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始建与明清时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长期以来,伴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不断遭受破坏甚至大量消失。2012年,全国传统村落调查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村庄又缩减为230万个,两年多时间消失了41万个。面对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国也开始加快保护传统村落的步伐,出台了详细规定保护历史建筑及文物,然而效果却未必和想象中的一样。
安徽省传统村落
消亡中的传统村落
1.保护加快破坏
岭下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有上千年的历史,系苏辙后代来此拓荒而建,拥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然而近年来,村中其他建筑在被评定为历史建筑后不久即被村民拆除。村民们对这种现象给出了十分无奈的解释:“如果现在不拆,以后就再也拆不掉了”。由于那些传统建筑的阁楼等内部空间存在采光和通风差、尺度不适宜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村民们更倾向于拆掉房子建新房。
古宅阁楼
政府在历史建筑保护上的措施所获成效也不大,即使做了一版又一版保护规划,还安排专人管理像苏氏宗祠、海宁学社等重点历史建筑,也难以阻挡村落衰败的步伐。当地居民还认为保护规划反而破坏了他们原有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村庄的空心化和文化的空心化愈来愈严重。村子中的人或外出打工,或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逐渐离开村庄;村庄中留守的老人妇孺,对村庄历史文化也了解甚少。可想而知,再过个几代,村庄将只剩下那几栋孤零零的古建筑空壳,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不复存在。
海宁学社
苏氏宗祠
2.旅游宣传加速破坏
为了带动村庄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都开始与旅游挂钩,例如西递宏村等。岭下苏村的旅游开发反而导致了许多古文物丢失和被破坏。例如村口的一棵紫薇古树,相传与文坛大师苏雪林在25岁离开家乡时,这株紫薇树就不再开花,直到103岁苏老回家那年,它突然老树发芽,枝繁叶茂,树顶开出花来。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传说,这株紫薇古树已经被盗过3次,虽然都被及时追回,但是未来想必也不再会开花了。
紫薇古树
3.过度开发造成破坏
纵观国内外古镇古村的开发利用式保护来促进保护的案例,西递宏村等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更多的是开发性破坏、建设性破坏等。许多传统村落盲目引进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导致村落特色丧失以及乡土风貌严重侵害。村落物质环境遭到破坏,村落整体格局、街巷空间以及单体建筑的原真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承载力未受重视,容量过渡饱和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对居民日常生活形成干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西递宏村
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村庄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索出适合该村庄特有的模式。传统村落的发展面临选择,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初衷,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去探求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