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轮总规提出“严守用地底线,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要求,因此,本轮总规转向以存量为主的规划。在此背景下,上海土地利用模式面临着从传统外延式的扩张转向“控增逼存”机制下内涵式发展的挑战。而半城市化地区(主要指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是新时期外来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功能混杂、各方利益博弈最复杂的地域,土地利用困境表现明显,转型升级的压力巨大。
1近郊半城镇化地区人口产业特征
(1)外来常住人口集聚
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近郊区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以松江区为例,位于中心城周边地区的四镇(九亭、泗泾、洞泾、新桥)外来人口倒挂现象突出。

图1:2010年松江常住人口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六普数据
外来人口贡献了上海的高城镇化率,并以近郊区为主要承载空间,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但却享受不到跟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和社保等福利,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换言之,外来人口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半城镇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相关研究测度了288个大城市的半城镇化程度, 认为上海的半城镇化程度最高(李爱明,2013)、且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较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更严重(张文明,2009)。
(2)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集聚
上海近郊呈现以二产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其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高于全市平均,更远高于中心城区。近郊居高不下的二产产值份额与近郊零散工业园区布局直接相关。此外,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低端服务业也以近郊街镇分布为主。以松江区东北四镇的各类工业园区为例,除漕河泾松江园区和松江工业区新桥分区外,其余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都是以低端制造为主。

图2:松江区东北四镇各工业区主要产业门类
图片来源:松江总规
2近郊半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困境
上海近郊的人口和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一方面镇级工业区是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主要空间载体,而该类工业园区早期往往缺乏规划,各镇之间也缺乏统筹,布局较为杂乱。另一方面,近郊农村住宅和城镇棚户区大量存在,为外来劳动力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空间。因此,近郊地区形成了一种外来人口“职住均衡”的现象,工业厂房与农村住宅混杂并且有固化的趋势。以上海松江区东北四镇(九亭、泗泾、洞泾、新桥)为例,其发展表现出土地利用碎化、空间绩效不高、生态环境压力大、社会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图3:2015年松江东北四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片来源:松江总规
3土地利用困境的破解之道
半城市化地区以传统方式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已捉襟见肘,传统土地利用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完成两大转变:一方面需以创新方式来获得增量,例如上海正在推进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促进城乡土地要素流转,并解决农民进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促进存量用地的二次开发(梁印龙,2014),可以借鉴广东的“三旧改造”,广东“三旧改造”是广东省特有的改造模式,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和二次开发。旧村改造的意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旧城改造的目标是城市面貌的更新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旧厂改造的总体思路是“退二进三”,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了实现这两大转变的顺利推进,需要从制度改革、空间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分院(国土规划研究中心)王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