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开放以来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性、政治性空间被转化为消费性、市场化空间。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裹挟而来,随着传统“公共空间”的逐渐消退,消费空间被认为逐渐成了“21世纪最后的、也是最普及的公共社会空间”(Rem Koolhaas et al., 2002)。消费空间作为特殊的社会空间,不仅将经济结构转型物化、制度化,也创造了现代公众文化和城市权力图景(莎朗·佐金,2011)。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性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概念虽然是近十年才被引进到我国的,但与住区相关联的商业形式确早已出现在百年前的上海石库门。新时期,我国正大力推进城市居住社区建设,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被视为关乎居民生活需求满足及城市综合商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商业及消费空间的研究成了市场营销、文化研究、区域经济、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社区商业空间为切入点,旨在从社会空间视角,研究社区商业空间与社区公共性重构之间的互构关系,解读社区商业空间在社区建构与发展中的作用。
本课题假设社区商业不仅是承担消费功能和居民日常生活品供给功能的商业空间,也是增进社区活力、建构社区公共性、塑造社区文化的社会空间。
(1)消费空间:消费空间不仅是进行消费活动的场所,空间也是消费对象本身。居民出于空间可及性、公共性的特征而进行消费活动、获得空间体验。
(2)非正式空间:商业根据其是否有合法的空间分为正式商业与非正式商业,本课题假设非正式商业比正式商业更有吸引力。
(3)交往空间:社区商店是的交往空间,是邻里互动、信息交流、外来人口融入的有效途径。
(1)了解并比较不同社区案例(分类主要以不同的空间类型与分布类型为脉络)中社区商业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
(2)根据社区商业的空间特征、业态、经营者、使用者及其社会关系等要素对社区商业进行类型化,分析其背后的空间分层机制(如什么样的人去什么样的商店?住在哪里的人会有怎样的商业环境?);
(3)社区商业与社会互动(社区公共性)的关系(是否能通过消费行为产生稳固的社会关系,成为地标式的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和信息交汇地?);
(4)社区商业是否成为一些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下岗待业本地人口、新中产阶级)谋生和发展新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如老式里弄、高档商品房、大型动迁基地或保障房社区等),对其商业空间形态及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1)参与观察
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点进入现场对于社区内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商业行为及人际互动进行观察,并以绘制地图、观察日志的方式予以记录。在划定区域内清点统计店铺的数量和种类;重点观察店中来往顾客的身份、顾客的消费行为、其与经营者及其他顾客的互动行为(两个地点各选取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进行比较)。




(2)问卷调查
通过居民问卷,对社区居民的日常消费偏好、社区周边的商业设施,及由社区消费引发的社会交往。
(3)深度访谈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商业经营者、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为获得尽可能多的社区商业类型,选择各种业态、经营方式及空间特征的商业空间作为研究情境,力求获得饱和样本。主要的访谈对象包括:第一,访谈店主和店员,了解小店开张和运营过程中的来龙去脉;第二,访谈居民及消费者,深入了解其日常购物偏好,对社区商业的接纳及依赖程度,及其在商业空间是否有消费以外的行为;第三,访谈当地街道政府、居委会、物业以及商铺出租者(业主、出租中介),了解“居改非”的不同途径和运作机制。
(4)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主要是三类:第一,在确定本研究的理论视角之前,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批判性回顾与评述,找到研究切入点;第二,搜集研究地点商铺租赁和购买的概况;第三,对特定社区及其商业空间发展背景的资料搜集,包括档案资料、规划文本、历史地图等。
上海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发展,既是包括商业在内的各种功能空间的重组,也是包括年龄人群职业人群等构成的社会空间的重构。本课题通过对上海社区商业发展历史的梳理,将社区商业研究置于制度变迁、社会转型、国家城市战略、及日常互动等多重实践发生的社区场所,展示了社会空间视角的力量。
(1)作为消费空间的社区商业
消费时代的社区商业空间,不仅是社区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其与城市社区之间的紧密关系更是日益凸显——消费活动渗透到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空间的类型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充、空间形式也在逐渐丰富。研究发现,休闲、娱乐、文艺、健康、教育这些等业态正在逐渐进入社区商业层级,因此有必要按照“满足型”、“社交型”、“替代型”等不同消费需求类型进行分层级的社区商业规划,有多样化的空间及业态。同时,不同年龄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有显著差异,因此需要针对社区的社会结构特征、周边商业配套进行区别化配套。

(2)作为社区互动空间的社区商业
在匿名化日益凸显的现代城市社区,社区商店成为了邻里交往的半公共空间,很多顾客(居民)在购物的同时更希望能与邻居或经营者有更多社交互动,获得更多的社区公共信息。虽然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但消费者及城市管理者对其的期望远高于传统商业,更关注体验、互动、信任、就业、安全等。这也要求社区商业的经营者有更高的社区感和责任感,主动提供商品供给以外的其他公共服务。因此,鼓励本社区居民在社区商业中的创业或就业,不仅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实现社区商业的社会功能。

(3)作为非正式空间的社区商业
由于老社区商业配套设施不健全,先后经历了流动摊贩、个体经营的零散进入,小型食杂店、饮食店、理发店等陆续出现;随着周边商品房、高架及轨道交通的建设,更大规模的建材市场、家电连锁和大卖场也随着建立。这样的住区商业主要针对附近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是社区交往和外来人员形成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场所。本地居民的谋利“算盘”、周边企业的“三产”自救和外来者求生意愿促成了非正式商业空间的形成,这样一种社区性、公共性为主的商业消费空间,在社区这个场域下产生了超越简单买卖租赁关系的社区关系。虽然存在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但却大大增加了社区及街道活力,住户居民一方面抱怨脏乱差的环境和街道空间被抢占,一方面又无法离开廉价快捷的生活服务。对此类商业的规划措施,应聚焦于如何平衡合法性与合理性,变“堵”为“疏”,给予其开放而有序的空间。
(1)“大集中、小分散”——合理的社区商业空间格局
社区商业在空间格局上要区别于外向型商业,实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合理布局。
(2)社会交往与文化中心
个性化、体验式、社交型的购物需求或将成为社区商业的发展趋势。
(3)物流终端与线下体验
随着零售终端化和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形式的发展,社区商业的发展途径变得更为多元。
(4)社区商业与社区责任
社区商业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其对社会交往的促进,也体现在社区商业对社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推动外来人口融入等方面的贡献。大型企业、连锁品牌入驻社区,也因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体现企业社会责任(CSR),通过赞助公共设施、社区文化活动、帮老扶幼等公益活动,获得更好的社区声誉与顾客认同。
(5)非正式商业与城市更新
“居改非”因其非正式性特征,一直是社区商业中最有争议的现象之一。如何有效疏导、规范管理,是一个值得从制度创新、旧区更新、城市遗产保护等方面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土地性质、房屋产权明晰,法律制度健全的前提下,通过此方式更新历史街区或是达到多赢(政府、基金、居民和商铺)的有效途径。
课题负责人:钟晓华
课题类型和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