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带baby去看儿科医生容易吗?
2016-05-27 全心全意
摘录:你住的地方去儿童医院方便吗?
由于我不会开车,所以本研究分析只依赖公共交通。请开车的小主们留步,一起来感受下公共交通吧。
基于上海市的一般道路、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来到达儿科医院和有儿科的综合型医院。非常感谢敬爱的师父带着师弟开发了可达性模型,基本思路就是人依赖“步行+公交+轨道交通”到达医院的机会。
首先,把上海市按照1km*1km的大小划上一个个的网格,大概6000多个格子,然后转化成点,开始计算每个点到达每个医院所需要的时间。
请注意,这里计算是忽略了高峰期没挤上车、步行等红灯等情况,仅按照路径、速度等进行计算。通过艰苦卓绝的计算(不知道被计算机虐了几次,哭……),20分钟、40分钟和60分钟可达到医院的范围都为大家展示出来(图2、3、4)。
由于其他医院60分钟摊满了整个图,效果较差,所以不在这里展示。别怕看不清这些炸了毛的海胆图,下面听我慢慢分析。

图2-4 儿科三甲医院、综合三甲医院、其他儿科医院分时段可达范围
为了便于描述,直接将四类医院分为三甲医院和其他医院两类来描述。前方高能请注意,文中所阐述的指累计机会,即把栅格化后转点按照街道镇进行判断,并对落在街道镇内点可到达的医院数量进行累加,得出可达的医院数量,这样的统计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请各位小主海涵。
【20】分钟的时间里,静安寺街道可达的三甲医院累积机会最多,达7个;其次是浦江镇、塘桥街道和徐家汇街道,为6个;20分钟无法到达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街道镇数量占总街道镇的近80%。
南桥镇可达其他医院的累积机会最多,达21个,其次是江川路街道和田林街道,分别为19个和16个。
20分钟无法到达任何一个其他医院的街道镇也占到近80%。
于是,我们做一个并集,得出20分钟无法实现给孩子看医生的街道镇占到60%以上,可以看出嘉定区、金山区、青浦区和崇明县的街道镇基本都无法实现。
【40】分钟的时间里,花木街道可达的三甲医院累积机会最多,其次是陆家嘴街道和三林镇。长征镇可达其他医院的累积机会最多,其次是大场镇和虹桥镇。
40分钟内无法到达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街道镇数量占总街道镇的50%,无法到达其他医院的不到10%。
【60】分钟内无法到达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街道镇数量占总街道镇的近40%,其他综合医院基本实现60分钟全覆盖。

图5 40分钟可达三甲医院的累积机会
图6 40分钟可达其他医院的累积机会

营造 动与静:被忽视的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改造
2016-05-27 薛露露 市政厅
摘录:在TOD理论中,公共空间所扮演的角色,正逐步被忽视。涉及TOD的各种理论,也往往集中于高密度和混合利用,对公共空间从未有过系统定位与阐述。
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与合理定位,很多公共空间要么属于附属产品,要么更多还仅是形式上的公共空间,以人为本的属性常常被忽略。
尽管TOD站前广场与街道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经常缺乏“人气”,未能成为凝聚人的空间,而沦为城市形象美化工程的产物。
中国城市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以及城市白领数量增长,势必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齐全性与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对轨道站点TOD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不仅可满足不同出行目的人群的需要,也能释放更多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交通换乘与人群疏散:
轨道交通的集聚效应,体现为汇聚大量人流,因而增强轨道站域公共空间衔接轨道车站、地面地下建筑、街道及其他公共交通之间衔接,使得轨道站域在各个高度、各水平层的公共空间都形成回路,编织节点-路径-区域组成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可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的聚集效应。
?经济与商业发展:
通过街道系统、高架或地下步行网络以及休闲空间串联起的公共空间,将地铁站与周边主要商业或公共目的地衔接,提升了轨道站点周边商业与办公的可达性。
另外,利用相对剩余的公共空间(left-over spaces),如地下通道、建筑退后以及开放的建筑底层等,在不影响行步流线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更多商业空间。
事实上,“个性化”的公共空间场所营造,既能吸引不同目标人群驻足消费,也能吸引高品质租户,提升区域租金。
例如,伦敦国王十字站的改造,将一个废弃的工业用地成功转型为城市新兴商业办公与文化区,吸引了Google、路易斯威登与伦敦艺术大学的落户。
?本地社区发展及场所营造:
通过组织临时性活动、在开敞空间提供咖啡座或商亭等社区化场所等营造措施,将地铁站周边的公共空间打造为城市目的地。
如果地铁站得以不再是“中转站”,而是成为市民驻足、停留和消费等活动聚集地,则既有助于提升非通勤客流,也能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相结合,打造本地化的社区特色品牌。
?绿色环境保护以及节能:
首先,宜人的站域公共空间的绿化与景观设计,本身就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自然通风、温度调节的作用;
此外,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事先考虑到雨水收集、节能等环保手段,会更有助于减轻TOD开发的环境负荷。
例如,日本东京涩谷站Hikarie综合体在站域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就通过地上、地下开放式的天井,实现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产生的能耗。
东京六本木站泉花园大厦和伦敦金丝雀码头站则是借助透明的建筑屋顶与外墙,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
然而,目前国内轨道站域的公共空间,还仍主要停留于交通换乘功能,未发挥出其衔接周边街区的纽带作用,以及吸引商业与场所营造的催化力。
相反,由于公共空间利用不足及不具吸引力,商业定位不理想,缺乏维护以及无缝衔接等问题,轨道站域的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被遗弃的消极空间。

【读书笔记】拼合城市
2016-05-27 张丞国 SYSU城市化研究院
摘录:McFarlane认为,拼合思想能有助于我们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理解城市:
第一、拼合思想着眼于对城市状态(urbanism)进行描述 (酷似人类学的“深描”/ thick description),以“掌握过度结构化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所忽略的复杂而动态的都市生活,并从中发现新的政治可能性” (王志弘,2014,页110) 。
例如,一些城市理论研究者常从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角度,宏观分析叙述当今西方发达世界的城市状况。
采用“拼合”立场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逻辑作为一种“流动性的管治技术”,应通过具体城市场址(urban sites)的实践来揭示。
例如,如果一个城市的旧区大多聚集的是低收入居民,并在区位上被主流的政经力量边缘化,那么,这个旧区的现状、居民的生产生活,及其与所在城市内外部政治经济权力的关系,就应能通过城市人类学式的深度描述和解析,以小见大地揭示其现有状态的来龙去脉。

图4:曼谷的一个旧区 (远处是象征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权力的高楼天际线)
第二、“拼合”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解析物质本身在形成城市样态中的主体性(agency)。
虽没有明确针对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中的“商品拜物教”,但McFarlane 亦引证说明:从豪斯曼改造巴黎时建造的城市基础设施,到二战后美国的郊区化和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因追求利润和资本增值而过量产出的物质产品被吸纳入城市化的历史性进程。
社会(人及群体)与物质(商品、技术、资源等)的“拼合”使人与物相互作用,产生了城市的多元形态。
第三、“拼合”作为一种意象,也为城市的国际化(cosmopolitanism)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伦敦就经常是国际城市的范例(Jones, 2009):位处跨国/区域政治经济流动的要冲,多元种族、性别、语言、宗教、文化及社会阶级/阶层于此聚居杂处,恐怕是“拼合”状态最直观的空间表达。
当然,若要实现进步的城市形态,各种“拼合”的要素不仅要“在一起”(being together),还要实现融合(becoming together),在流动的交互状态中走向“天下大同”(‘one-worldlism’)。


为减轻大家阅读负担,
仅选择本期日报三篇,
如果你是重度信息爱好者,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其余文章。
■ 1、城市星球︱《科学》杂志重磅专刊:城市星球导读(上篇)
一览众山小2016年5月27日期


■ 2、营造动与静:被忽视的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改造
创造居民日常出行、活动与互动的场所,才应是一座城市之所以被称之为城市的根本。在这一意义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重要性,远远胜过象征城市繁荣的高楼大厦。


■ 3、面向过程式、精细化管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设计探讨
控规并非终极蓝图式的规划,应随着城市发展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但要建立起调整的规则和制度,严格规范,坚守底线,不要让控规调整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附庸。


苹果商店可以搜索到国匠城APP了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
可以搜“国匠城”试试看
爱你的国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