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汇乘设计”
产业园, as Campus
(上)
公共空间,
是将人与人、人与环境连接一起的纽带
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
汉娜·阿伦特?

简·雅各布斯?

刘易斯·芒福德?

还是谁谁谁?
二十年前读大学时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就impressed了。说不定哪天翻书,作者会蹦出来。
就像那天因为一个朋友到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发了微信,夜里翻看柯布全集,这句被画了线的话一下跃入眼帘,

“The problem is to reach simplicity through all the complexities,
to chase the half-forgottendream,
not to stay young,
but to become young.”
才意识到平日里穷举般地探讨可能性、从环境分析入手、喜欢经由复杂而简单的方案,是因为十五年前受到大师语录指点的缘故。
而公共空间,一直是我设计中最关注的对象,无论是设计学校、幼儿园、展览馆、音乐厅、机关大楼、住宅、写字楼、商业综合体,还是公园广场、城市设计……

2003~2004年在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读书时,第一学期的studio是题为Inwards Expansion的城市设计,指导教师Rients。
Teamwork的工作是在鹿特丹环城高速范围内沿着铁路、高速路、高架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寻找被遗弃场地,研究居住的可能性,内向扩张,以抵制城市的向外蔓延。









接着,再量化面积






Mapping结果出来,让人吓一跳。
156个地块,集中起来,竟占环线内城市土地面积的
5.6%!
士气大振!
接下来,是每个人从中选一块地,设计住宅。
我的最爱,
在费伊诺德球场附近的一个社区尽端,一个小小的梯形基地,接着铁路站台。


火车从鹿特丹中央车站( R’dam CS )向南驶出的话,这里是第一站,离开这里,就离开鹿特丹城区了;反之,从南方来的火车,经过这站就直奔R’dam CS。侧边的一条小路从铁路下方穿过,连接铁路的另一边的社区。


绞尽脑汁、被Rients三番五次打击,“Yong, you should work hard”。我最后一周豁出去了,挑战Density,激活Atmosphere,直接鼓弄出个大块头,
HUNK!










是不是很DUTCH!
Rients见了,大喜过望!期末陈述、点评时,Rients把十几个方案归到四个命名组,我的方案被排在了“Give it back to the city”组的第一个。
是的,
Give it back to the city!
时隔12年,这句话我一直牢记。
感谢 + 钦佩Rients,I love you!
Rients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我费了那么大劲儿、绕了那么大一圈儿,终于提出一个简单直接、直抵痛点的方案,就是为了Give it back to thecity。
营造公共空间、摆布program,还给城市,回归环境。
建造的结果是给予,而不是占为己有!
产业园,Tech-park
去荷兰之前,2002年第一次接触产业园项目,天津海泰信息广场(当时叫华苑软件园)。
那时候哪里知道软件园是怎么回事,也不懂得应该去研究一下。反正就是不喜欢那时候做得跟厂房、厂区一样的产业园。投标时做了一个Maga-structure方案,下连上接,折来折去,围绕核心公共平台,屋顶营造立体花园、广场。(投标方案合作设计人:王克宁。合作设计单位:天津中天建建筑事务所)




2003年在贝尔拉格开学自我介绍时,引来台下师生一片哗然:一个来自中国的30岁建筑师已经设计了而且要建成这么大的项目,大老远地跑到鹿特丹重新做学生。
Amazing!
现在他们不稀奇了。
因为他们的英雄,
以出生于1974年的BIG老板Bjarke Ingels为代表的欧洲青年建筑俊杰,已经是转战世界、遍地开花了。
好,回到海泰。
因为甲方对设计公司的信任,也因为甲方确实喜欢“公共平台”这个概念,中标了。
中标后,甲方要求修改:
不能搞连在一起的一栋大楼,
应该分成几栋适应分期开发;
要灵活使用;
一层沿街要给银行、企业展示厅、汽车4S店等等。
改!!!
分成6栋,车行交通组织好,地面多停车,平面经济合理,立面简洁大方;不能卖的面积少做、不做,压缩绿地、景观范围,留个环岛花坛、景观标志就够……
出国前把方案搞定。
后来,这个项目分期建设、陆续在天津得了几次奖,那个区域也随着城市的扩张自然被纳入中心城区,企业入住率很高。
2012年,到天津出差时特地去了那里,




人多,地面车更多。
就是没有让人可以休息、聊天的花草树荫,
没有可以晒太阳、品美女的餐座台阶,
没有老人、小孩的闲逛玩耍,
没有园区无关人员,
没有公共空间。
产业园,公共空间,Campus
海泰建成后,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没有公共空间。
没有公共空间的建设,违背人性,也违背市场,是对公共资源、对环境的背叛。
公共空间有效提升环境品质、积极促进人际交流、触发商机商业入驻、持续提高物业价值;
公共空间让人热爱生活、热爱城市、呼吸自由、塑造精神。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在国外,产业园、研发、创新中心类的项目,
叫Industrial Park、Tech park的,有,但不多,
更多被称为Campus。
没错,
直译过来就是“校园”!
举个例子?
隆重推荐!
Novartis Campus,Basel,瑞士巴塞尔诺华园。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想想看,
在巴塞尔Novartis Campus工作
诺华在美国新泽西州正在新建一个北美总部,
上海浦东张江也建着一个,
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研发中心将全力支持诺华在中国的新药研发活动。其内部采用容易转换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满足科研活动不断变化的需求,让科学家能在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及独立思考等日常工作中灵活切换,适应自如。研发园区由多位国际知名建筑师合力打造,建筑内部设有庭院自成一体,外观设计则流动和谐,为该区域的城市环境注入新的活力”。
——这番话不是我说的,是从诺华中国官网上引的。
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在里面有一栋,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奖公布的第二天就去看了。照片显示,小砖成面大砌块,确实很牛。浦东张江诺华园,值得期待!
单个建筑的,也叫Campus
比如,
脸谱在发布他们的新园区时,叫Facebook New Campus,盖里执笔。(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谷歌呢,叫Google New Campus,BIG操刀。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苹果,叫Apple Campus,乔布斯的理想,福斯特设计。
对,
就是这个环。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你别跟我说,
这是因为Facebook、Google、Apple的老板,
有校园情结。
有这几个例子和国内常见的园区对比,中文语境下,
Campus和Tech park(国内常这么译)的区别就出来了。
在老外看来Campus和Tech park 差不多是一回事。可是我们因为习惯叫Tech park,思维会朝着更偏功能化、机器般运转、人只是在这里工作等等这样的图像呈现;如果顺着Campus的方向去想,就会更在意自由创新、精神人文、公共生活、共同价值观、认同感、人和人交流与聚集等等。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
人生就是天堂!
歌德说的。这回不会记错。
读研究生时,
沈玉麟老师在上第一堂课时进了教室什么也没说背对讲台下的喧闹在黑板上写了这句话,教室逐渐安静下来……
回到开头,
公共空间是将人与人、人与环境连接一起的纽带。
海泰信息广场,有那么多人在六栋大楼中的格子间里工作,他们每天早上从城市的不同方向去到那里,把自己一天八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卖给那里那个他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工作,在规定的午休时间吃自带午餐、叫外卖、或者去食堂、快餐店,吃了就行,剩饭是理所当然的;反正楼下地面除了停车位就是那点儿硬地,也没什么可逛、可看的,回到楼上办公室睡觉的睡觉,上网的上网,微信的微信,工作的工作……,他们在那里,来时彼此陌生,走时也彼此陌生。除少数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在那里工作而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宽广、充实、有意义……,我说的是华苑软件园么?好像我现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不相信每天这样八小时累计下来能产生多少创造性的成果,企业能够得到多大程度成长,政府能获得多少税收增长。就只剩下跑量一条路了。
把歌德那句话翻过来呢?
如果工作没有乐趣,人生就像是慢性自杀吧。
如果园区、企业,不能创造有乐趣、有挑战的工作和工作环境,又会怎么样……
每天去一个特定的场所出卖自己的八小时,现在的人、今后的人,不希望仅仅是去机械般的工作吧。他们想要的更多……,或者说要的并不多。
自由、成长、认同,仅此而已吧。
胡说了这么多,
我希望产业园是个Campus,
有公共空间,有公共生活;
有自由,有选择;
有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人、企业、城市,成长,创新!
如果你在深圳
可以考虑去这儿上班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企业公馆BOT项目(“深圳市华汇设计”总体规划、并完成其中大部分建筑设计),近年建成、少有的、具有Campus精神内涵产业园的优秀案例。
怎么样?是不是很不错!
这一篇的信息量是不是有点儿大?
坚持实践开放园区、公共空间、与环境融合的理念。
Give it back to the city!
不遗余力!
下集待续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