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9期(2016年第25期)
2016年1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年)纲要(以下简称上海2040)正式发布。上海2040作为新时期总体规划编制的代表,其编制方法、编制内容、编制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可能成为总体规划编制创新的发展方向。上海2040提出了追求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从空间上提出了“构建开放紧凑的空间体系”的空间保障策略。
△对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构建区域开放的空间体系。从国际对接层面来看:一是重点保障展现“五个中心”、“两个城市”的战略空间,五个中心即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城市即是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如推动陆家嘴—外滩金融功能进一步集聚,强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东中部创新走廊的创新研发功能等,体现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特点;二是在提升门户区域战略功能的基础上,预控发展潜力较大的战略储备地区,为重大城市事件选址或重大战略性项目的落地预留发展弹性,加强功能导向研究,提升国际支配能力。
从国内对接层面来看:一是协同长三角,构建网络化的城镇区域,虽然在公布的上海2040总规纲要中模糊了跨越上海市域的上海大都市区概念,而是采用了“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表达形式,但是已非常明确地表述了上海与长三角之间的区域协作关系,突出“轴向带动、区域成网、城镇成核”的总体思路,重点提出了近沪地区需要一体化协作考虑的四大战略协同区,即为:聚焦临港—舟山等滨海地区分工协作发展的浦东滨江沿海战略协同区;推进奉贤—金山—嘉善—平湖等海湾地区江海、陆海、海空多式联运协作发展的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聚焦宝山—崇明—海门—启东等跨界地区协作发展的长江口战略协同区;聚焦青浦—环淀山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休闲旅游发展的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二是强化区域生态保护与文化认同,重点与长三角近沪地区共同维护东海滩涂湿地及自然保护区、杭州湾湾区等区域性战略生态源地,加强滨江沿海绿色生态岸线保护;共同保护并促进江南水乡、吴越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地域文化融合和认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节点、旅游线路和休闲品牌,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区域文化网络体系。

△框定总量,严控边界,构建集约、紧凑的市域空间结构。一是规模总量锁定、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在《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沪府发〔2014〕12号)中,明确了“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总体要求,严守建设用地总量“天花板”,将以存量空间为主的城市更新作为未来城市治理机制创新的探索方向。二是严控开发边界,突出生态基底的刚性约束,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一级保护区内严格禁止各类建设开发活动,二级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建设用地总量、开发强度、用地类型和适宜建设项目类型等,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在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的基础上,锁定城市开发边界,明确管控要求。三是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建立“主城区—新城—新市镇—村庄”的城乡体系,在多中心发展方面,重点培育嘉定、松江、青浦、南汇、南桥等新城中心,承载文化和科技创新等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并将新城中心与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区域结构相衔接,依托沪宁、沿江通道,加强嘉定新城与昆山、太仓等地区的联系;依托沪杭、沪渝城际铁路复合通道,加强松江新城、青浦新城与嘉兴、湖州等地区的联系;依托沿海铁路大通道建设,在杭州湾地区建立多方向、多模式的城际交通通道,带动南汇新城和南桥新城的联动发展。完善城桥、金山等节点城市中心的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康体养老等功能,在金山、崇明地区,提升地方性服务功能,加强对周边城镇和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组团式发展方面,促进以新城和重点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组团式发展,打造就业、生活、服务均衡发展的嘉定等7个城镇圈,并构建步行15分钟可达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促进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
△启示。上海2040提出的“构建开放紧凑的空间体系”,既是从全球、长三角的区域视野出发反映了上海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使命,也是深刻认识上海未来自身发展要求的结果。亮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体现空间结构的“开放性”,即是结合发展目标与区域协作关系,预留预控一些重大的战略性空间,明确区域一体化、网络化互动的城镇协作区域,城市结构与区域结构形成无缝的对接,此类研究以前多见于战略研究中,而出于法定规划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各大城市总规文本中则很少涉及,但未来随着总规编制的转型,“开放性”的空间结构将是发展趋势;二是如何体现空间结构的“紧凑性”,本着“规模锁定”的原则,未来将发展重心转向城市的有机更新,采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深化了1999年版总规“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结构体系,突出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多中心理念,明确提出了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的城乡社区生活圈,由重视大的结构体系走向体现生活便利的紧凑生活空间,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