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地城市都在相应住建部及相关部委、职能部门的号召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慢行交通建设和实践。例如,借鉴广东绿道作为案例,各处都逐步建立起了风景优美的乡村绿道。然而,在自行车相关基础设施投入逐渐增加以及社会越来越关注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各城市的自行车出行分担率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自行车出行的趋势是从通勤需求往着休闲健身需求转移,似乎距离我们所希望的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引导人们重新选择自行车作为短途通勤工具的想象却是越来越远。修自行车道,也许重来都没有人认为存在技术难点。但,我们城市的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越来越低(或者说,远低于决策者所期望的),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相信有不少专家提出过非常多的原因,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跟城市结构,城市地形,过去的历史地貌和道路断面的分配,公共交通的密度和供给,私人汽车的普及程度,甚至天气都有关系。因此,也不能简单地概括说,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了就必然可以立刻让自行车的使用者增加。
但我想谈一点更加靠近骑行者的说法:设计和修建自行车道的人没有“骑自行车”的思维。一言蔽之,就是现在的自行车基础投入,还是以“汽车思维”来开展的,缺乏精细化的管理、人性化的考虑,以及敏感点的重视。
我们能够修高铁建机场,但未必能够做好一条高品质的自行车道;我们对机动车有非常多的数据和研究,但对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特点和现实情况,却是相对无知的。这也许是当下城市发展领域的一个尴尬。
对于使用自行车的群体来说,哪怕是路上遇到一个小裂缝都会胆战心惊。是的,两个轮的使用者,其实比行人和驾驶员都更敏感。他需要平衡他需要照顾自己和自行车,而却没有行人灵活又没有机动车的外壳保护。因此,对于骑行者来说,连贯平整、注重保养的自行车道,才会让他们骑行的时候舒坦和感到安全。而能够让道路使用者感到安全的自行车道,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自行车道。
那么,目前国内的自行车道建设,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道路资源分配和路权的问题
道路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常常说公交优先、鼓励绿色出行,本质上是让最方便最好的道路资源道路环境,留给公共交通、留给行人和自行车。因此,限制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得不到道路资源的供给,以及原有的道路空间被其他交通通勤者占用或被其他设施占用。主要归还本应该属于自行车的合理路权,其实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现在不是到处都修自行车道了吗?这不就是归还路权了吗?是的,很多地方美其名有自行车道,但看这里的自行车道的品质,不是看最宽的地方有多少米,而是最窄的地方有多少米。不是看平面有多少空间,而是立体空间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有非常多的自行车道其实是沦为机动车停车位或者被其他市政设施给占用,如果没有占用,也会因为地面的不平整和障碍,造成自行车道的有效宽度和立体空间减少。这,或许是规划建设人员所没有考虑到的。
其次,工程建设的品质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过去很多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都是大尺度的。但自行车的出行,往往是零碎的小尺度的。例如有一些过街马路的减速带过高,会造成自行车的颠簸。又例如,有些自行车道下雨会有水坑,骑车的人可能会骑到机动车道上绕开这个水坑;又比如,自行车道过街的时候,没有做足够的缓坡(相信很多城市都有做缓坡,但角度可能就参差不齐),如果坡度超过30度,对于自行车的骑行体验也会比较糟糕。又例如,某些立交桥的设计之中完全没有考虑自行车,自行车要么跟行人走要么跟汽车走,等等等。可以说,自行车骑行体验好不好,也是考验一个施工队伍良心和品质的时候。
还有就是,自行车交通系统和其他公共交通、生活系统的接驳的问题。
尽管有不少自行车通勤是从起点到终点的,但随着城市面积越来越大,透过自行车来解决出行前后一段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公交车站场、地铁出入口周边,需要有停放自行车或公共自行车的空间。然而,目前路政规划,交通规划,还有功能规划,有一些时候割裂和不同步的。修地铁的时候未必考虑到自行车停放,公交车站牌的设置也不一定考虑该地点是否有自行车来往。但城市管理者突然说要在这些地方安放自行车停车位的时候,相关职能部门可能就犯难了——规划的时候没有这个功能呀。硬塞吗似乎违法,不这么干吗就跟领导对着干。最后,往往就出来了一些折衷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既讨好领导也合规合法,但却很可能不方便骑行者。
请把自行车看成是自行车
讲了很多技术“障碍”,但其实从文章的一开始就说,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建设从来都不存在技术障碍。
差的,就是我们有没有去以一个“骑行者”和“使用自行车”的视角去看待。
差的,就是我们有没有尝试去理解自行车的特点和需求。
差的,就是整个社会的认知有没有从“汽车导向的城市建设”转向“为了人而建设城市”的转变。
差的,更是我们要真的为自行车的出行谋出路,而不是某了完成上级指标交作业。
| 原文刊登于我院合办刊物《凤凰品城市》5月刊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