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日落绘画作品近地天空的颜色,来测算当时空气污染的程度,或者说,空气中悬浮微粒的含量。
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小粒子称为大气气溶胶(aerosols)。气溶胶可能来自自然,例如火山爆发、扬尘、森林山火浓烟或者沙尘暴,也可能来自人为活动,例如工厂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气溶胶散射太阳光线,从而使日落看起来更红。
气溶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非常复杂。当气溶胶散射光线时,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取决于气溶胶大小、类型和区位的不同,气溶胶既有可能降低地球表面温度,也有可能升高地球表面温度。例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降低了地球温度;但是气溶胶也可能吸热导致变暖,例如气溶胶吸收汽油和煤炭燃烧排放的煤烟,加速冰山融化。气溶胶既能促进云朵的形成,也可能阻止云朵的产生。吸气时,某些气溶胶可能对身体有害。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是指气溶胶通过吸收或发散光线,从而阻止光的传播的程度。这一指标可以用于研究空气质量、环境健康和气候变化等。
但是,精确的气象测量直到1850年代才开始,如何测量历史上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呢?
科学家们发现绘画作品的颜色与大气气溶胶厚度存在关联。1851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后,欧洲的画家们观察到天空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火山灰和气体喷入天空,传播到全世界,气溶胶微粒散射太阳光,产生了特别明亮的红色和橙色的日落,这种效果持续了三年。英国画家特纳是当时捕捉描绘这一令人赞叹的日落奇观的画家之一。
因此,科学家对特纳以及其他画家的日落作品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日落名画的红绿比,以此作为测量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替代指标,估算大气中悬浮的微粒数量,特别是来自火山爆发或工业污染的气溶胶,从而获取历史上大气构成的信息。

The Lake, Petworth: Sunset, Fighting Bucks, by J. M. W. Turner
研究者们收集了1500-2000年间181位画家创作的554幅日落题材的画作,包括鲁本斯、伦勃朗、特纳、托马斯·庚斯博罗和威廉·霍加斯等画家。绘画创作时期跨越500年时间,期间包含世界范围内50多次大型火山爆发和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时期。
研究者计算日落画作中地平线附近的红绿比,并按时间把日落画作分组,每50年为一组。红绿比越高,说明气溶胶含量更高,天空更脏,空气污染更严重。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
火山爆发后三年的日落画作,其红绿比最高。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之后,例如年龄对颜色感知的影响等,火山爆发对日落画作红绿比的提高具有独立的影响。

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818年创作的《日落下的女子》描绘了一名女子在深赭色的日落下伸展双臂,反映了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火山灰喷发到大气中,传播到全世界,随后三年,整个欧洲都经历了特别红和橘色的日落。

德国画家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1817年绘画作品The Banks of the Spree near Stralau

在火山活动期间,日落画作的红色色调飙升。此画作为德加1885年创作的《赛马》,反映了火山爆发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即使在没有火山活动的年份,日落场景也变得越来越红,气溶胶光学厚度从19世纪中期的0.15增加到20世纪末的0.2,说明了工业革命150年期间累积的空气污染的影响,艺术家们的绘画创作无意中记录了工业污染信息。

上图分别是2010年希腊伊德拉岛的画作和照片,照片由作者C. Zerefos所摄,绘画由作者请画家P. Tetsis完成。左边的画作和照片比右边的看起来更红更模糊,说明大气气溶胶含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