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开始,为时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就开幕了,从不同的国家馆来看,都会紧扣本国的社会问题和建筑特征。
这是一份由设计网站designboom列出的7个展馆的看点,包括4个国家馆(澳大利亚馆、西班牙馆、中国馆和美国馆),1个关注环境问题的南极馆和2个更具观赏性的展览。展览将持续到11月27日,如果有机会去威尼斯,不妨去看看各个国家都在关注什么。
澳大利亚馆将关注游泳池这个题目,这是2015年新建的澳大利亚馆在开馆后的第一个展览,早在 1 年前就定下来了。他们将梳理游泳池的历史和在澳大利亚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游泳池里的平等代表了澳大利亚民主社会”。展览本身就围绕着游泳池的环境,通过光线、声音和气味,给人一种沉浸在泳池边的感受。


西班牙馆策划了一个“未完成”(Unfinished)的展览,包括 67 个提案和 7 组摄影系列。策划者认为西班牙是最容易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之一,不少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发现超出预算就放弃了,也缺少对建筑是否有修建必要的反应,他们通过对过去的梳理反映出政治、经济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提供一种重新认识环境的乐观态度。可以点击网站详细了解项目的情况。

美国馆的主题是“the architectural imagination”(建筑的想象),他们邀请22位美国建筑师设计出12个项目来重新想象底特律的城市规划。这个从前的汽车之城近几年正面临人口流失,住房滞销、种族等尖锐的问题,展览试图借此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并开发出底特律新的潜力。


中国城市馆将举办“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的展览,由北京设计周主办,联合MAD、王昀、华黎、刘家琨、张永和、张轲等多个设计团队,“展现中国城市与文化的变迁”,其中,成都作为主宾城市,将展示 Winy Maas、隈研吾等建筑师通过建筑所表现的生活方式。
此外,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是“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策展人梁井宇联合9个不同领域的设计团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比如北京杨梅竹斜街的规划,针对乡镇教育开发的“斗室”。他们认为设计应该“回到日常生活,特别是回到传统生活中去问道”。 关于中国馆的信息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深入报道。

南极馆将呈现人类无止境的资源消耗后的样子,设计来自美国渐近线事务所的建筑师哈尼·拉什德(Hani Rashid) 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建筑学院,试图以此提醒人们对可持续、重复利用、无干扰的重视。


“抵抗”(resistance)展试图探索产自葡萄牙的大理石和石灰岩的质感和文化意义,他们邀请不同国家的建筑师、设计师和石材专业的人来设计作品,包括Alvaro Siza(阿尔瓦多·西扎)、Amanda Levete(阿曼达·莱维特)、Bijoy Jain(比乔伊·杰恩)、瑞典建筑师 Mia H?gg 和本次的总策展人智利建筑师 Alejandro Aravena。比如西扎设计的是纯白色躺椅,简约纯粹的风格一如他的建筑。



扎哈·哈迪德展是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最受瞩目的展览之一,通过早期的绘画、建筑模型、项目照片来致敬这位建筑师。其中早期绘画里可以看到她对俄罗斯先锋艺术的兴趣,还有一个房间将着重强调职业生涯的三个“里程碑”,1993 年德国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re Station) ,2003年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和2009年的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 Museum )。展览中还会介绍许多扎哈·哈迪德未实现的项目,它将在威尼斯16世纪的建筑 Palazzo Franchetti 里举办。

目前,全球各地已有超过1900万难民。如何为寻求庇护而涌入各国的难民们提供居住设施问题,成为了建筑师当下遭遇的挑战。
而在早先结束的米兰家具展上,因欧洲持续出现的难民危机,“为难民而设计”也成为热点议题。
德国馆将展览命名为“创建家园·德国·目的地”(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展览将由德国建筑博物馆策划,着重为欧洲的难民危机提供建筑方面的解决方案。
而奥地利的着眼点则在于改造维也纳空置的办公大楼以用于容纳新来的难民。这个名为“人民的空间”(Orte Für Menschen)的展览将关注为城市中的难民提供生活和休憩的场所。
在过去几年,家居设计领域发生了极大改变。曾经流行一时的开放式布局渐被淘汰,如今的家庭更青睐于拥有私人空间,以及为数码设备提供的便利设施。而在人口密集的超大型城市,一些狭窄的垂直型住宅成为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另有一些趋势包括:共享居住空间的兴起,介于学生公寓和酒店之间的新型租房品类的出现,都为社交生活创造了更多机会。
全球经济衰退已对城市中的一些大型项目造成明显影响,建筑师如何能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成为这届双年展想要讨论的一大话题。
西班牙在这一轮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损失不小,这次双年展西班牙馆将用80个例子来呈现一种全新类型的建筑,而比利时馆的13个项目将着重于探讨手工艺这一问题。而美国馆,将把底特律作为后工业化时代诸多城市的缩影,提供一些关于废弃建筑的利用、种族歧视以及人口流失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建筑技术的发展革新迅猛,比如去年盛传的Google要用机器人建造新总部,以及3D打印、碳纤维以及以动物为灵感的建筑形式等等,都已出现。
比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究的仿生海胆亭,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只用绳子和石头叠起的岩石打印(Rock Print)巨大装置。
此外,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去年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划在卢旺达建设全球首个民用无人机机场,整个外壳的设计灵感据说是来自犰狳这种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的濒危物种。
想要在展览中一探究竟这些前沿创新的玩意儿,瑞士馆和以色列馆可能是最佳去处。
建筑师对建筑劳工是否有责任一直是热门讨论话题。早在2013年,英国《卫报》便开始追踪报道外籍建筑工人在卡塔尔备受虐待,甚至等同现代奴隶的困境。据该报披露,从2012年到2014年初,在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工地上就有近1000名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籍劳工身亡。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的设计者之一,之前她也曾为自己大声辩护,认为外籍劳工的意外死亡是卡塔尔当局的责任,不是建筑师的责任。
而波兰也是一个输出建筑劳工的大国,此番波兰馆将重点讨论这些建筑劳工的困境。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性议题。总策展人Alejandro Aravena着重关注的也正是这一点。
针对这一议题,本届双年展将重点展出墨西哥建筑师Tatiana Bilbao和日本建筑坂茂(Shigeru Ban)的作品,另有一些逐渐兴起的微公寓设计案例,都是应对住房危机的解决方案。
印度建筑师Anupama Kundoo还利用2015年双年展德国馆回收的材料,针对城市和农村地区,设计了一系列住房模型。
和Anupama Kundoo一样,很多建筑师意识到了建筑行业的浪费问题,他们正试图通过使用再生材料来进行创作。
土耳其馆此番将展出一艘完全用废料建造的船,计划将从威尼斯驶往伊斯坦布尔。
而智利馆将展示农村建筑废弃原料如何应用至农业工艺制作。
内容来源:好奇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