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海绵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图片源自网络。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海绵城市的规划马上变得具体而迫切起来。去年本刊刊登俞孔坚教授《“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文,作者从理念及方法层面探索了中国海绵城市的核心内涵和实现手段。2016年第3期《城市规划》杂志从工程实践出发,刊登一组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探索的论文。该组论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委员会举办的青年工程师论文竞赛获奖论文,内容具有创新性强的特点,贴近工程实际,具体回应了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应对不同降雨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法探讨——以成都市双流县城市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是当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与同类海绵城市工程探索研究相比,该文章中的探索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深化了对海绵城市中降雨量的理解,将海绵城市中城市降雨量分为两种情况,建立常规降雨目标和极端降雨目标两个层次标准,从观念上突破了单一理解降水量的问题,是对目前降雨径流总量控制规划的进一步深化。二是该工程探索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降雨控制,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和推荐径流通道、湖区位置,实现场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防涝目标。
在工程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规划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仍然需要建立在较完善的规划理念和理论基础之上,否则大量的工程实践和探索可能本身的价值和收效并不大,最后工程效果仍然停留在有限的水平中。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工程理论方面的探索,以满足日益提升的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需要。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关注水问题,而水是生物的必需成分,是生态环境的必要组成,生态环境改善需要水环境的系统性提升。解决好城市中水的问题,城市生态环境就有了改善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海绵城市给出的定义,建设海绵城市显然并非简单等于处理城市的水问题。同时,业界已经普遍认同,水系统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专项,因此,无法脱离城市的整体规划来谈水系统的完善和提升。海绵城市还处于探索的初期,希望本期论文可以启发和激励更多的规划者,积极研究城市生态问题和水问题,更整体地组织城市的地上地下空间、自然和建设用地,将海绵城市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妥善结合起来,不孤立两者、割裂两者的关系。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