进线电缆头一侧的供配电系统设计。监控中心供配电设计包括动力、照明、接地等设计内容。(2)102号综合管廊供配电系统设计。
通风工程采用自然进风与机械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解决沟内电力电缆散热及管线检修人员检修时所需的通风量。综合管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防火分隔,双沟为两个防火分区,每一区段中间,结合投料口百叶窗自然进风。两端各设机械排风机一台,端头井只在一端通风口处设置风机。排风机按排除管廊内电缆发热所需风量选型,当管廊内温度超过40℃时,温控风机自动开启;当管廊内温度低于35℃时,排风机自动关闭。排风通过设置在通风口处的钢格栅排出管廊。排风口设置在绿化带中,与景观绿化融为一体。管廊内发生火灾时,风机停止运行。待管廊内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后开启风机将沟内废气排除。
消防工程系统分为气体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器系统,其中气体灭火系统采用S型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按照防护单元设置灭火装置及气消控制器。本工程以各段通风口处(或其它位置)所设防火门为界,共分为30个防护区。手提式灭火器系统按照E类火灾中危险级别配置灭火器。各防护区内均配置4kg装磷酸胺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每处设置两具,同时配置两具防毒面具。气体灭火系统由监控系统控制,其具体工作流程为:监控系统感知防护区发生火灾——监控系统控制器对于相应防护区气体灭火控制器发出灭火指令(同时关闭相应防护区内排风机及风阀)——延时30s后该区气体灭火控制器对防护区内气体灭火装置发出启动信号(同时气体释放指示灯及声光报警器启动)——防护区内气体灭火装置启动(同时反馈启动信号至气体灭火控制器)——人员确认灭火完成后(或10min后)由监控系统打开排风机对防护区排风——完成。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给水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