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街道转型实验︱纽约百老汇大街改造项目评析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28 01:34:3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一
°
览
°
众
°
山
°
小
SustainableCity & Transportation
编辑团队
作者/ 陈泳(同济大学)
编辑/ 众山小 排版/ 王雅桐
原文已在《新建筑》杂志 2016年第1期刊出
作者萌像&导读:
伴随着城市工作会议中重点突出了街道和街区概念,以及上海市即将发布我国首个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街道的价值正在被我国城市工作行业的专业人士重新认识。而自从我号2014年创办以来,就不断引入活力街道、完整街道、全年龄街道等各类有关街道改造的主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纽约百老汇大街2008年前后所进行的最大规模改造。其将被机动车长期占据的街道空间归还给行人与自行车,成为连续而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整个项目采取渐进方式展开,在营造公共性、提升安全性和改善交通性等方面取得成效。最近,此项目由于成功后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在公共空间发展上面临新的挑战,也在我号之前的
2015年09月02日期的《
场所营造︱纽约时代广场人性化改造的得与失(两则)》
一文中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因此今天,我们就邀请同济大学的陈泳教授,就街道改造项目有关评析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街
道是城市公共活动的发生场所。步行在街道上,不只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本身亦是一种生活体验,一个会带来快乐的过程。然而,机动交通的出现对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以美国为代表,城市开始为机动车所设计
(参考文献1)
,1942年第一部交通工程手册出版,成为当时街道设计的范本。之后,《细分道路操作规程建议》于1984年发行,对道路的基本尺寸进行了详细规定,形成了严格的设计框架和统一的设计标准,这些标准和几何数值直到上世纪末仍在被继续使用
(参考文献2)
。街道逐渐退化为机动车的通道,行人和自行车只能争夺机动车剩余的空间,曾经发生在街道上的购物、娱乐、散步和不期而遇的交谈行为日渐消失。
进入21世纪后,这一趋势开始被扭转。国际社会正在重新发现街道空间的价值,并充分认识到小汽车的过度发展对城市经济活力、社会公平、环境与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2003年,美国提出协调多种交通模式的“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概念,旨在修正二战后城市道路设计中仅考虑小汽车的做法,强调“应为全部使用者提供安全的通道,包括各个年龄段的行人、骑车人、机动车驾驶人、公交乘客和残疾人”,积极鼓励步行,倡导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2005年,“美国完整街道联盟”成立,促进完整街道运动在全美迅速扩展,截止2011年,共有23个州出台了支持完整街道的政策或法律
(参考文献3)
。同时,城市设计领域的学者也对街道空间展开大量研究,新的街道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如关注街道公共活动的活力街道 (Active Street)、整合街道空间的街道瘦身运动(Skinny Street)、强调街道社区价值的环境协调性设计(Context Sensitive Solutions)以及新城市主义新生代提出的技术性城市主义(Technical Urbanism)等等。
受新一轮的政府绿色交通政策与街道设计研究的推动,围绕街道转型的试验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城市更新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其中,纽约交通局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简称DOT)自2008年起对曼哈顿中城百老汇大街(Broadway)进行了20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这也是纽约实施“可持续街道”战略规划的重点项目
(参考文献4)
,旨在推动纽约市建设更有吸引力的街道,将被机动车占据的街道空间归还给行人,使百老汇大街成为纽约一条连续的、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
1
项目背景
图一、1811年曼哈顿“行政首长计划”
百老汇大街是纽约最为著名的一条南北向街道,南起巴特里公园(Battery Park),由东南向西北斜穿整个曼哈顿岛。此路最早是印第安人外出狩猎而踩出来的Wickquasgeck小道,沿山脊线延伸至曼哈顿岛,后来成为连接美国内陆与大西洋入海口之间的商路。在1811年的曼哈顿“行政首长计划”中(图1),城市建设采用横平竖直的网格式街道布局,百老汇大街是当时唯一一条被幸运保留其原有走向的街道。这条斜街在中城区与其他规整路网形成了许多夹角型路口,为现代交通组织带来无数麻烦的同时,也提供了若干颇具特色的街角广场。1899年2月14日,百老汇大街正式命名(图2)。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城区的百老汇大街两侧先后建成很多剧院,成为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特别是第42街至47街的“时代广场”附近云集了数十家规模不一的剧院。但是自1960年代起,出现了许多廉价的色情表演场所与小餐馆,之后数十年内,这里一直是纽约毒品、卖淫和罪案滋生的温床
(参考文献5)
。90年代后,随着大规模的犯罪整治和社会治理,恶性犯罪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1992年成立的时代广场联盟(Time Square Alliance,简称TSA)在市政府和本地商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社会与空间治理及复兴计划,大大提升了时代广场地区的空间质量与商业活力,使之重新成为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与广告媒体的聚集地,恢复甚至超越了昔日的繁荣,“世界的交叉路口”由此得名。
图二、百老汇大街1860年(左);1908年(中);1920年(右)
然而,经济的复苏与旅游的繁荣并没有使这里成为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场所,百老汇大街一直面临着交通拥堵、人车交通事故和车辆尾气排放等日益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街道的各个交叉口处长期被小汽车所占据。据Jan Gehl在2007年的调研发现,时代广场中89%的区域被车行空间占据,供行人活动的空间仅为11%
(参考文献6)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原本狭窄的步行空间更加拥挤,行人被迫占用机动车道的问题加剧,导致这里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周边街道的137%(图3)。
图三、改造前时代广场交通拥堵状况
2007年,当时的市长Michael Bloomberg提出建设“更绿色、更伟大的纽约”,倡导通过交通革新来重塑城市公共领域,打造人性化的街道与广场,提升城市活力、环境与生活品质。在Bloomberg与TSA的共同推动下,DOT启动百老汇大街的改造实验计划,尝试改变原有道路空间分配的优先次序,重新划分和设计街道的公共空间,探索空间品质、交通安全和城市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一流街道
(参考文献7)
。
2
实验过程
百老汇大街改造主要集中在曼哈顿中城区,采用渐进有序的方式展开,大致经历了初步方案、临时改造、效果评估、正式实施与优化调整等5个阶段。
1)
2006-2008年,DOT与公共空间项目协会(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简称PPS)等规划设计机构对百老汇大街的多个路段提出初步改造方案,并通过一系列的社区参与活动,广泛征集市民意见,为街道转型实验奠定基础。
2)
2008年8月,对部分路段开始临时性改造,涉及机动车限行、路面铺地涂饰以及临时座椅增置等,如封锁了百老汇大街自35街至42街路段,将原来的两条车行道转变为行人活动广场。同时,自百老汇大街与42街交界处起设置自行车道并一路延伸至联合广场,形成为骑行者服务的慢行交通空间。
3)
2010年2月,纽约市政府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肯定了临时性改造的成功,虽然交通量的获益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设想,但事故率大幅度下降,步行流量在设计范围内得到提升。同时,改造实验也赢得了原本对改造项目持怀疑态度的周边商家和居民的赞同。
4)
2010-2013年,基于评估结果,启动百老汇大街的正式改造项目,先后完成了42街至47街之间的达菲广场和时代广场、33街至35街之间的赫勒尔德广场的步行化改造。另外,麦迪逊广场和联合广场段的机动车道也进行了大面积瘦身,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
5)
2013年5月,对35街至42街之间的改造路段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街角广场之间的步行连通性,消解行人与自行车之间的冲突,并降低机动车流量。同时,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完成了42街至44街之间时代广场的环境改造项目。
改造后,百老汇大街在联合广场附近穿越第14街,与第四大道合并,并从广场西北角处开始,继续以对角线形式延伸至上城区。在麦迪逊广场附近,百老汇大街在23街处跨越第五大道。在赫勒尔德广场和格里利广场(Greeley Square)附近,百老汇大街于33街处跨越第六大道,机动车道至此改为全步行街段。自35街起,百老汇大街恢复南向单行,直到42街至47街为全步行街段,即时代广场。自47街以北,百老汇大街恢复南向单行并在中央公园西南角与哥伦布环岛广场相交。曼哈顿中城的百老汇大街改造路段至此而止(图4)。
图四、百老汇大街改造示意
3
改造重点
1、营造公共性
(1)空间重置。
依据使用者的优先层级(步行者-自行车-机动车),对百老汇大街进行空间重新划分是此次街道转型的核心内容。普遍采用减少机动车道和停车带的方式,增加行人通行与休憩娱乐空间,优化步行环境。有些重点地段通过封闭道路形成全步行区,并在原来的道路面上涂饰彩色涂料以加强视觉上的区分(图5)。
图五、改造前(左)后(右)的街道场景
(2)街道家具。
在划分出的步行活动场地之上,添置大量的公共休憩桌椅与街道绿化景观,吸引驻留活动,人们可以自由移动这些公共桌椅和阳伞,选择最舒适的使用方式。新增的街道家具通常涂有鲜艳的颜色,充满艺术感,为公共空间增添活跃元素,提升城市活力(图6)。
图六、色彩斑斓的公共环境设计
2、提升安全性
(1)路口设计。
对原来的夹角型路口采用化繁为简的方式,减少人车冲突。有的通过步行化改造,去除多余的道路分支(图7);有的改变交叉口处的道路走向,使其与相交道路保持90度的关系(图8);有的延伸街角路缘石以扩大过街等候区,缩短过街距离;还有的增设过街行人安全岛,保障安全过街。
图七、改造前 (左) 后 (右) 的百老汇大街与第六大道交叉口
图八、改造前 (左) 后 (右) 的百老汇大街与第五大道交叉口
(2)快慢隔离。
通过设置沿街停车带、缓冲带或街景设施,将行人、自行车等慢速交通与机动车适当隔离,各得其所(图9)。同时结合指定的信号灯间隔设计,将机动车与行人活动通过时间差分离开,提高步行安全性。
图九、改造前(左)后(右)的快慢交通隔离
3、改善交通性
(1)自行车道。
除全步行区外,改造路段都增加了南向自行车专用道和自行车租赁站,与全市共享自行车系统形成网络,并通过停车区或步行活动场地的隔离减少自行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保证骑行者的安全(图10)。
图十、改造前(左)后(右)的自行车道
(2)公交线路。
对整个地区的公交线路进行统一规划,将原来在百老汇大街行驶的南向公交线路全部调整至第七大道,这不仅可以降低百老汇大街的交通压力,而且使公交车避开复杂的夹角型路口,提高了公交的运营效率(图11)。
图十一、百老汇大街公交线路改造示意
4
节点设计
1、路段:35街至42街
此路段介于赫勒尔德广场和时代广场之间,改造前为4车道单向南向通行,机动车道两侧各设2.44m(8ft)的小汽车停车区,在东侧停车区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1.22m(4ft)的自行车道(图12)。2008年的路段改造主要是:(a)将4车道减为2车道,通过地面涂饰将原有道路空间转变为步行活动广场,并在步行区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停车区进行隔离;(b)拓宽自行车道至2.13m(7ft),并移至东侧步行活动区与人行道之间,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完全隔离。基于改造成效,2012年又对街道空间进行新的优化:(a)减少机动车行驶空间,由2车道减为1车道;(b)拓展步行活动区,将自行车道移至西侧沿街停车区之外,并通过隔离带与机动车道分离;(c)消除36街和38街街口的左转车道,使这里的步行活动不被转弯车流打断;(d)引入全城共享自行车系统,在其中的4个路段设置了共享自行车租赁站。
图十二、35街至42街路段改造前后平面 (左) 与剖面 (右) 示意
比较改造前(2006)、改造后(2012)与优化后(2014)的路段面积占比,不难发现(表1):步行活动区比例明显上升,从2006年的0%增长到2012年的26.7%,再到2014年的41.6%;机动车行驶面积比例持续下降,从2006年的72%下降至2012年的42.8%,再到2014年的30.6%;而自行车道与小汽车停车面积比例变动不大。可见,路段改造将原来被机动车占据的部分道路空间归还给行人,在满足自行车骑行安全畅通与周边商业停车需求的前提下,明显改善了步行空间品质,这里不仅是行走的廊道,而且成为人们休闲、购物与聚会的目的地。另外,新增的全城共享自行车系统促进了多种交通模式的平衡发展,体现了可持续的街道设计理念。
表一、百老汇大街(35街至42街)改造前后道路功能分区面积比例
2、街口: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位于百老汇大街的42街与47街之间的六向车道交叉口处,是曼哈顿最为繁盛的商业娱乐中心(日均人流量30多万),也是人车交通冲突最严重的地区。据TSA的调查显示,改造前有68%的受访雇员由于交通拥堵而不愿意在这里步行。2007年,TSA首先带动该区的业主们拟定了公共空间的改造计划
(参考文献8)
,具体措施有(图13):(a)重建标志性杜菲广场;(b)通过改造交通岛增加50%的步行空间;(c)重新整合机动车交通(包括信号灯时间的调整、部分街段的分时段限行和创造人车混合区);(d)为大型户外活动与公共艺术提供空间与设施。2009年2月, Bloomberg市长提议将时代广场全部回归给行人。当年5月, DOT尝试封锁42街与47街之间的机动交通,同时对公共交通线路进行调整,时代广场陡然变成了一个供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购物和参观的步行天堂。
图十三、不同时期的时代广场改造方案
改造后的该区域变得异常受欢迎,不同形式的地面涂饰和咖啡座椅成为纽约形象的新代言,曾经被迫挤在狭窄人行道上的人们有了新去处,而他们也很乐意用丰富的公共生活来充实这个空间,成为午餐聚会、休憩闲聊以及享受生活的上佳场所(图14)。同时,这也使TKTS新售票亭成为游客观光的重要景点,其倾斜的屋顶平台面向著名的霓虹液晶高楼和Nasdaq户外财经电视屏设置了27个红色的半透明台阶,可容纳超过500人的座位空间,宛如一个观演都市梦幻魔力的公共剧场:街道广场是舞台,五光十色的霓虹是布景,熙熙攘攘、形形色色的行人是轮番登场的故事主角。
图十四、改造前(左)后(右)的时代广场
步行化实验一年之后的2010年,Bloomberg宣布改造一直延续下去,将时代广场中增加的临时步行空间建成为永久性步行广场,并委托sn?hetta事务所对公共区域进行再设计。改造后的步行广场由两种色调的预制混凝土铺设而成,地面上无数个小光盘似的地灯光将散射至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图15)。沿着百老汇还设有15米长的花岗岩长凳供过往的行人休憩。永久性广场改建项目于2012年开始,预计将于2016年结束。
图十五、永久性改建后的时代广场场景
5
后继风波
百老汇大街的转型实验,不仅增加了尽可能多的步行空间,而且创造了一种鼓励和丰富人们社会交往和享受生活的高品质环境。并且,这场步行实验发生在美国这个传统以汽车至上的国家的核心区域,本身意味着公共空间的巨大成功,也启发了其他城市同类型街道的转型,从而成为竞相效仿的先锋案例。但是,最近这项全球知名的空间改造项目开始出现争议,新任市长Bill de Blasio甚至提出让小汽车重新占领时代广场的想法。
支持意见
目前赞同街道步行化实验的组织主要是TSA、DOT、大都会交通管理局(MTA)和剧院发展基金会(TDF)等。他们支持百老汇大街改造的理由体现在:
(1)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步行空间的大幅度扩展(新增4.5万m2)为多样化的城市活动提供了充足而丰富的场所,包括一些为特殊活动预留的弹性场地,足以容纳各种大规模的街道活动。改造后,大约有74%的纽约市民认为这个区域的空间品质有了显著提升,时代广场的行人数量增加了11%,赫勒尔德广场增加了6%。同时,舒适的环境品质吸引人们在这里阅读、休闲和进餐,并激发多样化的社会交往,有 26%的在时代广场附近的上班族表示他们将广场作为最佳的午餐空间
(参考文献9)
。
(2)交通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
无论是机动车道的步行化改造,还是快慢交通的隔离或道路交叉口的简化,都有效降低了行人、骑行者与机动车相互碰撞的可能。根据DOT的报告,在车行道上行走的行人数量在改造后下降了80%;整个路段的机动车驾驶者和乘客事故率下降63%,行人事故率下降35%;时代广场范围内的行人事故率下降40%;赫勒尔德广场范围内则下降53%
(参考文献9)
。
(3)机动车通行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百老汇大街斜向交叉口处的机动交通方向由改造前6个减少为4个,车辆通行能力得到改善。据统计,自2008年秋季至2009年期间,中城西区北向车辆通行速率提升17%,东区提升8%;西区南向车辆通行速率下降2%,东区提升3%;中城东向车辆通行速率提升5%,西向提升9%。而从公共交通来看,第六大道公交车通行速率提升13%,第七街则下降2%
(参考文献9)
。
(4)地区商业与地产价值上升。
步行人流的增加带来大量的沿街商机以及向城市周边街区扩展的商业活力。改造后的沿线地段在2008 年金融风暴致使纽约地产贬值6.5%-36.5%的前提下逆势增值29%
(参考文献10)
,时代广场也第一次被列入世界十大最具吸引力商铺地段的名单。因此,主要的商业与零售业领袖始终站在支持步行空间改造的一边。
除了上面四点因素之外,诸如保留现状能够继续获得联邦政府专项基金拨款的考量、市民对于新一届政府政策持续性的怀疑、大众对交通拥堵状况的普遍厌恶以及街道活力最终来自于步行者的共识也都支持百老汇大街的步行化改造。
反对意见
目前明确表明要改回原来机动交通主导时代广场的是2014年新上任的市长Bill de Blasio、纽约警察局局长Bill Bratton以及其他一些政府官员。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方面,时代广场的成功改造吸引了大量人流,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乞讨者、妓女和各类坑骗游客的无业者以及其对行人的不断滋扰,造成许多对于这些具有攻击性的乞讨行为的投诉,引发政治性关注
(参考文献11)
。据《纽约时报》报道,de Blasio曾经评论说:“你可以认为这些改造后的广场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你也可以同样地辩驳说它们引起了很多问题”,并在2015年8月提出想把时代广场步行区拆掉。而Bratton则告诉纽约市电台1010 WINS,“我宁愿把这些鬼东西全都挖出来,然后让这个片区恢复成以前的样子。”这些言论无疑在整个纽约市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引发社会的大讨论。
PPS协会反击市长,问米兰、巴黎等欧洲城市步行广场上同样存在无业者的滋扰,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将机动车开回到广场上
(参考文献12)
。TSA主席Tim Tompkins则坦言如果没有能力管理、经营和监察公共空间的话,市长干脆将百老汇也拆除,因为也有人在那里乞讨兜售。而纽约曼哈顿区区长Gale承认目前广场的确存在问题,但认为应当寻求一种更加成熟且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新市长彻底移除步行区的建议并没有太大兴趣
(参考文献13)
。争论在继续,但通过此次的街道转型实验,越来越多的市民已认识到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生活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纽约这样高密度的城市里。
6
启示与思考
纵观美国百老汇大街的街道转型历程,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予我们启示与思考:
(1)超越物质环境的社会经济目标。
街道作为城市用地中面积最大、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具有深刻的社会与人文内涵,其空间转型首先在于改变各种交通方式在街道上的优先层级。百老汇大街的改造案例表明,将步行活动与自行车交通的地位置于机动车甚至公共交通之上,强调街道生活内涵,并将步行作为激发城市公共生活和社区活力的重要来源而着力发扬。对于中国城市而言,现实中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地位之卑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整合,是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2)构建多方整合的专业平台。
街道更新是涵盖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性项目,不应只停留于物质环境改善与审美的层面。目前,国内城市需要跳出常规的道路拓宽或街景环境整治等项目的运作框架及体制,跨越不同领域的管理范畴,构建整合规划、协同设计的多学科平台。特别是要融合绿色交通与城市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精细化、人性化地设计街道空间及其构成元素。同时,还需要对横向各个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利益和目标进行沟通与协商,并注重公众参与,增加市民即终端使用者在街道项目设计、监督环节的话语权,寻求共同发展路径。
(3)强调过程的公共空间营造。
好的公共空间之所以受欢迎,不仅是因为“静态”的物质环境,更需要“动态”的活动与事件,这意味着公共空间的营造是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博弈过程,也是个互相影响与持续修正的开放性进程。围绕这场街道转型的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21世纪初步行者与机动车的矛盾又转回到了1960-90年代百老汇大街上发生的城市病,映射出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危机。不论是四处拉客的攻击性乞丐行为,还是横冲直撞的小汽车,都会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安全产生威胁和隐患。以设计为导向的策略可以改善物质环境的品质,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有效、持续地解决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某些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11)
,合理开放的运营管理机制与渐进式的改变才是更具决定意义的塑造成功公共空间的方法。
毋庸置疑,处于历史演进中的百老汇大街要继续保持创造力和活力,更需要去充分发展上述关键因素。这一次它又站在了“世界的交叉路口”……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金项目(项目编号:51278339)、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高密度城市低碳步行街区与可持续城市设计方法研究)的资助。原文作者授权 “一览众山小 - 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做线上发布。
作者简介
陈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一功
美国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
联系方式
地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电话: 021-65989221,13916666540
Email: ch_yong2011@tongji.edu.cn
图片来源:
图1引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issioners'_Plan_of_1811
图2(左)引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
图2(中)引自http://www.shorpy.com/;
图2(右)引自http://www.google.com;
图3引自www.google.com;
图5、7、8、9、10、14引自
http://www.nyc.gov/html/dot/html/home/home.shtml;
图11改绘源自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Green Light for Midtown Evaluation Report,2010;
图13(上)、(中)改绘源自
http://www.timessquarenyc.org/index.aspx;
图13(下)改绘源自CB5.Times Square Reconstruction,2011;
图15引自CB5.Times Square Reconstruction,2011;
其余图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 Southworth Michael, Eran Ben-Joseph. Streets and the Shaping of Towns and Citie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7
[2]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subdivision streets: a recommended practice of the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R]. ITE, 1984
[3] 李雯,兰潇.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再开发——世界典型街道设计手册综述[J].城市交通,2014(2) :10-17
[4]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le Streets: 2013 and Beyond [R]. New York: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13.
[5] 陈立群.空间营造:纽约时代广场20年[EB/O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8621, 2015-06-04
[6]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orld Class Streets: Remaking New York City's Public Realm [R]. New York: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8
[7]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le Streets: 2008 and Beyond [R]. New York: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8
[8] 邓昭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公共空间改造[J]. 国际城市规划,2008(2) :132
[9]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Green Light for Midtown Evaluation Report [R]. New York: New Yor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10
[10] 王悦,姜洋,Kristian Skovbakke Villadsen.世界级城市街道重建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城市交通,2015(1) :34-45
[11] 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纽约时代广场人性化改造的得与失(两则)[EB/OL].
http://www.wtoutiao.com/p/Af89NO.html, 2015-09-02
[12] Clarence Eckerson Jr. Times Square Then and Now: A Streetfilms Retrospective[EB/OL]. http://www.streetsblog.org/2010/02/05/times-square-then-and-now-a-street-films-retrospective/, 2010-02-05
[12]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Times Square Debate Lays Bare the Importance of Proactive Public Space Management[EB/OL]. http://www.pps.org/blog/times-square-debate-lays-bare-theimportance-of-proactive-public-space-management/, 2015-08-21
[13] Ben Fried. Gale Brewer Is Having None of This Cars‐Back‐in‐Times‐Square Business[EB/OL].
http://www.streetsblog.org/2015/08/24/gale-brewer-is-having-none-of-this-cars-back-in-times-square-business/, 2015-08-24
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微信号@SustainableCity
或电邮daizongliu@qq.com
购买2015上半年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 欢迎投稿 」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理念与传播、培训与教育、实践与孵化。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并肩前行!
2014-2016 ? 转载请注明:
源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