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城市星球︱《科学》杂志重磅专刊:城市星球导读(上篇)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28 01:34:2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一
°
览
°
众
°
山
°
小
SustainableCity & Transportation
编辑团队
导读/ 相欣奕(西南大学)
编辑/ 众山小 排版/ 蒋理
“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特别奉献
译者萌像&导读:
上周《科学》杂志重磅推出了一期以城市化为主题的专刊,名为“城市星球 - 城市是人类的未来”。结合我国中央和地方城市陆续开展的城市化工作会议,无疑城市议题将会是我国以及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收录的唯一一篇跟我国有关的文章,选取的是广州快速公交BRT走廊沿线的一个老旧小区的街区化、开放化改造。文章探讨了街区化城市更新战略在我国实施的挑战和影响,特别关注了可持续交通(BRT和非机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无疑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特别是近期,我国回到了通过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老思路,盲目加大对地铁系统的疯狂投资。而我们是否想清楚了土地和交通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是否还忽略了那些真正可以帮助街区开放、城市更新、但投资又更有效、更节约的地面交通系统,例如常规公交、BRT和非机动车系统?同时专刊还探讨了巴西、非洲等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相关议题,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第一时间推出导读(分上下篇,共介绍14篇文章),套用专刊的一句话,未来这个星球将是城市的星球,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同时欢迎大家联系我们索取原文。
图一、城市是人类的未来
城市是人类的未来
快速城市化正在加快盘剥我们所在的星球,但转换思路和转变发展模式,我们大可不必如此。
2016年5月20日 科学杂志 第352卷 第6288期
专刊编辑 Nicholas S. Wigginton, Julia Fahrenkamp Uppenbrink,
Brad Wible, 以及 David Malakoff
第一篇
《编者按》
(参考文献1,请联系我们索取)
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星球。超过半数世界居民居住在城市之中,且这一比例仍在增长。城区区域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城市人口增长势头,掠夺走的是农田和野地。
这一态势是严峻而不容乐观的。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能源和材料,所需的土地面积是在不断增加的;城市生态足迹的面积通常超过城市自身面积200倍之多。城市的碳排放,兼之以城市的其他影响,使得城市化成为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尽管如此,城市的增长也并非完全指向悲观与失望。换个角度来看,人口集中化,有助于缩小个人的环境足迹。此外,城市还可供作为探索未来如何改进的大型实验室。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创造性的方法,以收集城市各种类型废物流,纳入可再生能源,并改进交通方式。
这一专刊中包含了综述文章、观点论文和新闻特写,还包含数篇互动访谈,深入挖掘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在城市之中生活,以及城市化对我们所处的地球及人类自身的未来有何种意义。有一点可以肯定:城市星球业已成为事实,我们今天关于如何建设城市以及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的一切决定,都将影响我们的后代!
图二、诸如阿联酋迪拜类型的城市,必须在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所需资源,以及城市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之间达成均衡。
目录
新闻
城市增长 906页
鼠疫 912页
中国对城市的再思考 916页
温哥华的绿色之梦 918页
综述
基于城市可持续的城市综合可再生能源研究 922页
面向全球城市化水危机的新解决方案 928页
观点
为清洁空气提出的交通方案 934页
城市的生态未来 938页
智慧、可持续及健康城市发展基本原则 940页
城市化与食物系统之间的隐形关联 943页
建设功能强大的城市 946页
第二篇
《城市增长》
(参考文献2,请联系我们索取)
一览众山小导读:
用全球数据说明,城市占地和数量的扩张,挤占野生生物生境,改变水文与地貌,重塑大地景观,导致世界城市分布特征变化。
(译者注: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也称为风险比)是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它是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用于说明前者是后者的多少倍,是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百度百科)
图三、城市增长
野生生物去往何处?
1950年中美洲的重要的生物迁徙走廊基本上属于乡村。20世纪中叶,非洲城市人口相当少。2025年(预计)非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将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若干城市所在地。城市将侵占亚洲众多野生地区。
图四、野生生物去往何处?
城市化过程中的冷酷事实。
城市以多种方式改变环境,释放大气污染,形成城市热岛,产生噪音和人造光干扰。最为显著的生态改变是由不透水表面的增加所导致,比如铺筑的道路和屋面。水无法通过硬化的表面进入土壤之中,从而导致湍急的洪水以及受到污染的地表径流,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图五、城市化过程中的冷酷事实。
变化中的城市地理。
195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居民分布于欧洲和美洲。但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城市则是位于亚洲和非洲。仅仅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三个国家,在未来数十年就将新增10亿城市居民,而上述人口增加主要发生在人数少于100万的城市之中。在2050年之前,全球大约75%的城市居民将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图六、变化中的城市地理。
第三篇
《城市精神之根源》
(参考文献3,请联系我们索取)
一览众山小导读:
作者Greg Miller通过追溯人类历史,探索人类社会由数十人聚落扩张为数百人数千人,乃至当今成百万、千万人口城市,是何种事物把人们维系在同一空间之中的呢?
可能正是在与陌生人共同居住所产生的压力之下,催生出城市生活的宝贵特征!
图七、城市精神之根源。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居住于小型的流动社区之中,可能只有数十人或者数百人。每个人都彼此认识,所以能够轻易判断谁可能在打猎时帮助你,谁又有可能趁着你入睡把你杀了。现在我们中有半数人居住于城市,置身于成千上万的陌生人之中。我们使用旧石器时代的大脑来为现代城市生活导航。
图八、在巴西Xingu人村落广场聚会的大部分人彼此认识。但是在大城市之中,人们必须与数以万计的陌生人共享空间。
邓巴因为使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字而闻名。
“邓巴数”指的就是个人能够保持明显社会关系的数量。他认为这是由能够存储关于个体和关系相关信息的大脑容量所决定。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来说,此数量与大脑皮层的相对大小决定。据邓巴在其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列出其平均数为45。对人类而言,邓巴数大约为150。可能并未把你所认识的人全部计算在内,但是这是你最为可能邀请参加你的婚礼的人数。
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之中,人类居住于裂变-聚变的社会之中,当人群变得太过庞大,就会分开。目前那些以采集狩猎为生的部落仍然按此规则生活。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情况有所变化,人类得以在规模大很多的社会中生活。
一种策略是,使用自然物体使得与陌生人的互动更加可以预见且不那么可怕。想象一下你走入一家陌生城市的咖啡馆,里面全是陌生人,但是你对其布局却非常熟悉。有一个柜台,柜台后是穿着围裙的店员。 显然他是咖啡师,尽管你并不认识他,但是你知道如何与他交流。你选好咖啡、交钱并在一旁等候,让出地方来让别人点咖啡。每个人都知道在咖啡馆里怎么去做。每天将发生数以千计的此类互动,它们大部分都顺畅无误,因为它们是可以预见的活动。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缺少区分,在彼此认识的小型社会中可能行得通。但是当人们进入更大、更永久的聚居地时,它们就开始针对不同活动创造不同空间。
另外一项创新则帮助人们应对另一种潜在社会冲突:不速之客。
在大型社会之中,更加正式的规则以及管制机制成为了必需。另外一些研究者达成了类似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出现了有通晓一切惩恶扬善的神的宗教,接替了大型社会中管制的职责。
研究人员去年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中的文章指出,诸如国歌和宗教音乐等文化现象,也有助于促进大型陌生人社会中的社会联系。
在黑猩猩社会中,随着群体变大,个体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梳理修饰以保持社会联系,但与此同时,它们还需在更远的距离处花费更多能量觅食,Silk说。因此,黑猩猩的社会规模将受食物所限而非受心理所限。“当一个群体分开的时候,其原因可能是在大型群体群体中生活所耗费的能量太高,或者因为社会联系的质量受到了损伤,”Silk说。“从目前可用的证据中,难以确定哪一个因素更加重要。”
邓巴所认为的新石器时代那些有助于促进向较大型社会转型的创新,在我们今日的城市社会仍是如此显著。事实而言,这些创新,也正是我们大部分人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所倚重的,那些精致的建筑物、那些文化惯例与习俗,以及那些光彩夺目多种多样的材料与商品。如果邓巴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与其说我们需要城市为我们生产出所有上述一切物品,不如说我们无法在失去了以上所列事物的城市之中生存。
第四篇
《鼠疫》
(参考文献4,请联系我们索取)
一览众山小导读:
城市不总是光鲜,光鲜的背后有晦暗、污浊乃至死亡的阴影。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贫民窟,人鼠共患病所带来的风险也有所抬升。本文作者 Warren Cornwall研究的是巴西塞尔瓦多贫民窟中鼠疫的泛滥。照片是由Mauricio Susin提供。
图九、巴西的鼠疫。
保罗大利马贫民窟的鼠患盘桓不去。老鼠的爪印布满了排水管道。许多居民携带钩端螺旋体抗体,这是一种在老鼠尿液中存在的细菌,对人类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这里有好多老鼠。你绝对不敢相信,屋里屋外,全部都是老鼠。”Carlos Bautista 这样说。老鼠给他家带来沉重的灾难。六年前,他22岁的妻子意外去世,死于钩端螺旋体导致的肺炎。随后,Bautista很快把他的儿子送回乡下和祖父母一起居住。“让孩子在乡下生活,总好过让他在这里暴露于老鼠和疾病中好。”他用低得快要听不到的声音说。
但是,随着世界城市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诸如保罗大利马之类的鼠疫横行的社区中生活。这种啮齿动物再次得到了研究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关注。在过去十年里,多个城市的科学家开展了共同研究,用以理解老鼠的行为和进化,以及它们在疾病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
螺旋体所特有的形状使其能够停留在老鼠和家畜的肾脏和尿道之中,当皮肤或者粘膜与受到动物尿液污染的水发生接触时,人类就会受到感染。很多人并不会出现感染症状,或者仅仅是发烧和头疼。但少数人会发展成为严重的肾脏损伤或者肺部大量出血,尽管研究人员并未确定其原因。
图十、大约20年来保罗大利马贫民窟都是城市老鼠研究的重点地区。
市场足以成为老鼠与人类共生的标志地点。这一建筑位于一条灰黑色臭水沟的旁边,附近建筑中伸出的白色塑料管随时向其中排污水。这是贫民窟里简易的下水道系统。
过去三年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指明其重要的风险因素。有鼠患的房屋可能发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比例要高出两倍。另外的一些因素与贫穷有关。山下居住的人危险更大,这是由贫民窟内部的经济秩序决定的,最为贫穷的居民居住在高度最低也最潮湿的区域。一项研究表明,随着个人日收入每增加1美元,感染的概率就会降低一半。
染病与水之间的关联,
表明仅捕杀老鼠对于保护保罗大利马的居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与污水沟太近了,与老鼠也太近了。”Costa这样说,“我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应当修建一个集中收集废水的系统,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感染的发生。”
拖延耗用了资金,研究人员说。2015年,控制另外一个贫民窟的帮派制止了此处的建设,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便于警察出入。“这一项目本应当10年前完成的。”Ko laments说。
捕鼠不到20分钟,4号贫民窟的捕鼠队员们就匆忙撤退上山返回车厢里。因为他们中的一人看到了警察,担心子弹飞过来。看起来,4号贫民窟的老鼠暂时安全了。
第五篇
《中国对城市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5,请联系我们索取)
一览众山小导读:
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中国的城市。改变虽然艰难漫长,但总需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而作者Dennis Normile认为经历了数十年不管不顾的简单粗暴式增长,广州这个城市终于开始修正思路。
图十一、紧凑而适宜步行的住区,比如广州流云小区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师的新模板。
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最差的案例和最好的案例近数步之隔。天河路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的一条主干道,共8车道宽,车辆在这条路上呼啸而过。很有勇气的人才敢在这里骑自行车。
仅一个街区之隔,就是由步行者骑车人控制的空间了。流云小区是一个历史并不长久的住区,与城市中心相距5公里。曾经狭窄的道路上挤满小汽车,现在则让位于步道和花草种植了。在这一中等规模的公寓楼小区的一楼,设置了时装商店、咖啡馆和杂货店。即使在下小雨的日子里,社区也是生机勃勃的,随处可见逛橱窗的人、退休的人以及小两口。居民可以闲逛去商场、学校、饭店以及邻近的工作地点。它与周边的城市而言是个鲜明的对比,对于城镇边缘新建的居民区相比较,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城市边缘新建住区里,人们住在巨大的楼群中,远离工作地点,无便利的公共设施,全靠小汽车。
今年2月,国务院和党中央---中国国家最高管理机构---采纳了新的政策,呼吁建设更集约的城市,采用较高密度的路网,提供更多步道和自行车道,改善公共交通,倡导混合用途地块规划以及建设绿色空间。专家们警告说,这样的转型会非常困难,可能会持续数十年之久。
有悖常理的原因驱动的城市扩张:许多政府征收农用地,随后出售其建设权,从中牟利。导致结果:城市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因此“平均人口密度降低幅度超过25%”。公共健康也受到威胁。
应对方案之一就是把中国城市按照流云小区的思路进行改造和重塑。这一小区建造于1980年代,曾经是严格的门禁居住区,大约有6500套住房。2000年,居民取得对其住房的所有权以及更大的控制力。一楼住户成为开门经商的创业者。此区域与一个大型体育场相邻,因此2010年亚运会之前广州市为本区域进行了修整和美化,重新铺砌了步道,修建了口袋公园和运动场。逐渐,流云小区取消了其门禁并限制小汽车通行。根据ITDP的一项研究,其居住物业和商业物业价格增加都比邻近区域迅速。“优惠政策非常简单,但却产生了滚雪球效应。”陈希熙如是说,她是来自美国加州旧金山一家名为能源创新咨询公司的城市政策分析员。
中国也在回顾其过去的发展历程,从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中国从前是自行车王国。”Song说。但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大错误之一在于,很多城市取消了曾经无所不在的自行车道。现在,它们正在恢复自行车道。杭州领先在做了该市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共享自行车计划,提供了6.5万辆自行车。
重塑中国的城市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就开放门禁社区而言,就得到了居民的强烈抵制,因为他们担心交通问题以及失去私密性。
人们也变得依赖小汽车。“很难劝服他们重新使用公共交通。”Song这样预测。“与此同时,政府也需把交通与其他技术复杂的项目相互结合”。但是,他很乐观,因为中国“在朝向好的方向行动了。”
第十三篇
《城市化与食物系统之间隐形的联系》
(参考文献6,请联系我们索取)
一览众山小导读:
城市化过程对食物产生的影响。角度新颖别致,挖掘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值得关注。而文章作者Karen C. Seto和Navin Ramankutty认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理解城市化对饮食产生的直接影响,而应研究城市化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比如食物生产、运输、包装、冷藏以及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链条中其余环节所对应的能量的消耗。”
全球的社会日益走向城市化。向城市生活的转型,改变着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包含我们如何购买食物,可购买何种食物,以及关于食物清洁卫生和新鲜度的相关考虑。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确保食物安全性,需要我们对于城市与食物系统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篇文章探讨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潜在联系。
城市化的增长可在诸多方面改变食物系统,包含农场生产,加工和包装,配送和零售,以及餐桌上的消费。人们高密度生活于城市之中,工作紧邻,便于社会交往,因此就有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食物和口味。尽管城市化与食物系统之间的若干关联已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本文探讨的是研究较为冷门的若干联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确保城市化时代的食物安全性。
我们最为熟知的城市化对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集中于两个方面:城市区域的扩张(食物供应侧)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需求侧)。较为典型的对于城市化的顾虑之一在于,城市扩张将导致更低不断减少。在1970年至2000年之间,全球城市生态足迹扩大了58,000平方公里。预计在2030年之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是2000年建成区面积的3倍,净增长120万平方公里。但是,耕地占全球无冰覆盖土地面积的12%,超过城市面积所占比例,后者仅为不足3%。尽管在总面积上的差异表明,城市扩张对全球总耕地影响极为细微,但是,以下两方面限制极为重要。
其一,因为建成区面积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比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因此,在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高,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比重的区域,耕地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因为城市扩张导致的耕地丧失,更可能会成为一个区域问题,而不是全球问题。
其二,鉴于城市历史上是在肥沃的农业区域发展而来,城市建成区的未来扩张,可能会侵占高产农田。这一情况已经在印度、越南、中国、土耳其和美国发生,城市扩张导致了优质农田损失。
就需求侧而言,有充分证据表明,城市和高收入社会的饮食构成要求更为昂贵的土地、水和能量的耗费。总体而言,饮食构成的改变可归纳为从复合型碳水化合物、谷物、蔬菜和水果向更高比例的动物蛋白质、精炼脂肪、精炼白糖、酒精和油转变。
图十二、城市化与食物系统之间已经确定和有待研究的联系。有待研究的联系进行了图示但并不详尽。
在城市化对食物系统不同部分产生的无数影响之中,罕有研究的是对于生产食品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估计大约在发展中国家大约有5亿小型农场为大约20亿人口提供生计。城市扩张可能会把这些农业从业者置于城市边缘的土地之上,而土地价值的增加可能会促使他们出售农场并在城市地区另寻生计,这样就导致了更大程度上的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此外,随着城市变大,食物零售市场也逐渐为大型连锁超市主导,从而对传统零售商、小型生产者、传统食品经纪人以及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对食物安全的最多讨论集中于,在2050年如何为全球90至100亿人口可持续的提供食物。而很少关注以下事实,即上述所列人口中有65亿将居住在城市地区,朝向更为城市化的社会的转型对食物系统会产生诸多影响。最为势不可挡的影响将是间接产生的。
为了达成城市化世纪的食品安全,我们急需对这两个系统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开展研究。
第十四篇
《建设功能强大的城市》
(参考文献7,请联系我们索取)
一览众山小导读:
谢谢非洲的同行分享非洲城市内罗毕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我们志愿者们用了很强的理解力和脑补能力,才读明白了这篇文章。原来作者J. Vernon Henderson, Anthony J. Venables, Tanner Regan, Ilia Samsonov等人认为许多非洲城市是功能失调的,城市土地用途混杂,连通性不佳。导致土地利用低效率的原因之一,在于高耐用建筑物建设决策制度薄弱。我们采用一种新颖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借此展示出永久性住宅和贫民窟住宅的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建筑物高度增加的城市再开发。采用特有的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集,我们分析了内罗毕的城市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大部分区域的建筑体量都不足,在近城市中心位置存在低建筑量的大型贫民区,主管部门决定把它转化为有正式使用权的土地。
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的土地使用是有序的,所以城市能够达成较高的生产率。比如,商业主要位于中心商务区,而居住区则在邻近城市中心的位置具有高密度规则的布局,在较外部则密度相应降低。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则存在高层办公楼与贫民窟毗邻,零散开发以及公司、工人和消费者之间连通性欠缺等问题。此类城市被视为是功能不良的,其中大量人口居住在无正式土地使用权的住区中 [非洲这一比例高达62%],交通基础设施差,通勤能力有限,以及工人生产效率低。
在近期研究之中(简称HRV),我们开发了一个通用模型,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动态性,以及影响城市高效率开发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标准城市模型进行了改动,以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背景和环境。模型中强调了快速人口增长以及两种类型的建筑开发模式:有正式使用权土地的房屋建设,其中投入大量资金,建筑物寿命长,建设决策(比如关于建筑物高度)是基于未来出租的预期确定的;无正式使用权土地上的房屋建设,或者贫民窟居民点建设,施工灵活,或者可随时调整(比如使用波纹铁皮材料),单层建筑物成本低廉,但是高层建筑成本则非常昂贵。这些区别在内罗毕的案例中有充分表现,其中57% 贫民区住房由金属板制作,15%由泥土和木头制作。而90%的正式土地使用权住宅则是由石头、砖或者混凝土块建造而成。
根据模型的结果,表明贫民窟在城市边缘形成,其地价低廉。随着城市发展,老旧贫民窟转换为正式土地使用权居民点,新的贫民窟则在城市扩张的边缘形成。有正式使用权土地的开发由阶段性拆迁和重建决定,随着城市发展,建筑物逐渐增高变密,土地价值相应增加。
如果贫民窟住房品质地下,则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贫民窟将最终全部拆除,正如在19世纪伦敦和纽约的贫民窟住房和棚户彻底消失一样。我们的模型对导致城市开发动态低效率的两个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一个原因在于,难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预计。比如,对未来城市发展所持的悲观情绪影响了投资意愿,因此导致形成了高度较低、向外扩张的城市形态。另一方面在于把贫民窟开发成为正式使用权土地开发项目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图十三、2015年内罗毕市平均建筑高度图,含正式土地和贫民窟地块上的建筑在内,150米*150米图。对Kibera贫民窟和CBD进行了标注。城市东西跨度为22公里,南北宽度为11公里。
总之,内罗毕具有普通城市的诸多特征:CBD中分布高层建筑物,远离城市中心则建筑高度及土地价格都降低。 目前存在多种土地低效率利用的证据。贫民窟中低体量建筑密集,与城市中心区邻近位置存在贫民窟,导致房屋容量的严重损失。
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是由于多种体制障碍和政治障碍的存在,影响城市再开发。
尽管研究中使用的是内罗毕的数据,但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普遍适用。整个非洲而言,土地市场体制都存在薄弱和腐败的特征。因为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建成环境,大部分数据是从空中获取,所以后续工作将与经济和人口统计与调查相结合,从而详细分析地面的人群和公司变化趋势。特定城市不同来源的数据和制度详细信息有助于研究城市政策,以改进城市的功能。毕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非洲城市人口飞速增长了三倍之多。
未完
●
待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下期推出的导读下篇部分。
特别感谢一览众山小志愿者相欣奕为本篇导读的所做出的努力。
我们为本文提供的免费下载资料有:
1、《编者按》
2、《城市增长》
3、《城市精神之根源》
4、《鼠疫》
5、《中国对城市的再思考》
6、《城市化与食物系统之间隐形的联系》
7、《建设功能强大的城市》
请联系我们微信号@SustainableCity
或电邮daizongliu@qq.com 索取
购买2015上半年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 欢迎投稿 」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理念与传播、培训与教育、实践与孵化。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并肩前行!
2014-2016 ? 转载请注明:
源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