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本刊特约记者霁婷
第一次听说“柔性设计馆”是在2010年。当时办公室还是一个公司可靠和规模的象征,咖啡馆还是小资情调的拍摄场景。这个办公室模样的柔性设计馆里各个公司或还没注册公司的团队进进出出,后来又推出了柔性设计馆-展厅,柔性设计馆-旅馆……很多人搞不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馆?主营业务是什么?其实,柔性设计馆做的就是今天的创客咖啡。
遍地开花的创客咖啡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新口号,创客成为社会的先锋力量和未来的希望,咖啡馆成为这个人群的“载体”。这里有两个疑问,一、为什么是咖啡馆,不是茶馆、餐厅、豆浆铺?按理来说,后者才是全国已经部署好的“载体”,不需要追加很多的建设资本;二、为什么早年的SOHO的咖啡馆没有大红大紫?。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创客文化发源于咖啡馆。创客们经常聚集在各CBD办公楼下咖啡馆,这是他们的日常聚会点,也是闲聊变成商机的高发地点。这类咖啡馆一直以来就是辅助商业的基础设施,而不是五星级酒店或休闲商业区里代表小资、文艺的那类咖啡馆。因此,咖啡馆就成了创客文化的符号,成了“创客咖啡”。不过将来或许也会有创客茶馆或创客餐厅的,用吃饭的空档谈点正经事非常符合上班族的作息时间表。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开咖啡馆的经营目标改变了:以往的SOHO的咖啡馆必须赚钱,否则房租都交不起,但是今天的创客咖啡可以不赚钱。常规的咖啡馆经营需要考察人群消费力和消费习惯,区域的同类竞争和替在竞争商户的影响,以保证盈利。但是今天,重视“创客“的运营者本来就需要办公场地,所以可以承受“咖啡不赚钱”,重视“咖啡”的运营者认为“创客可以成为固定客源”,一下子开咖啡馆的风险好像就降低了。于是,创客咖啡这一商业模式成为了所有商业从业人员都努力想象自己是否能添加的业务。

创客咖啡平台
常见的创客咖啡的“自我介绍”一般是:在创客咖啡,创客只需点上一杯咖啡,就能享用一整天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有免费网络、会议室等。创业者还能自由地进行“头脑风暴”,向大家和投资人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各种级别的路演寻找合适的投资人。在这个游戏中有3个角色:创业者、咖啡馆、投资方,其中咖啡馆是一对多的关系。首先咖啡馆是创业者的召集人,创业者因为咖啡馆运营者的资源而聚集,这些资源包括融资渠道、行业信息、开业基本设施等,作为回报,创业者让咖啡馆持有自己(未来)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其次咖啡馆是投资方的召集人,投资方因为咖啡馆召集的创业者而聚集,只为给自己的资本找到合适的运作体。咖啡馆作为这个游戏的线索,其诉求是获得投资回报,其付出是承担服务于创业者的平台
柔性设计馆的炼成记
柔性设计馆是一个建筑规划设计产业的“创客咖啡”。
在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周边2平方公里内有着约3000家设计公司,30000多名设计从业人员。2014年这个集群的产值达280亿,其平均年增长率大于10%。依托同济大学完整的建筑类学科群,从1980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集群逐渐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集群。如何让环同济的设计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率是杨浦区政府、同济产业、环同济的设计企业共同的关心主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柔性设计馆——服务于这个集群的平台,诞生了。

帮助创业的分时租赁空间

柔性设计馆
万事开头难,那个时候《平台经济》还没有出版,“创客咖啡”还没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设计行业也是一个只需要一大群脑洞大开的人,并不需要大量机器和地推的轻资产产业,因此虽然其长期以来服务于建筑业、制造业等大资本产业,但其本身并不受资本待见。谁会投资“一个不赚钱的咖啡馆”呢?活力四射的小咖啡师们(柔性设计馆的创始人)的方案打动了投资方:通过一个公共的机构为无数设计公司提供流动的设计师。一个系统服务于N家设计公司,因此盈利是可以保障的,而且服务产品(掌握某种技能的设计师的某段时间)可以重复卖,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对于设计公司来说,流动的设计师能大大降低公司的主要成本,因此购买服务是绝对合算的。除了抓住了市场需求,应该说柔性设计馆在不自觉中遵守了商业的第一要点——选址。创客咖啡选址一定要在产业人群聚集的地方。例如大家熟悉的3W咖啡选址在IT企业的聚集区,这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偶遇、下班后随时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约大家方便的时间,约大家方便的地点。就这样这个新型服务平台运营了两年后,非常幸运的找到了合适的投资人。
第一位投资人是掌握集群大量物业的园区。园区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服务平台吸引更多设计创业企业注册在园区,因此提供了办公场地为设计师提供分时租赁的空间来帮助创业,于是柔性设计馆在这里落地生根。对于设计创业者来说,分时租赁的办公室有两个好处:一是减低成本,二是增加行业互补创业团队合作的机会。由于有了新目的,这个新型的办公空间做到了“咖啡不赚钱”,受到了设计师群体的欢迎。但是,由于规模太小(600平方米),没能大范围的培养出客户的使用习惯,也没有带来如潮的招商效果。不过,这个新型业态像试验田一样,吸引了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关注,其中就包括第二位投资人——建材商。
在中国,设计师是建材商重要的“导购”,因此设计师的聚集地自然吸引了建材商前来。建材商开始把自己的展厅向设计师开放,作为柔性设计馆的分馆。柔性设计馆的“人气”带来了空间复制的商业机会,建材商对设计师的需求把柔性设计馆的租金降得更低,这杯“咖啡”几乎免费了。柔性设计馆里孵化出来的新公司也许不是注册在园区,但基本是在杨浦区行政辖区内,因此第三位投资人出现了——政府。
柔性设计馆开始了真正的“平台战略”——柔性设计馆-展厅。展厅成为了行业的信息中枢,全产业链的信息都通过各种渠道汇集过来,并以各种形式投递给能产生价值的对象;展厅成为了行业的公证人,向社会推选出了优秀的设计师;展厅成为了行业活动的最佳选址之一,所有在展厅举办过新品发布会或个展的公司都表示终于不用去没有设计气质的五星级酒店了;展厅被授予“上海设计中心”之名,承担上海设计行业的公共平台服务;展厅成为了集群的代言人,接待了全球各地的参观访问者。

设计集市
所有这些功能都被加载在4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这是对设计的一大挑战。可以说柔性设计馆-展厅的设计实现了未来与经典结合,高雅与大众共赏。云一般的二层漂浮在空中,轻盈且自然,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谁也不会想到这是厂房常用的建筑材料;代表未来人居环境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让墙面的开关都消失了,所有灯光、音响、视频、窗帘……的控制都在手机上;全自动灌溉的大面积绿植做出的背景墙,缓解了空间的高度所带来的空旷感,只剩下满心的欢喜和心旷神怡;朴实的混凝土地板也呈现出不一般的光泽,因为它采用了硬化剂材料,让普通的水泥地板防水抗污;设计师们亦可常来坐坐,自制一杯香浓的咖啡,随意选上一把舒适的20世纪家具大师设计的经典座椅坐下,在这里静思创作,或与同僚、合作友人肆意讨论、创意碰撞,让思维在设计氛围浓厚的空间中尽情飞舞;出自不同艺术家之手的琳琅满目的设计作品,让你仿佛走进了设计集市。如果人们对所看到的感到好奇,他们还能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观看更详细的技术或创意说明。

云一般的二层漂浮在空中

参观者络绎不绝

设计集市
人们也许会有疑问,这样设计展厅目的在哪?展览不就是应该在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么?对此,柔性设计馆的创始人说,至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将建造技术作为展示主体的展厅,这个展厅要让人类改善人居环境的智慧与展厅自身融为一体,希望人们在不经意间,通过亲自触摸到世界上最好的设计来体验设计的好,从而推广优秀的设计、先进的理念。因此柔性设计馆也成了上海市设计科普教育的好地方,不仅国内外的设计院校带学生过来参观,甚至其他行业的参观者也络绎不绝。

设计科普工作
有了绝佳的场所,柔性设计馆编排的戏目也是极好的,一年的常规安排是:每年举办一届青年设计师作品展,每个月策划一个主题展览,每周围绕月主题举办沙龙;同时向社会做着“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科普工作,向各个行业推荐优秀的设计师。他们给每一项服务定了价,就像娱乐活动一样,将广告以让人愉快的方式植入,所有内容只要投递对了就不是烦人的广告,而是能多赢的有价值的信息。除了吸引成熟的设计师,柔性设计馆也吸引设计爱好者。通过组织短期、愉快的设计教学,柔性设计馆有了很好的大众客户,这也为柔性设计馆提供了一部分可持续的运营资金——柔性设计馆的“咖啡”其实是赚钱的。
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商业活动,如果咖啡客没有创业者精神,那么咖啡师再能干也无法成就创客。所以,创客咖啡不应该期待过来喝过咖啡的人就变成了创业者。“有一些人经常过来‘喝心灵鸡汤’,但那些设计师的奋斗故事并没有改变他。”柔性设计馆创始人建议,创客咖啡不要强调成功学,而是更多的向大众科普该如何服务社会,通过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投身于这个行业,成就明日创业之星。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