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S】互联网时代乌镇融合共生发展的规划策略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27 00:25:1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为乌镇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碰撞。作者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规划三所
赵博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规划三所主任工程师
欧阳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规划三所
王辰琛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张玮璐在《规划师》2016年第4期撰文,
文章结合乌镇现阶段
的发展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原有的传统水乡格局上注入了互联网基因,提出乌镇新时期的发展将传承水乡文化融合共生
的精神内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古今与中外、城镇与乡村、线上与线下等多方面的融合共生,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共生
城市”。
互联网时代乌镇融合共生发展的
规划策略
一、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作为传统江南水乡人水共生的典范,
乌镇历来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高
度的融合共生关系。乌镇未来的发展也
将延续这一理念,秉着尊重自然、尊重
生命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营造生活、生产、生态和生命“四生合一”
的人居环境。
1. 彰显城景交融的生态田园风情
乌镇水网密集,农田与林地纵横交
错,有着良好的生态条件。规划对全域
空间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田园为底、
以水系为脉,营造水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基底,组成层次分明的绿地系统。为体
现江南水乡古镇小巧精致的韵味,规划
沿主要水系构建景观绿化廊道,将镇区
划分为若干组团,打破其蔓延发展的态
势,塑造“田园环绕、水网渗透,绿在城中、
城在绿中”的美丽格局,营造既有田园
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郁文化氛围和现
代时尚气息的田园风情小城镇。
2.遵循以水为脉的空间生长模式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水始终是乌
镇的生存之本和活力之源。水的流动构
成了乌镇的生态网络、交通网络,同时
也组成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规划延续传
统水乡逐水而居的空间逻辑,以一体化、
组团式的布局,将无序蔓延、城乡对立
的城市扩张转化为有序有机的城乡统筹
生长,构建互联网时代下“以水为脉、
活力核、共生片区单元”的空间有机生
长模式。通过梳理现状水体脉络、打通
水系分支,将其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基
础性结构骨架,串接各片区和乡村活力
核,并以活力核聚合形成共生片区单元,
最终形成“1 个古镇区+5 个特色功能组
团+n 个外围乡村单元”的乌镇片区单
元模式( 图1)。
3. 构建多彩体验的休闲游憩网络
结合乌镇的自然生态基底,规划构
建全域游览、多元主题的休闲游憩网络,
打造全域水上游览环线、休闲骑行网络
( 图2,图3) 和生态主题休闲公园体系
( 图4,图5),为游客提供多元的、深度
的休闲体验。
(1) 水上游览环线。规划依托镇域密
集的水网,构建全域水上游览环线,连
接镇区与镇域其他休闲农业和康体运动
节点,丰富度假活动、拓展度假活动范围。
(2) 休闲骑行网络。规划结合镇域水
网和乡村道路,构建全域健康的休闲绿
道和骑行网络,串接主要的生态和乡村
游览节点,以及水上换乘码头,便于游
客在骑行中游览田野、树林、湿地、花海、
河流、村落和古镇等田园风光,体验乡
土风情。
(3) 生态主题休闲公园体系。面向全
生命周期人群,规划建设康体运动、郊
野休闲、民俗体验和文化遗产等生态主
题公园,通过区域健康绿道系统串接镇
区公共空间及周边主要公园,为游客提
供多元的、深度的休闲体验。
二、人与人的融合共生
互联网带来的新兴产业功能将引发
乌镇人群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
由城镇居民、乡村居民、游客和创客构
成的“新乌镇人”。多元人群的入住对
乌镇的生活居住、旅游休闲和创新创业
环境等空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互联
网带来的大量信息也将促进人们面对面
的交流,形成对公共交往空间的大量
需求。为了回应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
并引导其相互交流,规划构建多元复合的
城市功能空间和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
系,促进本地和外来多元人群的融合共生。
1. 面向多元人群的需求,打造活力
包容的复合社区单元
面向多元人群的不同需求,规划构
建彰显城市活力和包容内涵的复合社区
单元( 图6)。复合社区中心围绕居民、
游客和创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工作、办
公和交往等多种综合服务,促进多元人
群的聚集,推动思想交流与人群融合。
2. 鼓励多元人群的交流,构建开放
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
规划以复合性功能引导多元人群向
活力核集聚,以人性尺度和活力场所促
进各类人群的交往与融合;遵循历史上
以水网十字为中心的空间生长逻辑,在
水系交汇处形成中心场所,构建互联思
想、融合创新的乌镇十字活力核,其中
活力核与公交站点紧密结合,提供能够
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公共服务。
同时,规划依托水网脉络和公交骨
架,构建城市活力公共服务走廊,鼓励
社会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如每个街区
步行5 分钟可到达广场和街区公园,步
行10 分钟可到达社区公园;鼓励城市街
道、广场和滨水公共空间面向不同人群
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营造新江南
水乡“慢静闲、优雅乐”的生活方式。
3. 关注人群的体验与感受,营造亲切
宜人的空间尺度
人与城市之间最切身的接触存在于
小的空间尺度内。人性化的亲人空间
尺度是乌镇水乡具有亲和力与魅力的重
要原因。规划注重营造以人的认知感受
为核心的空间尺度,对建筑、街巷、开
敞空间及基本邻里单元的尺度进行合理
控制( 表1),打造步行友好、舒适宜人
及促进人们交往交流的空间环境。
三、古今与中外的融合共生
以传统乌镇文化基因作为乌镇发展
的根本和灵魂,并适应时代特征和传承
创新的要求,规划融入开放包容的国际
化元素和现代互联网手段,打造一个融
小桥流水传统特色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为一体、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乌镇,实
现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共生。
1. 营造水乡诗意空间,实现古今的
对话与共鸣
针对现状景区与镇区风貌异化等问
题,规划对镇区风貌进行统一协调, 建
立旧城和新区之间建筑风貌的对话与共
鸣( 图7)。通过保护和传承小巧雅致的
江南水乡建筑风貌,提炼乌镇地域传统
建筑元素,延续乌镇传统水乡“清水穿
镇、黑瓦白墙、田园围绕”的景观风貌,
鼓励古今融合演绎和现代化表达方式,
塑造“历史与现实交汇,古韵与时尚共
荣”的景观特色,营造新水乡诗意空间。
同时,通过建筑风格、色彩和材质等多
种手段营造传统渗透于现代城镇空间、
现代风貌融于古镇的江南水乡新风貌,
建立旧城和新区之间建筑风貌的古今对
话与共鸣。例如,在建筑风格上,以新
中式风格为主,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
现代化表达,形成对传统风貌建筑的呼
应;在建筑色彩上,新建建筑以黑、白、
灰的江南建筑基调为原则,部分结合冷
色调及赭石色调修饰;在建筑材质上,
建筑立面结合天然材质,以砖木为主,
钢结构玻璃立面为辅。
2. 实现全景游览展现,促进古今文化
传承
规划传承传统历史文化脉络,打造
“乌镇历史文化环廊”,串联谭家湾遗
址公园、乌镇名人故居和重大历史事件发
生地等历史文化场所;串联文化场馆集
群、艺术家交流中心和乌镇戏剧工坊,形
成多层次、多主题的文化体验内容( 图8)。
面向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划
打造乌镇互联网文化体验核心轴,串联
互联网创新工坊、乌镇ID 纪念馆和互联
网生活体验馆等,植入移动互联网技术,
完善互联网服务设施,构筑全场景展现、
触手可及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
3.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促进产品体验
本土化
规划充分挖掘乌镇传统历史文化和
民俗文化资源,对乌镇传统文艺、传统
手工艺、戏曲、民俗活动和特色美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创新转化,将
其改造为适合当代人旅游体验的旅游产
品和艺术节庆活动;挖掘地方传统特色
产品和手工艺,通过注入文化创意和科
技创新元素,打造多元化、个性化和特
色化的旅游产品( 如水乡文化旅游、线
上线下虚拟实体互动游和建筑文化体验
等),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保护和传
承江南水乡传统文化,融入具有时代精
神和国际影响的当代文化艺术,以及基
于互联网基因的数字技术创意产业和互
联网文化,为游客提供深度愉悦的精神
文化体验。
4. 提升综合服务环境,促进品牌形象
国际化
结合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和国际市
场的需求,规划全面提升乌镇基础设施、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水
平,完善城镇的国际化功能;对接国际
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吃、住、
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功能体系,
植入“文、修、展、养、康、研”等国
际化的游憩项目,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重点完善“导览式”“菜单式”“自助式”
等个性化旅游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多层
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需求;规范乌镇品
牌保护管理,贯通品牌产业链,全面提
升乌镇品牌附加值;依托世界互联网大
会和乌镇戏剧节等平台,促进国际交流,
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城镇与乡村的融合共生
解决城乡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
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乌镇大多数乡村
有着良好的历史、人文和生态元素,规
划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和乡村特
色资源优势,植入各类新兴功能,完善
乡村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环境,打破城
乡二元的壁垒,充分发挥镇区的辐射带
动作用,促进乡村复兴和城乡共生发展。
1.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实现全域功能
一体化组织
规划结合乌镇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产
业功能发展态势和多元人群需求,实现
功能的全域分层复合布局,促进城乡功
能的跃升和融合( 图9);引导休闲旅游、
文化体验和特色农业等产业功能向全镇
域拓展,尤其是外围集镇和村庄布局,
破解镇区空间容量饱和、规模无序扩展
等问题,同时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
现新兴功能向乡村延伸,服务网络向农
村覆盖,城乡空间一体统筹,走出一条
互联网时代的新江南水乡新型城镇化示
范道路( 图10)。
2. 重塑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乡村复兴
规划将“互联网+”引入乡村地区,
搭建乡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网络平台,
重点推进“乡村民宿、田园体验、农家
展厅、农户网店、乡村节庆”五方面的
软硬件建设,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保留现状村落肌理的基础上,充
分挖掘历史、民俗文化和生态元素;为
乡村地区植入旅游休闲、创客创意和农
业观光等新兴功能,提升乡村的生态环
境和休闲品质,实现乡村特色化发展;
重点构建创新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和生
态农业型3 类村庄发展模式,全面复兴
乡村地区( 图11);根据村庄不同的基底
条件,进行功能植入型、功能置换型和
功能提升型3 种类型的用地引导。
五、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共生
规划通过推进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促进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共生。积极推进
乌镇数据的全面开放和共享,打破信
息分享壁垒,整合部门资源,打造城
市大数据实验室;搭建全三维、数字
化的城乡信息平台(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融合城市所有建筑、
市政和交通设施等技术系统,实现各专
业的技术集成、有效协同和精确分析;
面向政府有效辅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工作,面向市民开展公众参与,面向
游客提供数字导览和创意体验服务。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4期
《
互联网时代乌镇融合共生发展的规划策略
》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公园》
本书由A24 景观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 斯特凡·罗贝尔(德)编写,囊括了众多关于“海绵公园”设计的优秀案例,在案例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景观植被对地表雨水进行渗透、调蓄以及过滤等,从而充分体现出公园内的绿地在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书摘
《海绵城市》
本书以“海绵城市”为主题,通过40多个城市与景观设计项目来探讨水元素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管理,从公园、公共空间、生态区和商业设施等四个方面的雨水管理策略和方法入手,针对雨水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构思和解决方法。所收录的设计方案不仅回应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功能上的需求,更积极从空间与景观的角度介入项目,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兼顾了生态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城市建设问题的解决。
精彩书摘
《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
本书为广西南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华蓝集团与南宁市建委、广西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合作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共分为两册,其一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其二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实用手册》,为建筑师在雨水管理设计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设计工具和参考规范。
精彩书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授权出售
咨询QQ:2325124337
详询:《规划师》杂志社发行部
0771-2438012
《规划师》
guihuashizazhi
微信编辑:肖莉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业务联系QQ:2325124337
长按二维码快速关注
了解最新资讯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