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乡愁经济学堂志愿者缪正

2016年是很特别的一个年份,世界充满变化,中国也处在急遽变化的路口。我们很慌张,慌不择路,都想走得快,面对重大问题很少沉下心来思考。其实应该认真选择,包括乡村建设也需要我们好好去判断和选择。今天的四百个学员如果代表四百个村庄,大家去做村庄的成功率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八十都会失败。为什么?因为缺少选择和判断,或者你没有掌握这件事的密码。
这世界的成功都有密码。失败的人会学到很多教训,但是破解密码的人才能成功。找密码要靠自己,只要你知道世上有密码,你自己就能找到。
浙江农村建设蓬勃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浙江农村发生很多新的现象。以民宿为例,浙江极为出名,比如德清的洋家乐、裸心谷,临安的太阳公社。另外,几乎每个农村都建了文化礼堂。围绕文化礼堂,做家规、家风、家训,以浦江的郑义门为代表,这是在浙江农村推广的大行动。乡村旅游方面,浙江也有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比如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到安徽、江西把一些破败的明清建筑整栋整栋地搬过来复建,著名的有杭州西溪湿地、衢州龙游,以及金华地区也有很多。
这都是当下中国的热门现象,包括乡愁经济、民宿、回归农村、农村创客、美丽农村、美丽经济等等。这些现象有的已经很成功,有的即将成功,有的就算现在很热闹,以后也会失败的;或者有的在一个地方可以成功,换个地方就一定不成功。所以大家一定要判断清楚,在当下的农村,哪些是可以成功的,哪些是不可能成功的,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能够成功的。
城市化浪潮制造了乡愁
目前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6000美金,属于国际公认的从中等收入向发达国家跃迁的过程。跃迁得不好,掉下去,叫“拉美陷阱”;跃迁得好,变成发达国家。与这个数字相对应的,我国城市化率约60%。按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城市化率在10%~40%区间是高速增长,到60%减速后缓速上升,呈S型曲线。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进入S型曲线,到了尾声。在2016~2026这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还要进行一次重分布,或者说农村人数还要减少。这个人口重新分布,与最近强调的房地产去库存有关。通过人口重新安排消化这些库存的房子,这是国家十年内要推行的战略。
消化给谁?消化给迁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所以未来仍是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城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肯定不同。经济发达的地方,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而且这种外流比较明显。人口迁移是必然过程,因为人要收入,要工作,他要去城市就业,在城市生活。稳定下来以后,城市的快节奏高压力,导致大家需要舒缓自己、温暖自己、安慰自己,他要去找一种家的感觉。
其实家的感觉已经很难找,所谓乡愁也很难寻觅。梦里的乡愁可能比现实的乡愁更加真实;文学作品里的乡愁比实际上看到的残垣断壁更能勾起你的温暖。所以对乡愁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乡愁不是包医百病的心灵鸡汤,它是一面旗帜。
人口大迁移造就古村落
话说从头,我们的村庄从哪里来?
例如乌镇,从名字就知道它很古老,因为现代人不会用“乌”来做地名了,乌镇一定是秦朝就存在,或是更早的民族。著名的义乌,原来叫乌伤,多难听的名字!它也是秦代地名。对秦汉帝国而言,浙江是一个边缘之地,无论是文化、经济都不是重心地区。400年的汉朝结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时中原人口还没有迁过来。永嘉之乱,西晋变成东晋,迁到了南京。这个时候北方的大家族,整群整群地跟着皇帝逃到了江南,来到浙江,占据了这些好山好水、能养育子子孙孙的地方,这就出现了古村落。第一群移民过来的村落就出现在这时候,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这一带布满第一代移民,形成了第一群村落。
400年分裂迎来隋唐统一;但300年后的安史之乱,中原百姓又一次往浙江迁移。浙江到了唐代又出现一批新移民村落,这些村庄比第一群移民村落稍微差一点。到了南宋北宋,靖康之乱,南宋迁到杭州来,又带来一批中原人。到了明代,福建沿海地区海禁,又赶了一批人过来。四次人口大迁移,造成目前浙江的人口分布状态。
因此,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开山祖宗,像家谱一样。一个村,必定有一个大姓,这个大姓的家族史,就是村庄的历史。它开山的时间,要么是宋代,要么是唐代,要么就是南北朝的时候。开山的第一步就是选址,选一个好地方,安全、交通方便、有田地可以养活子孙的,然后代代相传。因为是战乱时迁来,所以它巴不得自己就像桃花源一样,最好跟外界隔绝,最好是自我循环,百事不求人,摆脱外界的侵扰,什么事情都能完成。所以浙江很多村庄源于战乱年代的避乱,是一种自然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到了明清两朝,除了偶尔倭寇进犯外,浙江应该是比较稳定的,而江南地区就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这个时候村落人口繁衍得非常迅速。
一部村庄史反映整个中国历史
这里请注意,中国的财富和文化、教育都是存在于家庭里面。中国的知识不是放在大学,而是以家族为载体进行移动。家族从北方移动到浙江,就把它的财富和文化带來。所以一部村庄历史就反映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如果要看村庄,你要看这个村庄是怎么来的,和那个年代的生活连在一起。那个年代是一个宗族社会,大宗小宗,代代延续,形成一个大的网络格局。它是一种自然经济,是一个耕读社会,这个家族还要负责下一代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它的儿女往上升,当官,保持这种当官的地位,来保护家族的财产与安全。所以这个村落和家族就是这么保护自己财富,保护自己的文化。
但是进入到现代,进入到依靠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还有互联网社会下高度的市场经济状态,过去这种格局的基础不存在,老的生活也不存在了。现在有两个词很时兴,一个叫商业业态,一个叫形态。形态和业态是互为表里的,有什么样的业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形态与它对应。当你的商业零售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店铺就发生变化。以前是一个个小开间,现在是综合体。一个综合体里要看电影、做美容、做运动、做饮食、小孩娱乐、亲子活动,什么都有,都混在这个综合体里。所以所当业态变了,它的形态就跟着变。把这两个字用在村庄,你就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生活业态变了,彻底地变了,所以它的形态肯定要变。
新的时代需要新业态与形态
所以若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古村落、老民居,这可能很难。以诸暨为例,诸暨的民居不比奉化差,包括它的千柱屋。一栋房子有1000根柱子,54个天井,你可以想像那所房子的辉煌与规模。而且房子保存得很好,还有很多人住在里面,但这种房子代表的年代已经彻底过去了,你再怎么修它也留不住人。这54个天井的房子里,50岁以下的人都没有,更大胆说,60岁以下的人都没有了。村子里这样的房子,差不多有四五栋,全是老人。这批老人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以后,这个房子的命运会怎样?
当然政府还在修它,很多房子修好就关门了,因为它找不到用途。此为何意?我用一组物件来说明——村子里面是房屋,房屋里面是家具,家具下面摆的是器物;宋代的花瓶摆在宋代的家具上,放在一个宋代的村落的宋代的房子里。我曾经工作过的龙泉是做瓷器的,现在还有人在做仿宋瓷器。但是,这个世界是21世纪,是2016年,这个时代的人有这个时代的生活,这个时代的生活需要这个时代的器物。所以你永远做宋代的瓷器,那是没出息,也没市场,只有少数仿古爱好者会购买,而这个时代的生活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器物。所以你必須去创新,创造新的器物;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群,都要求有新的形态出现。
村庄建设必须琢磨当代人心
所以村庄的建设要站在这个时代,琢磨这个时代的人心:他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村庄是一种生活,你要知道它的生活所在,才知道村庄所在。对村庄、对村民生活的理解,是我们要非常认真思考的问题。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考比较浅,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关注得比较少。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爸爸会教儿子,爷爷会教孙子,而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反过来是孙子教爷爷。你来自农村,到了城里,你把爸爸、爷爷接过来,爸爸爷爷还保留着农村那套生活,你还要交代他们,不要去串门,不要到隔壁邻居家里去。所以在中国,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断档了,没有传承。
包括我们选房子,也是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今年说客厅要大,卧室要小,他编一套理由,大家都去买这种房型。过几年,他说卧室要大,客厅要小。再过两天他说,现在最新最时髦的是卫生间要大,要开大窗,大家又跟风了。因为我们对房子一点认识都没有。开发商也不懂房子,他自己、他爸爸、他爷爷也没住过好房子,他听设计师的,设计师说这个房子好,开发商就用这张图纸,再去跟买房的人行销这个房子。不只房子,我们对汽车、食品,对生活当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都缺乏认识。
我们现在恰恰是对生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是幸福生活?在某个时间段认为钱就是生活,钱就是幸福,幸福就是钱,然后造出“成功人士”一词。成功人士的标准就是钱多、权大。其实中国的老祖宗告诉我们,人生的标准叫优秀,不叫成功。钱少的人也可以优秀,没有权的人也可以优秀。当你把钱多钱少作为衡量人的标准的时候,这个社会很残酷。当你以优秀作为标准时,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对村庄的认识,首先基于我们对生活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生活接上去,中国要对生活有个正确的认识。
社区营造的核心在公共空间
我们对社区更缺少认识,所以讲社区营造时便更难理解。在西方,大家去教区做礼拜,一个教区差不多就是一个社区所在。在中国没有社区这个词,我们在农村是村落,是宗祠、宗族;在中国城市的格局,叫礼法制度。你跟城市人讲社区,很难讲明白。在当今中国,一个市,下一级是区,区下是街道,街道下是社区。社区的人彼此不认识,而且没有公共空间。我从当代生活来定义社区:在一个菜场买菜的人,基本可以定义为一个社区的人。在每一个城市、县城、社区都有一个大一点的菜场,这就相当于西方城市里的教堂。就像甘肃宁夏县,它的清真寺密密麻麻,到同一个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
现在的城市里没有公共空间,只有社区党员活动室。公共空间非常重要,社区营造的核心或密码,就是公共空间的创造和利用。我们长期缺少对社区的理解,就像我们缺少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认识什么是完整的社区。完整的社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有公共的空间,就像西方的教堂。或者还要加上一个词,叫“开放的公共空间”,它可能是一个公园,或一个礼堂。现在农村有文化礼堂,它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社区。所以农村的社区反而比城市容易营造,它是一个有公共空间、完整的命运共同体。城市里面就没有一个明显的公共空间,我找来找去,只能找到菜场,是中国最具象征性的、算是社区公共空间的地方。
公共空间造就安全感与认同感
社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即便叫不出名字,你也要面熟。天天来买菜的人,一年买下来,对这个人就面熟,你知道这个人是你的社区的。他跟我在同一个地方买菜,这就是社区;因此就有了认同感、归属感、亲切感,大家相互有个关照。中国人讲守望相助,有了事情,大家一起买菜的,他可能拉我一把。现在不是老人倒在地上,没人敢拉一把吗?在一起买菜的人,就敢去拉他一把。这种守望相助的安全感,其实是动物的本能。动物都有自己的社区,它的领地就像人类的社区感。一头狮子、一个老虎的领地感是非常强烈的,它会用各种身体语言,用身体上的各种液体来宣布它的领地范围。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他也需要边界,这种边界造成他的安全感。领地感是人的本性,是很容易唤醒的。这对于做村庄、做社区营造是特别关键的。
关于社区营造,我强烈推荐一个人——西村幸夫。西村是世界上,或说东亚地区,进入基层社区营造的第一人;无论讲理论或是讲实战,都是西村。他是建筑学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社区营造的著作。包括台湾的经验也来自西村幸夫。假如大家嫌读书麻烦,我再推荐一部纪录片——《古川町物语》。看了这个片子,你就会知道社区营造的重要性。
现在大家讲社区、村庄、古村保护、民宿、有机农业,这么多的名词代表很多目标,有的目标相互之间是冲突的。以我的经验,第一个目标要很简单,后面的目标都能水到渠成。哪怕你是想做盈利的,刚开始也要从不盈利的地方开始做。《古川町物语》就是从一条河的改造开始,老百姓知道我们这条河可以变得这么好,后面的事就发生了。我们在龙泉做社区营造的是溪头村,它入选为浙江省第一批优秀美丽村庄,这个荣誉挺高的。浙江有38,000多个村庄,在那么偏远的地方,能有这么一个村庄进入到第一批最美村庄,也很偶然。
规划需对生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当年我在龙泉当市长,溪头村的支书和村长找到我,说要建一个农民公园,需要资金补助,我说当然要给。我看了他的图纸,不行。于是我找了一位曾在台湾宜兰做过乡村建设的设计师,王惠民。王设计师大老远跑到龙泉住了20几天,还带了一个年级比较大的助手。当时村里刚好死了一个老人,他就蹲在那个死人家里,从死开始一直到下葬,待了七天。我说:叫你来做设计,又不是叫你来看死人,这怎么行呢?我的时间来不及了。
他说:你们怎么这么看问题?我做村庄的,就是看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24小时是怎么过的?人从生下来到死是怎么安排的?时间是怎么过的?这才叫规划。你画一个房子、画条路、画一潭水,这不叫规划。规划就是对人一辈子的安排,对人一天24小时的安排,对人一年四季的安排,对人二十四个节气的安排。还有那么多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这些重大节庆和婚丧喜庆的不同安排。人死了,在空间上怎么安排?需要多大的空间?怎么把他抬出去?抬出去的路线还不能和小孩上学的路线重合。只有这样一种对生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给出安排。王设计师提出观点,就是社区营造。
《古川町物语》的启示
当然,在设计师来之前,我先把西村幸夫的《古川町物语》放给全村看,他们看了就行动了。村民说,古川町的水还没有我们的好,溪头村的水确实是最好的。古村町还有飞騨木构造传统工法,记录片把飞騨工艺拍得那么好看,可是我们的凉亭、廊桥工艺都比它还好。我说好,那你们去做。就这么一部介绍日本一个村庄改造的片子,唤醒了大家。
我把王设计师请到城里来,本来是想做防洪堤的。城里的局领导,包括水利局的,发改委的局长们都说看不懂,他们说这个规划设计不好,好像跟我们以前看到的规划图都不一样,因为不习惯所以就不好,就排斥它。我想,连一个干部都排斥的东西,到乡下农民那里肯定更要排斥。想不到农民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就说台湾这个设计的好。所以千万要知道,农民的教育程度可能跟我们不同,他出门的机会与我们有差距,但是他的智商、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活的温度,对好与坏、美与丑的鉴别,一点都不比我们差。
我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俄勒冈实验》,作者是亚历山大,在世界建筑行业很火。《俄勒冈实验》就是讲一个道理,房子不能简单交给设计师、规划师,不能委托给他签个合同就以为完成。村庄建设、房屋建造,一定要让这个村庄的人,让使用这个房子的人参加建设,最后才是好的。所以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俄勒冈实验》这本书对我的作用很大。我买了几百本,见人就送,送了很多年,每个读完的人都觉得很有效果。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
贡献己物成就公共事务
老百姓的火点起来后,这心中的火熊熊燃烧,就没什么问题了。我做溪头村时也有产权问题,最后都不存在了。设计师还有办法把村民发动起来。发动的第一步,给村民看电影,看完了再设计,叫参与式设计。我们要做一个八棵树公园,它里面有一些猪圈、牛栏、甚至一些厕所、灰堆,都是一家一户的,最后大家都自愿全部贡献出來。公园的铺面需要鹅卵石,全村妇女,由大学生村官带领着,到各个河滩找各种规格的鹅卵石来。然后还要有一些好看的盆栽,要去买也很贵,大家又把自己后山、院子里的植栽搬来。原来这个地是私人的,时间是私人的,树木是私人的,什么东西都贡献出来,都变成公家的。最后做了这个八棵树公园,这个公园是公家的。
在建八棵树公园时,村里又建一个大礼堂,旧礼堂本来要拆,但这个台湾设计师说不能拆,木屋非常好,修一修就好。公园做好那天,全村人在一起吃饭,妇女们做了很多菜,整个礼堂坐满了人。好像是总结会,又好像是下一个行动的动员会。
这个公园做好,这顿饭吃过,我们的设计师撤走了,我因为工作忙也很少去,他们开始一个个事情自己做下去。过程中,他们也会向政府要一些支持,需要一些资金。当然它真的出名了,各方面的资金也比较容易获得。龙泉本来就距离杭州很远,400多公里远,龙泉到溪头村有65公里,加起来杭州到那个地方要500公里。这么偏远的地方,它照样做起来。
本地生活做到极致就是特色
总之,社区营造是为本地人做的,不是为城里人,也不是为旅游者做的。也不要想太多,只要是为这个社区的人做的事情,把他们发动起来,做好了,把这种生活形态做到极致,就是一种跟城里人不一样的生活。城里人所谓旅游,不就是想看一种跟我不一样的生活吗?你也不要刻意去做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莫干山的洋家乐、乌镇、凤凰古城、丽江,都不一样,也无法刻意复制。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想到旅游,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城里哪些人来度假用的,从来没想过要去讨城里人的好,要符合城里人的审美。一切按照村子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老百姓需要怎么样的生活,我们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这就是社区营造。是为这个社区里的每一个人,从老人到小孩,你去关心他,去关心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去关心一年四季里,他和岁月一起呼吸的生命状态。
真实的生活状态,只要是真实的,它一定是美好的。不要去迎合任何人。真是的生活状态不是为了领导喜欢,也不是因为哪个设计师说这个好,也不是为了杭州人的喜好,这些都不要考虑。当你按照你的要求把你的生活过好了,展现出来,城里人来看了,惊艳怎么还有这样一个的村庄。
现在西村幸夫的学术发展已经到了第三步。他的第一步是单纯地做社区营造,这也是我在农村的经历,或者说我学习西村幸夫的体会。第一步就是纯粹去做一件简单事情,就是社区营造。不是为了吸引游客,也不是为了把我的农产品给卖出去。我就是要把我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整个生活空间给它营造好,这些都是为了人,什么人最重要?本地人。西村幸夫到了第三步,开始把社区营造和地方经营,或者说地方旅游、乡村旅游和乡村营造做有机整合,这是第三阶段的工作,他迄今仍是东亚社区营造的权威,走在变化的前沿。
村庄空间改造的密码:
心、言、图、物、境
最后我要强调:密码很重要,轻易不告诉人,就靠你去琢磨。
失败的企业它没掌握密码,没有去琢磨。董明珠、雷军、乔布斯,他们一定有密码。人的一生就是要去不断地去破解密码,你就一定有所成功。今天你想要在村庄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有所成就,你必须探究这个密码。
我把中国美术学院的宋建明老师给我的几个字给大家,算是密码之外的一个小密码。宋老师觉得社区营造首先要做的公共空间,一定要有五个字——心、言、图、物、境。就是说你要做村庄,你心里一定要把村庄的生活想明白。怎么样叫想明白?你能够把它给讲明白。讲得出来还要画得出来。有想法之后要有办法,还要有战法和打法。所以你要把它变成图纸,图纸就是战法;而打法就是把一个个具体物件给做出来。但这个物件还需要到达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回到你的心里去。所以说,做一个空间,要源自于你的心--心、言、图、物、境。
这句话我用了五年,还挺管用得。后来我回去跟他汇报,他很高兴,又教我五个字——人、事、物、场、境。他说:这五个字比前面五个字还要管用,是我对这几年浙江的种种现象看过之后的判断。前面的心言图物境,是把有意境、有味道的空间造出来,譬如一个茶室、一个公园、一个小广场、一个小院子。尽管大家都说这些空间做得好啊,但是他说,你有没有注意,这些空间也不是每一个都得到应用,有很多变成摆设,变成了空城,萧条冷落。所以他说:我现在想通了,叫做人、事、物、场、境。
空间为何而建的密码:
人、事、物、场、境
空间营造,有钱就能做出来。但在做空间之前,你首先要问空间是干什么的?是想开展活动用的。就像建造这么一个礼堂干什么?是讲课用的。这个礼堂如果没有大家坐在这里,它就是个死礼堂。要有人,那么人来干什么?人来是为了做事情,因此人要有这么一个场地,一个空间。这个会场是在这个房子里,这个房子在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是在一个城市里,奉化是在浙江里。要这么去想问题,最后到一种境界和格局。
现在在浙江,甚至在全国,有很多空城、鬼城、死城,因为它没有人。所有的活动都是人,人还分层级,要有灵魂人物,牵头的人、领头的人,灵魂人物折腾出事情,这些事情就要在空间里被完成,这个空间我们去营造它,然后这个空间是要放在一个更大的格局里面,产生一种关系。
所以,“心、言、图、物、境”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空间项目密码,而“人、事、物、场、境”,是告诉我们空间是做什么用的。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组密码,才能通过营造好社区或村庄的公共空间,追求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美好生活状态,才能达到中国人追求的价值——优秀。
注:本文为梁忆南老师于2016年4月9日作为授课讲师在“乡愁经济创客+”奉化初级培训所作演讲之整理,原题为“美丽乡村营造的龙泉经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联系电话/86 21 59573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