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越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 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感谢同衡小伙伴的盛情邀请和悉心接待,我们在北京的五天很开心:)
编者:五天带薪学习当然开心啦:(
作者:现场有辣么多行业大佬和学界巨擘,近距离接触果然不一样,都是好Nice的叔叔伯伯啊:)
编者:帝都嘛,帝杰人灵大腕儿多:(
作者:表撇嘴了,知道你想来没能来,现在就给你放图直播哦~~~

作者:这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李铁大大。

作者:这是规划行业最著名的摄影大师,王伟强大大。

作者:这是姜赞赞、王大锤、papi虫等规划界著名写手的老板,沈迟大大。

作者:这是主持人,也是清华同衡的副总规划师张晓光大大。

作者:这是连续五天紧张工作的速记员和媒体团队。
作者:这是……谁知道这是哪位mm请小窗告诉我好吗……
编者:够了!你们是去干嘛的,关心点儿正事儿好不好!
作者:好吧,下面谈正事儿……
“城市沿着边界向外扩张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遵循的是低成本的做法;城市建设是有成本的,在规划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李铁
作者:当我们更看重城市的经济属性,建设成本就会是更主要的评价要素;当我们更看重城市的社会属性,运营成本才应该是更主要的评价要素。
“如果面对未来没有一个跨界、跨行业协同的价值观,你很难在处理无论是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的导向还是你个人职业上应该所持的立场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尹稚
作者:空间可以只是空间,也可以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历史等各种文明要素的容器,关键是容器和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关系。
“关于文物遗址的保护中,目前不强调大规模的征地与搬迁。实际上,遗产与当地百姓和社区逐渐共生是最好的选择。”——侯卫东
作者:在保护与共生这个问题上,紫线也许正是一种假装不干涉的历史干涉。但在更大时空尺度上,这种不干涉的干涉何尝不是另一种延续和共生呢?
“规划界已经形成了许多圈子,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规划圈不断吸收各个专业的研究思想和技术,但规划圈并没有实现各专业的真正融入。”——沈迟
作者:在城市规划的世界里,跨行业、跨学科的重叠交叉很多,只不过大家的精力更多的用于争夺边缘地带的话语权,而不是真正的互相融合。
“当前行业寒冬和面临互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咨询行业颠覆性的挑战下,规划院到了思考供给侧变革的时候。”——袁昕
作者:中央说“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和所有行业一样,规划要谈供给侧改革也得先研究需求侧,规划的需求侧在哪是否存在共识呢?
“营造”是蕴藏在城市设计里的“工匠精神”,必须不断强调对城市设计领域最新行业支撑技术、工作范式的学习和优化。——杨军
作者:工匠精神往往是体现在日日夜夜的反复雕琢以期让用户更满意一点点,匠人营国,所为何人?也许,在业精于勤的日子里,动机比才华更重要。
“产业集聚的地方可能培育创新,但是企业集聚也不一定必然就会有创新,创新也不一定发生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不是非得规划园区或是新城,有些创新是用不着进入新城的。”——王缉慈
作者:创新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空间应对上的不可知论。但从深圳这个创新之都来看,空间所提供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网络对创新确实是有相当促进作用的。
“放眼社会,大笔在手、随心所欲的新区扩张大行其道,带来的城市设计是艺术的错误认知。城市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创作为导向。学习从成熟社区中寻找社会问题,通过物质响应来改进。”——王伟强
作者:王老师说得好啊!城市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尊重。
编者:没了?
作者:没了……
编者:五天?
作者:唉呀,咱们“共同城市”推送晚,好多重复报道我就自己删了嘛——欲知详情请关注“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