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理念认为,规划师应当思考缩小权力范围和干预领域,从全社会的设计者转型为有限平台搭建者,回到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就是提供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一个强化的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平台,把未来的城乡发展真正还给具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而高水平的营造要求规划师必须保持对城市设计最新的跨行业支撑技术、工作范式等持续学习和优化,这也正是城市设计领域里的“工匠精神”。
(1)城市设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城市设计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2014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均提到要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等相关内容。
(2)城市设计面临的实施困境
从制度层面看,城市设计是非法定规划,没有明确、统一的设计内容、设计深度、审批流程、实施模式等等。而从内容层面看,城市设计涉及的内容往往非常宽泛,包括定位、功能、用地、景观、交通、保护、公共安全、城市色彩、建筑风格、街道小品甚至地下空间、海绵城市等诸多方面,是一个万精油式的规划设计类型。用一个非法定的规划去统筹这么宽泛的设计内容,其可实施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导致很多城市设计的内容仅停留在概念和口号的层面,缺乏落地实施的技术支撑。
(3)清华同衡“重回营造”理念的提出
清华同衡于2013年提出“重回营造”理念。尹稚教授在“回归常态重回营造”一文中强调“重回城乡营造的本质,是针对真实的建设实践,而不是针对子虚乌有的口号和需求来开展我们的工作。现在相当一部分规划师并没有实际工程的把控能力,所以未来从规划教育、规划技能训练到具体的规划业务,如何重新围绕真实的物质空间营造来做工作,可能是我们将面对的最艰难的一次转型”。袁昕院长在“从思维和技术两个层面的转变应对规划转型”一文中强调“接下来,就是要沉下去,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重回营造。决策一旦做出,就不应该被下面的执行再返回,要避免一个产品在工程上不具可行性的问题。我们不能做新一代的愚公,确定一个很宏伟的目标,马上付诸行动,然而却没有一点工程的概念”。
清华同衡“重回营造”理念背后的依托首先是清华大学三大学科群的资源平台,作为大学的规划院,我们理应将更多清华的技术资源应用到真实的建设实践中去。然后是清华同衡自身五大板块、30多个专业分工研究所的组织架构。


(1)项目概况
该项目源起于2011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访问英国,参观位于英国伦敦沃特福德郡BRE创新园,提出要在中国建立类似的创新园,展示绿色低碳创新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开展中英两国绿色建筑实践。随后中英两国,清华与BRE,也就是英国创新园的设计建设方,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这个项目由清控人居集团和BRE双方近20个专业团队联合展开设计,目标是要在中国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展示建设领域最新绿色科技、研发绿色标准的创新型园区。

(2)低冲击的基础设施平台
对于这样一个高建设标准的创新型园区,城市设计从“营造”的角度首先是提供一套低冲击的基础设施平台。
第一是充分利用原生地形,实现单位挖填方面积仅0.28立方米/平米,填挖方达到平衡。

第二是强调本土化、低维护种植原则。通过选用贵阳当地水旱兼生的地被、花卉,返璞归真,彰显地方特色,大幅降低景观造价。

第三在雨水方面,利用天然谷地作为湿塘收集和净化雨水,同时采用能体现贵州当地工艺的石笼挡墙技术,在道路方面采用开放表面积达到98%的巢格系统,保证雨水最大程度下渗。

第四是污水方面,采用清华专利设备,从源头将污水分离为黄水、灰水和褐水,采用三套管廊系统和三套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污废零排放。

第五在建筑垃圾方面,利用周边城镇化改造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利用再造石装饰混凝土等技术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3)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
其次,城市设计提供一套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引入BIM-CIM数字化建造,园区从设计到管理达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社会管理。

通过融合4G无线专网、绿色生态传感器、智慧运营管理中心等硬件设施,打造智慧监控研究平台,实现远程的水系统智慧检测、能源消耗实施监控、以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控。

(4)项目进展
该项目已于2015年6月开园,并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荐下,基于这个园区由清华大学、BRE、恒大集团三方联合的《关于中英可持续城镇化研究平台协议》已经纳入习近平主席2015访英合作成果,并得到央视、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1)项目概况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并由国际展览局(BIE)认可,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未来十年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类世博会。世园小镇是由园区内原生村庄谷家营村改造而成,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展会历史上第一次用原生村庄参与主题展示、商业服务。

(2)基于清华科研资源成果探索中国乡村理想人居环境
世园小镇的设计目标除了在空间形态上展示美丽乡村外,更核心的目标是把城市设计作为技术平台,整合清华大学与农村建设相关的科技研发资源和成果,探索中国的乡村理想人居环境。清华大学有长达20年对中国乡土聚落的持续测绘,历时10年全国范围内的农村能源与环境状况定量调查,长达20年对建筑环境的评价、检测等的测试调研。清华也参与制定了农村建设方面的国家和地方标准,拥有一批与农村建设相关的自有专利技术产品。


比如能将秸秆转化为可燃烧颗粒的专利设备,设计将当地的一个废弃机械厂房进行改造,可以满足这种设备的安装要求。

比如有高效太阳能空气-热水两用集热器技术,设计探讨如何将设备与农宅设计充分结合。

还有可以解决农村分散式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将农村餐厨垃圾直接转化为肥料的技术,以及服务于乡村旅游的智慧导览技术。


最后设计将这些专利技术与世园小镇的场地与建筑深度结合,得到技术集成的设计总图,充分体现清华探索中国乡村理想的人居环境的能力。

(1)项目概况
重庆前沿科技城位于重庆市北部,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范围内,规划定位是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合作的先导区以及重庆市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整个规划范围21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建设规划范围10.2平方公里。在该项目中,重点探讨营造的理念如何在大尺度项目上展开实践。

重庆前沿科技城(一期)项目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地形复杂,场地内最高海拔472m,最低海拔189m,最大相对高差巨大,达283m。第二建设强度高,可建设用地面积5.1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用地毛容积率0.99。第三,承载功能高端化,以前沿科技研发、研发服务、创新人群生活服务为核心。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面向高端功能的复杂地形中高强度开发,而目前国内针对这个类型的规划建设往往对现状地形破坏比较严重。

清华同衡针对这个项目组织了一个包含十三个专业的混合设计团队,并强调对传统多专业合作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度改造。改变原来从现状调研直接进入多轮方案设计,然后提交成果的工作方式。加入了方案设计前的规划预评估阶段和设计成果提交后的运营监控评估阶段,并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多专业同平台数字化设计的方式,下面分阶段对项目展开介绍。

(2)规划预评估阶段
在多专业联合调研完成后,除了一些常规的现状分析之外,本次设计引入了多项跨专业规划预评估技术。
首先是海绵城市角度的规划预评估。通过对场地近三年的年径流控制率进行数字模拟,设定本次规划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25.5mm),同时要做到利用海绵城市技术对雨水中年SS(悬浮物)总量去除率达到40%,让雨水比原来更干净。

规划通过对整个场地现状下垫面、汇水分区综合径流系数、汇水线、山体视线廊道等定量分析,确定基于海绵城市规划预评估的城市山水格局基底,同时利用现状雨水汇集点,规划雨水滞留池,实现雨水的景观利用。

其次是生态城市角度的规划预评估,在保护场地外在的山水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场地内在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首先通过高程、植被、水体等要素分析,确定场地内不同地区的生态敏感性。

其次强调对场地内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对生境优先级、生境类型格局、景观复层结构、植物物种组成等分析确定场地内生境种类的类型及质量。进而从斑块及廊道的形状和大小、生境交错带、生境一致性、生境连通性等角度判定场地内的生态斑块要素和廊道要素,最后推导出在这次规划中需要保护、完善的生态廊道系统,明确场地整体生态效益。



基于这个廊道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形成郊野型的绿地系统,大幅降低绿地的建设以及维护成本。

第三是低碳城市角度的规划预评估。根据重庆市现状能源结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政策导向,预先选择宜在当地采用的能源技术以及这些能源技术之间的组合方式,并提出对城市设计的具体设计要求。


第四是风环境角度的规划预评估。从城市和场地两个尺度层面对风环境进行预评估,根据重庆市平均风速较小以及夏季闷热的气候特征,确定目标是提升夏季通风舒适度,达到夏季平均风速1m/s,年平均值0.95m/s,通过对风环境进行数字模拟发现场地内三处现状风速过缓的地区,建议增加南北向的通风廊道。

最终,本次设计在常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内上述角度规划预评估技术的逐层叠加,实现了对建设用地选择的精准判断,并进一步通过分析生态敏感性、用地功能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等,确定每个地块的建设强度,完成本次设计的规划预评估阶段工作。









(3)多专业同平台数字化设计阶段
传统城市设计也强调多专业联合,但存在着无法实现精细化配合,以及专业间流水线工作方式带来的迭代周期过长的问题。本次设计中通过Infraworks等三维数字化平台的引入,实现多专业间的精细化合作以及多专业间即时叠加、即时检校、即时修正的即时迭代性。


在场地设计方面,借助Infraworks三维数字化平台优化设计的场地和道路竖向,相比原规划可以减少土方工程量约54%,按照当地施工造价标准,土方造价节省多达14亿。并可以同步展开景观视廊设计和微观风环境设计工作。




在海绵城市方面,通过雨水耦合模拟分析计算,可以得到地块级的海绵城市指标,确定每个地块在下沉绿地、绿化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生物滞留池等海绵城市技术使用量方面的定量化指标,以及每个地块能达到的雨水控制容积和径流总量控制率,确保整个场地预设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年SS(悬浮物)总量去除率40%目标的实现,同时相比常规市政管网方案,可以节省雨水管网造价约12%。



在低碳城市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能源需求进行定量预测,依据建筑物能源需求特点及其所在场地特征,划定不同分区提供订制式的能源供给方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计算,重庆前沿科技城(一期)相比常规能源供给方案折合年一次能源消耗量降低约1.68万吨标煤。年CO2排放量降低约10.4万吨,年SO2排放量降低约335吨,年Nox排放量降低约287吨。




(4)运营监控评估阶段
传统的规划实施评估是以“蓝图实现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由于“蓝图式规划”本身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蓝图实现度”对规划实施质量就更缺乏说服力。在规划评估中应加入更多能直接反映使用者客观使用效果的评估内容。但在数据采集、处理方面一直缺乏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本次设计借助清华大学的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尝试在项目运营监控评估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在海绵城市方面,我们搭建一整套包括项目建设单位运营层面的海绵城市数据采集平台,到城市管理决策层面的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到国家主管部门监管考核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考核评估信息平台的多层级平台系统。实现以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为核心,以详细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支撑国家级、市区级的海绵城市综合管理,同时为后续的应急管控提供支撑。

在低碳城市方面,通过绿色生态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做到对室内外环境、建筑物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实时计量监控,实现环境质量透明化、节能减排效果实时分析等,用实测数据检验建设运营是否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由于城市设计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且尚未形成行业内的普遍共识。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清华同衡提出“重回营造”理念,强调重视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可落地实施性。通过清华同衡上述三个实践项目的分析,我们试图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营造”这一理念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工作方法特征。
第一个关键词是“收缩”,城市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远远超出我们规划师可以掌控的范畴。为了加强项目的可落地性,我们规划师需要做的是划清自己的工作边界,扎实的做好规划师可以真实掌控的城市系统,接着才可以通过城市各个系统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服务和影响城市的其他系统,最终促进美好城市的实现。尹稚教授在《三谈营造——行业正在发生的改变》一文中提到,“规划师应当思考缩小权力范围和干预领域,从全社会的设计者转型为有限平台搭建者,回到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就是提供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一个强化的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平台,把未来的城乡发展真正还给具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这样,城市恐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一个所谓的辉煌的大规划。”
第二个关键词是“整合”。基于“营造”理念,规划师在划清自己工作边界的同时,应当意识到在这个收缩的有限的工作边界内,我们必须深度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真实、有限的落地技术,帮助规划师将这个边界内的工作真正做到可以落地营造的深度。对规划师来说,这个“整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搭台子,而是要更多主动的去了解、学习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落地技术,主动的参与到多学科落地技术的解构、重构、提炼进而范式化的过程中去。一个项目的高水准落地营造涉及到大量定量的跨界预评估、跨界检校等交叉学科技术,必须保持对城市设计最新的行业支撑技术、工作范式的持续学习和优化,而这正是城市设计领域里的“工匠精神”。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在过去几十年短缺经济大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营造水平还处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跟随欧美城市化进程亦步亦趋的阶段。而当前,随着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确定,中国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城镇化提质的实践机会,我们理应向世界证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项事业有西方模式,也会有东方模式。而这一模式的真实落地营造,需要我们每位规划师的“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