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的城市设计
2016-05-29 微信公众号 新土地规划人
1、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埃利尔·沙里宁 芬兰建筑师)
赫尔辛基火车站设计者,著名的建筑大师埃利尔·沙里宁所言。所有优秀的建筑师无不如此,他们绝不仅仅是在造一座房子,他们在创造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


赫尔辛基火车站
2、规划需要持有历史概念(浅田孝 日本建筑师)
“规划这项工作,是现在对未来社会的投资,是给生活在未来的人们创造的礼物”。“如果想制定10年后的计划,至少你要了解到30年前;同样,要制定20年后的计划,你要追溯到50年前去认识它。规划需要持有历史观念”。
在规划地区、城镇时,了解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的生活积累(历史),将有助于得到人们对未来投资的理解和支持。

日本的火车景观
3、我们的建筑如同镜子般诚实(路易斯·沙利文 美国建筑师)
建筑设计总是很容易受到所在时代信息和流行趋势的影响。沙利文主要在芝加哥地区工作,他不知妥协、性格孤僻,与当时占据优势的古典主义针锋相对,他认为自己的建筑就应该完全反映自我,并坚决贯彻这一意志,为世人留下了芝加哥会堂大楼、卡森、皮雷与斯科特大楼等诸多杰作,且对他的弟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易斯·沙利文和他的建筑手稿
4、茶室不是建筑(布朗诺·陶特 德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
茶水只能灌注一次,在这个世界里只会有一次机会。每次独特的茶的美感都会在重复的瞬间中消失,茶室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从一次耗尽的意义来说,茶室不是建筑。
那么茶室到底是什么呢?陶特说,茶室是即兴发挥的抒情诗。
建造草庵的木材、竹子、纸拉门、塌塌米,与其说是建筑材料,不如说是讴歌大自然的诗歌材料。
正因如此,茶室并不是建筑,而是信手拈来的、具有诗歌搬含义的场所。

日本的茶室的光与影
5、建筑是为了创造出超越时间的环境,而在几代人之间进行的连绵不断的对话。(文森特·斯库利 美国建筑评论家)
建筑在诞生之际,总是披着所在时代的外衣缤纷登场,并且会一直矗立在那里很多年。
为此,所谓的建筑,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应该拥有这样一种力量,即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向人们传达周遭事物并共享心中的喜悦。
这也是人类赋予建筑师这个职业的重要使命。
Eero Saarinen站在圣路易斯拱门模型前
6、屋顶不光是为了避雨(宫肋檀 日本建筑师)
建筑物的外观主要是由外墙和窗户的形状所构成的,其中屋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人为了虚荣,将屋顶建成歇山式,或在外墙贴上没有品位的大理石,想方设法使房子看起来华丽一些。
这种虚荣很可悲,可以知道房主的才学和修养以及品位的高低。“反正也没碍着谁,形状和色彩可以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街景就是在这种想法下诞生的。
欧洲风景优美的街道,其屋顶材料和色彩都是统一的。而且,住在有着相同形状、相同色彩的屋顶的环境里,还会使住户们产生共同体的意识。
我们现在很多商品房、居住区的房屋,虽然也是形状相同,但毫无美感而言,这是因为他们不是在建造美丽的街道,而是将大量廉价的房屋摆设在那里而已。
日本的特色街巷
7、如果某人自认为是专业人士的话,那么他已经死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美国建筑师)
如果想以某一设计领域作为终身职业的话,就必须成为专家,我们受到的教育一直是这样的。
非专业人士的失败、不成熟、糟糕的作品和结果都能够被原谅,但是,专业人士是不允许失败的。人们对专业人士的要求就是如此苛刻。
赖特的话正好相反。我认为赖特的话是在告诫自己,对自身的工作,不可生处狂妄之心。
“你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赖特总是回答:“下一个!”
一个不断创造美的人,其自身永远都会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规划师要时刻不忘这种谦虚的精神。



赖特和他的流水别墅
8、要走在人后,走在地狱里。(宫本常一 日本民俗学家)
“不要模仿别人,要走在人后,并且要走比别人更艰险的路,搜集别人忽略的事物,发掘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将这些整理好,并努力找出答案,这才是最重要的。”
规划师就应该这样,即使在陌生的地方,只要通过观察一小块土地,就能猜中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农民收入、人口变动、村庄特点等等,要磨练出能一语道中眼前环境“特性”的洞察力,这会为创造景观和建筑打下基础。

改造后的日本东京火车站
9、“设计要一直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进行:椅子属于屋子,屋子属于房子,房子属于环境,环境属于城市规划。”(埃利尔·沙里宁 芬兰建筑师)
由于委托方的要求往往与此相悖,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经常会被赶进这样的死胡同里。椅子被固定在外形和迄今为止的传统里,屋子被已有的家具和收藏功能所左右,房子被要求仿效曾有过的造型。这些要求使设计变得一团糟,每一个部位都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沙里宁说的这个前提,却常常被人遗忘。

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乡村规划
10、委托人有三个:客户、邻居和政府部门(林昌二 日本建筑师)
在设计事务所工作时,为一个摩天大楼的计划与政府部门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当时,邻居就是客户这些说法已经够新鲜了,“政府也是客户”这一想法更是震惊。
那时项目正处于综合设计确认阶段,除了要向邻居说明建筑计划外,还要应对政府部门的构造评定、消防许可、电波障碍等工作,整日忙的不可开交。不仅如此,还时常会与政府部门发生意见冲突。
林昌二先生的这句话,改变了大多数规划、建筑师与政府部门交涉的想法。

内容摘编自《一句话的建筑哲学》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土地规划人

唐小兵:“海漂”到“北漂”的历史反思
2016-05-29 我们的城市
摘录: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加不容易实现横向连结。你不要轻易冒犯一个人,不要轻易尝试着去打开一个人的心扉。比如同一个社区的居民不要轻易影响别人。
这好像成为一个文明的标准,在这样一个文明的情况下,每个人跟别人进行交往、连带的可能性都会弱化。
像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城市,一方面是一个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或者说展示,包括即将营业的迪斯尼乐园。另外一方面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创造力、包容力、多元化的面貌似乎难以再现。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民国时代的上海,鸳鸯蝴蝶派也好,像华师大中文系施蛰存先生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也好,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左翼文学潮流、自由主义文学、三民主义文学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文化、文学的政治的力量都在这个城市里活动。
这个城市的文学场域充满了不规则、不同质、不均匀的分子运动。不同人用不同的语言、气质和方式形成各种纽带来联结和自我确认一种社会文化身份。
今天的上海,很多外省青年都哀叹自己很孤独,同时又缺乏一种把孤独感打碎变成一种行动能力的动力。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我前天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写了一篇文章叫《有抵抗感的阅读才是严肃的阅读》。
其实阅读也是导致人能够实现真正的内在联合的方式,比如当年左翼文化人也是这样,大家都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读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碰到一起就觉得是同道、知音。
今天的上海你会觉得文明体系和管理的精细化,没有给那些具有波希米亚特质的人群留下足够的空间。更多的是用体制和单位的方式把很多人吸纳到固定的位置,使他们没有更多游动的可能性,有游动的可能性才可能有更多创造的可能。

我记得原来读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里谈孤独的问题:孤独就是一个社会里面多元化的纵横交错的联系管道,被政治的力量或者资本的力量所压抑。
面对恐惧的力量,以及对恐惧的担忧,人又会自我审查和自我压抑,导致个人在这种状况下处于一个寂寞的状态。一方面内心很渴望,但是另一方面人又不敢形成人际的连带。
因此,从民国时期的“海漂”到今日的“北漂”,我们会看到有点叛逆性格的年轻群体需要一个漂流的空间,这个群体最终流向哪里、产生出怎样的文化和社会能量,往往是判断城市包容力、吸纳力和多元化能力的一个表征。

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2016-05-29 国匠城

由上海数慧举办的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合集闭幕了,我们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后续会继续更新本帖。今天先贴出一些相关内容。
01、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会前解读
02、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演讲目录
03、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开幕简介
04、新一代厦门规划信息平台实践与思考
05、提升信息化五大能力,促进政务创新
06、腾讯LBSN大数据在智慧城市领域应用
07、上海联通与华为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生态
08、规划小智,基于内容与社交的规划协同工作平台
09、大数据助推交通规划变革
10、重庆市人口移动分析系统项目实践
11、新数据环境下,规划决策的思考和探索
12、上海市战略发展数据平台(SDD)的建设与应用
13、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城市腹地测度——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
14、多源数据融合:城市智慧发展之路
15、嵌入公共政策决策逻辑:城市信息化深化路径探析
16、从“大数据”走向“学习时代”

第一款针对城市规划人的APP
自安卓版(http://caup.net/app)上线以来,苹果商店可以搜索到国匠城APP了。如果你是苹果手机,可以搜“国匠城”试试看。
国匠城:城市规划者、城市研究者、城市管理者、城市关注者的专业线上社群,第一款针对城市规划人的APP应用程序。
国匠城
城市规划者
城市研究者
城市管理者
城市关注者
专业线上社群
第一款针对城市规划人的APP应用程序
长按二维码识别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