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法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21 02:09:5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近年来,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流失和风貌趋同现象越发明显,急需探索一套能够增强风景名胜区特色的规划方法。 作者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欧阳东,城市与区域规划所一室副主任赵四东,城市与区域规划所一室副主任沙鸥,城市与区域规划所一室主任李林在《规划师》2016年第4期撰文,文章通过对城市意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的系统分析,将城市意象理论引入风景名胜区规划,提出了道路等级化与景观化、边界层级化与刚性化、区域空间联动一体化、节点人性化与场域化、标志物特色化与符号化等规划。 城市意象理论研究进展及反思城市意象指的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最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他通过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3 个城市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城市结构中的通道(Path)、边界(Edge)、区域(Domain)、节点(Node) 和标志物(Landmark) 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城市意象研究主要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诊断性研究两类,前者基于凯文·林奇的认知地图五大要素来揭示城市结构、挖掘地方特色意象元素,并致力于发现城市空间宏观规律,如顾朝林、李郇 等学者对北京、广州等城市的意象研究,沈益人对城市意象元素分类关系表的研究等;后者试图通过城市意象研究,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评估,如赵青等学者对城市污点的研究等。综上所述,当前的城市意象研究成果与城市设计实践严重脱节。 例如,上述对北京和广州城市意象空间的研究,虽然揭示了两大城市的空间意象结构,加强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理解,但是很难落实到这两个城市实际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六峰山—三海岩风景名胜区规划案例研究
1.划分景区道路等级规划将景区道路划分为景区干道、游览干道和游览支路三级。
其中,景区干道为景区内的主要交通道路,道路宽为10m;游览干道为主要游览通道,串联各功能区和景点,以步行为主,可通行小型旅游公交车、自行车,道路宽为4m;游览支路为步行道或踏步道,以游览观光功能为主,道路宽为2 ~ 3m。道路主要利用本地山石、土木等材料铺设,并采用本地绿化植物按照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景观改造,通过植物的高低搭配及颜色的明暗对比,形成层次丰富、色彩多变、错落有致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景观形态。 同时,在道路景观改造的基础上,规划引导标识系统化,在各个路口设置标示牌、限速牌、防护桩、反光镜、警示牌和指示灯,并配合布置解说系统。 2.划分景区边界层级根据景区现状地形和周边用地情况,结合《六峰山—三海岩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和《灵山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等相关规划中已确定的保护范围,规划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相结合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划定了核心景区、风景名胜区和外围控制协调区3 个层次的边界( 图1)。 其中,核心景区规划面积为0.40km2,是以保护为主的高强度刚性控制区域,规划强调以生态和文化保育为主,遵循“多整治、少建设”的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0.96km2,是兼顾保护与开发的中强度控制区域;外围控制协调区规划面积为3.02km2,是以开发为主导的风貌协调控制缓冲区域。
规 划以分级保护为主,以分类保护为辅,进一步将景区划分为一级史迹保护区、一级景观恢复区、二级景观恢复区、一级风景游览区、二级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6 个区域,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法规的要求,综合控制游客规模与活动、游览设施配置与级别、开发方式与强度( 图2)。 一级区域以“减法”为主、“加法”为辅,尽可能地“减”去与景区风貌不协调的建( 构) 筑物,整理管线设备;适当地“加”增旅游活动、安全设施,在保证景区资源和特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达到发展与控制的最佳平衡。规划采用了面积法和线路法相结合的方法估算出景区的瞬时环境容量约为3849 人次,2030 年的日环境容量和年环境容量分别约为9238 人次和333万人次。
3.促进“景城”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整体创造的理念为指导,视景区和城区为两个生命体,突破“就景区论景区”的局限,强调县城与景区的整体意象及两者功能的互补、土地利用的协调,通过对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商业商贸、休闲娱乐和旅游接待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引导县城与景区的错位联动,最终实现“景城”一体化协同共生。 (1) 景区—城市景观融合。规划将景区的保护发展与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运用总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充分挖掘灵山县的文化底蕴,站在灵山县城的整体视角,将六峰山、文笔峰作为“灵山之魂”,新建行政中心作为“城之心”,构建六峰山和文笔峰的视觉廊道,打造灵山县城“六峰山—双鹤公园—市民服务中心—文笔峰”的景观轴线,形成“山—田—镇—水—城”的景观格局( 图3)。同时,加强整体景观风貌的协调性,尤其注重控制景区周边建筑物的建筑密度、体量、形式及色彩等与景区建筑的协调。
(2) 景区—城市交通连接。规划加强景区干道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将景区干道和主要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相连通,并在各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有效保障了景区内外交通的畅通。规划保留了景区南面原入口,在南面六峰路上增设人行主入口和车行入口,在北面设置人行次入口,在东面设置人行次入口和车行次入口( 图4)。
(3) 景区—城市设施共享。景区承担着服务灵山县城内外游客的压力,紧张的景区用地难以满足巨大的服务需求,县城与景区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特别是景区应充分利用城市设施,弥补接待服务能力的不足。 例如,景区内用水由县城水厂供给,污水由县城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用电由现状灵山110kV 变电站供应并依托县城电信机房引出电信线缆等。此外,规划将吃、住、行、购等大部分旅游配套设施合理安排在灵山县城中,仅在景区的接待服务区内设置部分购物、餐饮服务设施,同时服务于景区游客和当地居民。 4.打造景观节点景区历史悠久,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丰富完好的摩崖石刻景观和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 规划综合分析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并对其加以组织、概括与提炼,形成六峰山—三海岩风景名胜区主题化和场域化的十大景观单元,即三海观岩、恩胜礼佛、问道灵岩、虹桥撷趣、冲霄览胜、燕岩佳境、荔园晨风、竹溪野趣、古镇悟禅与绿草悠游( 图5,图6)。 同时,结合景区资源特征,在举办春茶节、荔枝节、观音诞辰、北帝诞辰和北帝庙会等活动的基础上,策划观音得道日、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赏菊和三月三游春等宗教或民俗节庆活动。
5.构建景区标志物 (1)“引水”。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规划利用钦江、灵东干渠、渌水江、大潮江以及六峰山、文笔峰等景点,形成“三山四水”的景观结构,营造以山体为背景、水系为脉络的“灵山秀水”的特色意象。 同时,为配合灵山县城整体城市设计的需要,规划自北面水渠引入活水形成景观水系和湖泊,塑造山水相互辉映的美景( 图7)。 (2)“串山”。 为打破六峰山景区与恩胜岩景区分隔的现状,规划借鉴马来西亚兰卡威“天空之桥”和台湾南投猴探井“微笑天梯”的经验,建造一座悬索桥,将两个重要的景区联系起来。悬索桥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以其雄伟、秀丽的外形成为一个突出的景点,作为“看”—悬空远眺与“被看”—自身成景的重要元素。 另外,要充分利用道路系统、游览活动与综合服务区紧密串联其他景区,如设计环山自行车骑行线路、步行休闲线路等促使景点与服务设施连成一体,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3)“融城”。 景区在空间上已基本被灵山县城所包围,这种布局对于改善灵山县城的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环境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等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注重协调景城关系,强调景区和灵山县城的良性互动发展,特别是景区与灵山县城空间布局、景观格局、周边建设用地的协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同时,规划突出景区的亲民性,将灵山县城居民视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旅游设施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满足居民游憩、休闲、娱乐、运动及文化等需求的设施配套建设,致力于将景区打造成为灵山县城市形象的标志。 (4)“显道”。 景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素有“扩大了的盆景,缩小了的黄山”之称( 表2)。灵山县属于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余脉,六峰山最高峰海拔为241.2m,相对高度为187.6m,由于四周地势平坦,有拔地摩空之势。景区内宗教文化鼎盛,科举文化、养生文化和石刻文化十分独特, 以摩崖碑刻与古代建筑为代表的县级及以上的重点保护文物众多。从区域比较看,单一景观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较好,组合竞争优势突出。景区未来的发展需遵循“自然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的原则,不仅要体现山水之秀,还要彰显文化之灵。 因此,规划通过水系、轴线和景观视廊等将自然—人文—生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力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
微信编辑:肖莉 规划师杂志
官网订购图书方式: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