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接上期城市规划者之友推送书评,本期继续向您介绍《儿童人类学:小天使,附属品,换生灵》一书的最后一章(第10章)内容。
欢迎留言探讨您的想法~
点击文末链接,查阅前五期文章
第10章 太少童年?太多童年?
本章原题“Too little childhood? Too much?”,是全书最后一章。在结尾处,作者讲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在美国的购物中心里,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向父母闹着要一个足球;而世界的另一边,在印度的加工厂里,另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辛勤赶工,她就是这个足球的缝制者。对前者(生活在欧美、东亚现代社会的儿童)而言,作者疑问道:是否他们拥有了“过量的童年”,而对后者(生活在欠发达国家和前现代社会的儿童)而言,是否他们被迫过早结束了童年呢?
整本书,作者一直在为我们描述欧美、东亚现代社会以外的儿童们在经历怎样的童年;并指出,那些前现代社会,早就形成了一套抚育、训练儿童、使之能够适应前现代社会的方式。可是,当前现代社会被全球化裹挟进来,主动或被动地开始现代化的时候,这一套方式就不灵了。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现金,而父母的劳动不足以挣得家庭生活所需的所有收入,因此儿童不得不更早地“结束童年”、甚至结束“家务课程”,加入受雇劳动力大军。更甚者,他们中有的,男生成为所谓的“街童”(street child),女生则成为雏妓。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国家:越南。说越南很多农村女孩来到城市为外国游客提供性服务,以赚取收入,贴补家用,并认为自己的这种选择是孝顺的表现。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过早的结束童年,一方面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原来前现代社会儿童成长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进入到现代社会的儿童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因为国家发展速度慢,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少,学校教育结束后也很难找到与教育相应的工作。考虑到这一点,家庭和儿童自己都更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开始挣钱。
另外,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普遍没有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措施,儿童的数量增长很快,这让儿童有质量地成长和发展更困难。比如,2005年在乌干达,仅仅孤儿的数量就有两百万,占全国20%的人口。传统的节育习俗和禁忌随着城市化和村庄的瓦解而式微,现代的节育措施或者不易获得、或被抵触,使得生育机会大大增加。许多这些国家的父母视生育子女如儿戏,事实上,绝大多数儿童也是处于“有人生、没人养、没人教”的状态。这种状态中的儿童的命运,就像本书标题中的“换生灵”一样。换生灵,指的是生下来被掉包的孩子,一直被父母怀疑其血统,被嫌弃。
读到这里我就想,我国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固然有许多未料到(unintended)的负面效果,却也有一个未料到的积极效果:就是现在的中国,大概所有人都会觉得少生、优生、优育是应该的。而这种观念,加上我国文化固有的重视教育的传统,让过去三十年来我们的孩子获得了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资源,让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能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一个农业国,发展到现在,第三产业能够成为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
其实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是不想控制人口数量,然而他们的政府有心无力,做不到。过去三十年,我们因为有强大的政府,强势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许许多多家庭和个人或主动或被迫做了许多付出,才实现了今天生育和教育观念的大转变。我在想,如果让我选择我的国家是“可以差额选举党的总书记,而众多农家女儿在做雏妓”,还是“只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而都市白领也不乏农家子女”,我宁可选择后者。至于又能有民主,又能有面包,那看未来的吧。
作者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梳理了全书提到的所有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在儿童抚育的差别对比,认为在儿童所获得的资源方面的不平等,是全球不平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讲到,在西方社会,人们认为小孩子从未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千方百计地让他活下来。因此,每年有数十亿美元投入到拯救那些有着先天疾病或出生残缺的婴儿,更多的钱则用来抚育他们成长。而许多前现代社会,许多孩子夭折于一些早已可以轻易治好的疾病。作者提出,假如可以把前一部分的钱拿来未后一部分的孩子做一些事……
当然,这只是期待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望,然而世界向来就是这样不公平着,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至少,当我们的孩子不爱吃饭、不爱上学、闹着要玩具的时候,我们应该说上一句,“你要珍惜食物、学习的机会和已有的享受,因为还有大量的非洲小朋友连饭都没得吃”,让他/她常思生活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完)
点击阅读: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一期(第1、2章)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二期(第3、4章)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三期(第5、6章)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四期(第7、8章)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五期(第9章)
作者:徐南南,哥伦比亚大学2013届城市规划硕士
编辑:陶方飏
校对:张凤琴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城市规划者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