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一篇文章引发的一些讨论
前一篇文章(《再说古埃及》)讲了讲古代埃及的一些事情,其中讲到古埃及的城市璀璨如繁星,这话应该不假。除了文中提到的那些城市,如希拉孔波利斯、孟菲斯、卡洪城、底比斯、阿马尔奈、塔尼斯外,在尼罗河畔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还分布了众多的大大小小的人类定居点,其实它们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城市特征,只是规模不等罢了。
文章还引出了一个话题,即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但不是唯一的标志。这句话应该有道理。一般认为,文明社会的标志或要素是金属工具、比较成熟的农业、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应用、社会管理(国家、军队等)等,有了这几样东西,或其中的几样,我们就可以说文明了。
卢梭说,将一块地圈起来并声称是自己的,并让周围的人也认可这件事,此时已经开始文明了,这是从生产关系上来看,即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就意味着文明吗?也有一些道理的。人有了私有意识,便部分地脱离开了群体,不再群居,划地为个人或家庭的小圈子,有些财物不再是群体共享,这是人类的进步,而正是这一进步,使得人类开始陷入了在利益分配上面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无休无止的纠缠之中。
上一篇文章中还提到这样一句话,文字是文明的灵魂。有朋友不解,要我详细解释,何以这文字就成了灵魂呢?美国人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公元1818-1881年)在其《古代社会》中说:人类社会要经过三个阶段,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文明阶段,而文明阶段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直至今天。以摩尔根的观点来看,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前提或标志,也就是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也是持和摩尔根同样的观点。文字与其他文明社会的要素稍有不同,因为文字使得人类不止着眼于当下的事物,而是促使人类更多的关心历史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功效,也就是为什么说文字是文明的灵魂的原因。
恩格斯有个论断: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但看看恩格斯的全句就会明白恩格斯的重点在哪里。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显然,恩格斯这里讲的是国家的功能,指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也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就产生了。但我不认为国家是文明的灵魂。
好,言归正传,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想介绍一下两河流域的古城。
2、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发源往往和河流紧密相关,古埃及文明紧紧靠近尼罗河,古印度文明紧紧靠近印度河和恒河,黄河和长江则哺育了华夏文明,而在西亚地区,也有两条大河汤汤流过了一个叫“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平原,从而使这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迄今为止,没有之一。

所谓的“美索不达米亚”其实是古希腊语,其中的“美索”是“中间”或者“两者之间”的意思,而“不达米亚”则是“河流”的意思。显然,“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了。而这两条河就是著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了。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大河都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亚美尼亚高原,高原上雨水充沛、气候湿润,丰沛的降水灌注到了两条大河之中,使得两条大河从高原奔腾而下,之后,又流入了平缓的南部沙漠平原。两条大河就像两条生命之藤,在荒凉、贫瘠、干旱的沙漠里蜿蜒着、喘息着、奔流着,向着南方的波斯湾顽强地流去。就这样,过去了几万年,也可能是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逐渐地,在两条河流的下游,由于泥沙的淤积,竟然形成了一个土壤肥沃、植物繁茂的大平原。
这个大平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或者称“两河流域平原”。这两个词的含义其实完全一样,无非一个音译一个意译罢了。
现在,“两河流域”基本上就是伊拉克这个国家的所在地。
3、两河流域的历史
说完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再来说说两河流域的历史概况。
若说起两河流域的历史,也是一言难尽啊。从历史记载看,这个地方最先出现的文明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之后便辗转传续、滋生蔓延达8000多年。期间,许多部落、王国乃至帝国都曾对这一地区进行过统治,风水轮流转,但其文明的种子还是苏美尔人的种子,文化的脉络大体延续,直到亚历山大的到来。下面是两河流域地区的一个大致的历史朝代线索,不一定十分准确,只是有助于了解那个时候的城市所处的历史环境。
公元前8500年左右至公元前2360年左右,苏美尔时期,这是两河流域文明最初萌芽的时期,漫长但很美好;此时,著名的古城乌尔城已经开始形成;
公元前2350年左右至公元前2200年左右,阿卡德时期;
公元前2200年左右至公元前2007年,库提人、乌鲁克人、苏美尔人、埃兰人先后统治两河流域,所以,此段历史可以称为战国时期;这个时期,苏美尔人的乌尔城得到很大发展;
公元前1894年至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巴比伦城兴起,现在仍举世闻名;
公元前1595年前后,短暂的赫梯帝国时期;
公元前1590年左右至公元前1490年,100年左右的混乱时期;
公元前149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加喜特人统治时期;
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12年,新亚述时期,也是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亚述人统治两河流域,其都城尼尼微得到发展;
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巴比伦城复兴,又辉煌一次;
公元前539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时期。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横扫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西亚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绵延8000余年的两河流域文明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4、两河流域的城市
①乌尔城
在两河流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城市遗址,乌尔城就是其中之一。乌尔城位于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方向300公里的穆盖伊尔,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很多人认为它是这一地区、甚至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了。是的,乌尔城的历史是相当早的,但它是否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这个问题曾经在前几篇文章中论述过,所以,我们只能说,是最早的城市之一吧。

乌尔城是苏美尔人建造的一座城市,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圣经》中记载,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就出生在乌尔城,但这段历史现在还无法证实,只能是传说。后来到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统治者是乌尔纳姆(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在位),乌尔纳姆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并进一步全力打造乌尔城。

乌尔城靠近幼发拉底河,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像一枚树叶,其南北最长处1000 米,东西最宽处约600 米,总面积有88公顷。城周围修筑有约8米高的围墙,总长约2公里。城内建有宫殿、塔庙、码头、居住区及陵寝等建筑,街道宽在3米左右。乌尔城中的重要建筑是用泥土烧制成的砖块建成,而砖块之间的粘合剂则是沥青,而普通建筑则是用软泥晒干而成的砖块建成。普通房屋一般都没有窗户,采光是靠天井。乌尔城内的居民估计有3万左右。乌尔城外是农田和农舍,估计当时有大约20万的农民居住在乌尔城外,农舍是用芦苇搭建而成。乌尔城在其最鼎盛时,成为当时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宗教商业中心,也是这一地区最富庶、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是人类早期城市生活的一个模式和缩影。

乌尔城辉煌的历史并不长,也就100年左右。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乌尔城被一个叫埃兰的部落攻下,从此,乌尔城一蹶不振。
到公元前4世纪时,幼发拉底河泛滥改道,乌尔城也随之遭到破坏,于是从那时起,乌尔城便更加衰落,直至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20世纪初时,英国和美国的一些考古学家对乌尔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考古发现,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这个古老的城市及其它的一些建筑还依稀存在、有迹可循,尤其是其中的乌尔王陵和乌尔塔庙这两处建筑保存相对完好,为今人了解两河流域的历史,了解苏美尔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在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统治时期,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即《乌尔纳姆法典》,该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比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300多年。
②巴比伦
古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东岸,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约50公里处。

公元前2200年前后,从两河流域西部的叙利亚草原来了一支部落,这支部落叫“阿摩利”。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的南部扎了下来,但他们并不安于平平稳稳地过日子,他们要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统治的地域和资源。终于,在移民到两河流域的200年后,阿摩利人抢占了一座位于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小城,这个小城的名字就叫“巴比伦”,意思是“神之门”。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首领苏姆阿布姆在巴比伦小城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之后,巴比伦王国继续扩张,又相继占领了诸如马里、伊新、拉尔萨等城,就这样,巴比伦王国达到了鼎盛,成为两河流域文明史中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巴比伦王国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在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统治时期。这个汉谟拉比也是个喜欢独裁专权的人物,他在位时,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率的官僚体系,比如:由国王直接任免各种官吏,派王室官员和国王代表监督地方行政;百姓可直接上书国王反映地方官吏的不公;加强对神庙经济的控制,使之成为王室经济的附庸;编纂和颁布法典,维护社会秩序;实行份地域军事义务相结合的制度,以解除国王常备军的后顾之忧。当然,汉谟拉比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就是他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但在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便逐渐衰落。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城被新兴的赫梯帝国攻占。古巴比伦王国存世时间并不很长,恰300年,但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对西亚各国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古巴比伦人对数学、哲学、神学、物理学和建筑学都有很大的贡献。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巴比伦地区先后被赫梯人、加喜特人、亚述人统治,直到公元前7世纪。这时,闪米特部族中的一支称迦勒底的人在其头领那波帕拉萨的带领下来到了巴比伦地区,公元前630年,趁亚述帝国内乱之机,逐渐取得了对巴比伦地区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在这个地区建立迦勒底王国,国都就在原先古巴比伦城旧址之上。所以历史上也称“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并统治两河流域后,其文化上有一段辉煌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称之为新巴比伦帝国。新巴比伦帝国最有作为的国王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30-前562年在位)。
这个尼布甲尼撒二世曾于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6年两次率军攻入耶路撒冷城,灭掉了以耶路撒冷城为首都的犹太王国,并下令把犹太人中所有的贵族、祭司、商贾、工匠一律作为俘虏,成群结队地押解到巴比伦城做为奴隶使用,而只剩下一些极贫苦的人留在耶路撒冷。将大部分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做为囚役,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也是犹太历史上永远也抹不去的一个伤痛。
尼布甲尼撒二世还注重国内建设,公元前587年重新修建完成的巴比伦城是古代西亚最大的城市。它的城墙有内外两层,外墙顶上可容两辆马车并驾齐驱,城内有1000余座神庙,居民达50万之众。

还有一条关于新巴比伦王国的最重要的消息就是那个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但这个空中花园只是个传说,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还没有给予证实。据说,这个空中花园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他的妻子而建,而这个妻子是米底国的一位公主。公主美丽可爱,深得老尼宠幸,可是时间一长,公主却渐生愁容。老尼一问方知,原来公主患了思乡病。老尼爱妻心切,于是命令工匠按照米底国山区的景色,在巴比伦的宫殿里建造了一个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花园里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有幽静的林荫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老尼甚至命令工匠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城楼高耸入云,覆以金顶,给花园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花园的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又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空中花园内有不少奇妙的输水设备。这些输水设备靠奴隶们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蜿蜒的小溪灌溉花草,最后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巧夺天工的花园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老尼也心满意足。由于这个花园比宫殿的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仿若整个花园悬挂在空中一般,因此被人们称为“空中花园”。据传说,当年到巴比伦城来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能看到这个空中花园,尤其是那高耸入云的城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轮美奂。然而,这个美丽的故事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大量的泥板文书中,始终没有找到关于这个“空中花园”的记载。那层层叠叠的花园,那高耸入云的城楼,那奇妙的输水设备以及那蜿蜒的小溪恐怕都只是后人的猜想了。而这个传说则是来自于公元前3世纪时的一位古希腊旅行家昂蒂帕克,昂蒂帕克在周游世界后,指出世界上有七处宏伟巨大的人造景观,并将之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而这个巴比伦“空中花园”便是其中之一了。只是我们不知,这个“空中花园”是昂蒂帕克亲眼所见呢,还是他道听途说而来。
新巴比伦王朝维持了不长的时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王朝末年,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国力渐衰。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率军入侵,竟然兵不血刃地轻取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朝灭亡。新巴比伦王朝从公元前626年建立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打败,期间只经历了87年。
巴比伦城在经历了两次的辉煌之后,终于走向衰落,渐渐地湮没在黄沙之下。公元20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伊拉克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但如今,战争又起,古巴比伦城又陷入战火之中,其结局让人堪忧。
③尼尼微
公元前3000年左右,还是所谓的苏美尔时期,一支名为“胡里特”的部落在两河流域的北方、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定居了下来,后来闪族人的一个部落也加入到了他们的中间,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这个部落说阿卡德语,但有很强的口音,写楔形文字,但又变化和发展了楔形文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城邦,取名“亚述尔”城,于是这个部落也就叫“亚述”了。到了公元前19世纪末时,沙姆希亚达德一世建立亚述王国,这之后,亚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两河流域北部一个比较强大的王国,版图南及阿卡德,西达地中海。但之后不久,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其势力更为强大,版图囊括两河流域的中下游,亚述只得低下头向古巴比伦称臣。
到了公元前14世纪中叶,古巴比伦王朝覆灭,亚述人开始翻身。亚述人先后击败米坦尼王国、加喜特王国、赫梯帝国,终于占领了两河流域大部分。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时候,亚述开始统治两河流域,成为这一地区新的霸主。
亚述帝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一是它大规模地建设了首都尼尼微。

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与现在伊拉克的摩苏尔城隔河相望,南距巴格达360公里。这座古城,其历史是相当相当久远了。据说,在公元前40世纪前,这里就有居民了。到了公元前19世纪末沙姆希亚达德一世建立亚述王国时,将尼尼微做为夏都。公元前8世纪末时,当时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将亚述帝国的首都迁到尼尼微,而原先的亚述尔城则成为亚述帝国的宗教文化中心。此后,尼尼微经过历代帝王扩建,日益发展,逐渐成为亚述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西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繁华似锦、盛极一时。
公元前612年,新兴的米底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结成联盟对亚述帝国进行打击,亚述帝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亚述尔城和首都尼尼微城先后陷落。当联军攻入尼尼微时,亚述最后一代帝王辛沙里施昆(公元前627-前612年在位))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为了不被生擒,竟然绝望地跳入了火海,以身殉国了。尼尼微被联军洗劫一空,之后又被付之一炬,一代名城尼尼微和那个曾显赫一时的军事帝国亚述一起,就此灰飞烟灭。正如《圣经》所曰:“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
公元19世纪中叶,法国人波塔和英国人勒亚德分别对尼尼微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他们先是发掘出了大量的浮雕、壁画,其中有公牛像、大胡子人像、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像以及记载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画像,这些浮雕壁画的数量惊人,如果把它们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3.5公里。
考古人员继而又发掘出三座宫殿、两座神庙及图书馆等建筑。其中城南的辛那赫里布宫殿占地约1公顷,有71个房间,27个入口,每一个入口都由巨大的牛、狮或者狮身人面石雕卫士守卫;宫殿四周则花园环抱,园林水源充足,葱翠繁茂;宫殿内房屋设施舒适,由水井、滑轮、吊桶等物构成的一套精致的供水设施将水送到国王的浴室,浴室内有淋浴设施,格子窗和通风设备可以不断向室内送入新鲜空气,一个带轮子的移动火炉还可以在寒冷季节为房间供热。两座神庙分别为文字神纳布庙、爱与战争女神伊丝塔尔庙。而图书馆里的图书则从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到医学,无所不有,百科俱备。
考古发掘还显示,尼尼微城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占地约7.5平方公里;城墙长12公里,有内外两重,外墙带雉堞,间有城塔,内墙为土坯高墙;城门有15座,其中5座已经发掘;城中还有动物园、植物园、武器库及排水设施。
仅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尼尼微城在当时可谓极尽繁华、富贾一方。
但如今呢?如今,这座古城又陷入了战火之中。
5、小结
这篇文章介绍了三座两河流域的古城,分别位于今日伊拉克的南、中、北部。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1万年前,最早由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经过了8000年的雨露滋润、风火侵蚀,滋生、蔓延、变化、承续、消顿、复兴,最终在公元前4世纪时终止(以楔形文字的终止为标志)。虽说是终止,但它并没有死亡,而是与另外一个文明融合了在一起,并在其中继续生长和延续。两河流域文明中,除了城市建设领域外,其他领域也都成就斐然,如数学、天文、物理、哲学、宗教、文学、医学、农业技术、语言文字、社会管理等,这些成就对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写这样一篇介绍文章,意义很大,但也着实枯燥劳神,最后附上一首歌作为文章的结束吧!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