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本刊特约记者国子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创新作为一项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一直是各领域专家研究的对象。创新空间是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也自然成为被广泛关注的要素。本刊记者搜罗了国内外几位知名学者有关城市创新空间的言论观点,带领大家看一看他们眼中的“城市创新空间”以及相关的种种思考。
创意城市与城市创新空间

克劳斯·昆兹曼(Klaus R . Kunzmann)是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首任主席,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空间规划研究所所长。他在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创意城市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重要影响力。
他在2012年发表了题为《欧洲和中国的创意城市》和《创意城市: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的两篇文章,提出创意企业家为文化创意活动寻找合适场地时,往往偏爱密集建设的城市景观中的工业废弃建筑、废旧工厂、工业区、仓库等场所。这些场所一般被当作工业遗产来保护,其独特的风格、特质和形象对创意产业来说具有别样的个性和吸引力。它们不但空间灵活,而且价格低廉。这些建筑一旦具备条件转型为文化活动场所,就会成为城市中的文化新热点,吸引文化团体和游客,还有那些寻求场地发展新产品或服务的年轻企业家,逐渐随之而来的是建筑师、开发商、出版经销店、俱乐部、咖啡店和餐馆等。
创新产业集群与城市创新空间

王缉慈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
王缉慈教授做客“晶报名人演讲周”,从深圳龙华新区创新集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从企业认识区域和产业,又如何从产业集群升级发展为创新集群。在她看来,创新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就可以产生创新,而是通过建立一种扎根于本地文化、社会文化的关系网络,并由跨界合作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创新集群产生的决定因素是创新型企业家及其互动的创新环境,即城市的创新空间。城市创新空间既要有好的创新政策营造,还要有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氛围,而不是单纯依赖外资。
全球城市与城市创新空间

(图片来源:www.guancha.cn/Saskia-Sassen/2014_05_14_225411.shtml)
萨斯基娅 ·萨森(Saskia Sasse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是当前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研究领域最知名、最活跃的专家之一。
萨森教授在回复《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邮件访谈中提到,全球城市浓缩了多样性,其城市空间不仅受到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影响,还联接了许多其他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特别是通过移民而来的文化与身份认同。正是多元文化融合与身份认同,促使城市的创新空间首先在全球城市出现。
此外,她还认为,城市的开源有助于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因知识背景不同对城市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开源网络通过联接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使不同层面的认知信息加以传播,政府机构便可以学到很多无法轻易获得的关于城市的知识,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协作,并产生一种被完全调动起积极性的社区和城市文化,即产生了创新。
传统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创新空间

李晓江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研究工作。
他在第3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出,创新空间是非传统、非等级、非清晰结构、非单一用途的,这些特征导致创新空间的需求与传统城市规划理念有所背离。这些空间的培育与开发问题是对传统城市规划问题的深化与延伸,表现在五个方面:(1)新区开发的创新空间是对新型地区发展模式的探讨,例如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北京的山后地区等;(2)边缘地区营造的创新空间是对成长型地区拓展模式的探讨;(3)旧城功能更替、提升、转移而来的创新空间是对城市更新的探讨;(4)碎片化地区产生的创新空间是对城市链接、有机整合问题的探讨;(5)微观层面资源开放而来的创新空间是对包容非正规现象的探讨。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