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如果一座城市中市民的差异被无限放大,每个人都变成了只有一种特质的纸片人,整座城市会变成什么样?
影片《分歧者》就是呈现了这样一个世界:在消解了城市人的种种复杂身份——血缘的、种族的、性别的、阶层的……之后,只用一种特征把所有的人分成了五大派别:诚实派、博学派、友好派、无畏派、无私派。城市的建设基于各派系之间的分工,诚实派的人主持法律、博学派的人专研科学、无畏派的人维护治安……在芝加哥之城里,城市以一种绝对有序的方式存在。同时,这些派系之别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把所有的人隔离开。他们衣服的色彩、他们居住的环境、甚至连他们说话礼仪与行为节奏都截然不同,每个孩子都在16岁的时候都要选择“德智体美劳”中的任何一派进行皈依。每个个人的命运与整座城市的命运都按照编排好的路径在进行,毫无意外可言。但女主偏偏就是那个意外,他们叫她为具有多重人格的“分歧者”。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意外,都是“分歧者”。人们在城市的多重空间里获得多重身份——职业的身份、家庭的身份、社交的身份……有趣的是,这种“分歧”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变得越发得强烈。
仅从职业角度来说,当下最为流行的“斜杠青年”就是一种最为明显的“分歧者”。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记者/摄影师/演员……因为工作不再受限于固定的物理空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所追逐的专业专情与专一慢慢地被抛弃。这些斜杠横跨的是各种职业、各种行业,每一个斜杠青年都是一个德艺双馨的“演员”,他们具有多种分身,在城市的剧场里演血肉丰满的自我。传统社会里的秩序似乎被打破,从名片上的那一条小小的斜杠开始。那是一种身份意义上的失序。
或许,我们正走进一个时代,一个需要时刻询问内心的时代,一个需要时刻准备选择的时代——创新创业就是鱼塘里那一个个翻着泡向我们招手的机遇。

无独有偶的是,与电影中“派系高于血缘”一样的是,越现代的城市里,血缘的差异会愈发被忽略。不论出生,不论来路,那么勾连起这些人群的力量是什么?
或许,《分歧者3》里出现的桥段会给我们启示:当派系间边界由隐形变得清晰,壁垒高耸,协作荡然无存,只剩下战争。当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崩塌,当原有的秩序不复存在,人们又该如何生存?编剧所选择的路数是,翻过城市的围墙,遇见孤岛之外的世界,才会引发城市的认同感。城市认同感就像是神奇的炼金术一般,让这些原本割裂甚至相互仇恨的族群形成合力,共同为城市做更多。

女主翠丝被认为是基因最为纯净的人类,而其他人都是基因缺陷者。不论完美的人类还是缺陷的人类,城市认同感与城市理想都能让大家平等地聚集到一起,走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这也正是城市的意义——大量的异质性人群的聚集,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思维模式,然后相互沟通碰撞,产生大量的创新思想。

影片中的芝加哥是一座基因实验的实验室,实际上,它所实验的更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观点。虚拟与现实,娱乐与学术,有趣地走在了一起,链接它们的是那三个字——“芝加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