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基于视觉分析的百色市麒麟山公园景观要素评价与布局优化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18 20:10:44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景观要素评价能为景观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对建成高质量的城市公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肖伟峰,武汉车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张婷婷在《规划师》2016年第4期撰文,文章结合百色市麒麟山公园初步设计方案,提出了基于GIS 空间分析的景观要素评价体系,利用GIS 的通视分析、可视域分析、缓冲分析和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景观点、道路观景状态及景观视觉敏感度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公园的景观布局进行优化设计,希望能为未来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视觉分析的景观要素评价
一 景观点评价
麒麟山公园观景点的选址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景观点的可见度、坡度适宜性与景观资源的质量。首先,本文对景观点的可见度与坡度适宜性进行分析,选取符合基本条件的景观点作后续分析。其次,在基于景观资源的视觉评价体系中,后续分析选用清晰度、多样性与自然度三个因子。
1 景观点可见度分析
一般来说,在景观视觉评价中,可见度在50%以上的景观点为最佳观景点,可见度大于35%小于50%的景观点为良好观景点,可见度大于20%小于35%的景观点为一般观景点,可见度大于5%小于20%的景观点为较差观景点。麒麟山地形复杂,山体起伏较大,很多景观点都分布在山谷或山脚平地,因此本文选取可见度大于35%的景观点(23个) 作为观景点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出A、C、E、I、L、W 六个景观点作进一步分析,景观点分布位置及可见度分级如图3 所示。
2 坡度适宜性分析
通过GIS 的DEM 栅格网图,结合景观点分布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景观点所处位置的坡度情况。本文通过对麒麟山公园的山体进行坡度分析发现,虽然麒麟山山体本身的坡度变化较大,但是所选的23 个景观点大部分处于平坡与缓坡之中( 只有P 点处于陡坡之中),符合景观点的地形选址要求,而备选的A、C、E、I、L、W 六个点均处于缓坡与中坡之中。由此可见,可以继续对这六个景观点进行观景状况分析。
3 景观点清晰度分析
景观点清晰度分析是在景观的最佳视距的基础上做的缓冲分析。在麒麟山公园中,在视觉上具有统领全园作用的景观点是L( 麒麟映塔),它处于全园的制高点,同时在外形上具有较高的醒目度,故本文以麒麟映塔作为全园的视觉控制点,分析其他备选观景点对麒麟映塔的视觉清晰度。根据最佳视距公式,得出麒麟映塔在垂直视角下的视距(DH值) 约为393.0m,水平视角下的视距(DW 值) 约为286.6m,因此麒麟映塔的最佳视距采用垂直视角下的视距,即393.0m。
通过分析麒麟山公园的景观相对于麒麟映塔的清晰度发现,C 与W 在主景观的最佳视距范围以内,对景观的细部有较好的把握,但难以窥其全貌;其他景观点都在最佳视距以外( 表1)。根据差值的比较,本文得出其他各点对麒麟映塔的清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A、I、W、C。
4 景观点多样性分析
自然度是景观多样性分析的指标之一,在景观点的可视范围内,自然景观面积占视域面积的比例即为自然度,比例越大则自然度越高,比例越小则表明人工景观所占比例越大,自然度就相应越低。本文对A、C、E、I、L、W 六个景观点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5 小结
对清晰度、多样性与自然度三个因子进行等权叠加分析,得出以下景观点评价结果:
(1)23 个景观点中,海拔较高的A、C、E、I、L、W 景观点具备观景点的条件,其综合景观优势排序为I、E、A、L、C、W( 综合叠加评分分别为1.70、1.69、1.18、0.99、0.87、0.82)。其中,I 的视觉景观效果最佳,应对其景观进行强化处理。
(2)A、C、I、L、W 五个景观点对全园的可见度较高,是视觉网络上的重要景观点,这些点既能成为绝佳的观景点,又能在整体视觉上起引导作用,是公园整体景观的视线控制点,因与道路的视觉分析相结合,能形成具有韵律感的观景效果。
(3)D( 讲经坛)、F( 山林运动场)、G( 野趣体能营)、H( 百花谷) 和V( 极限运动场) 等景观点的可见度较低,与其他景观点之间的视线关系较差。
(4) 有些可见度较高的区域没有设置景观点,建议根据现场情况以及场地和已有景观点的关系增设观景点。
(5)C、L、W 三个景观点的设置过于集中,建议结合道路的景观视觉分析进行位置调整,使三者的位置关系更趋于平衡。
二 道路观景状态评价
麒麟山公园的主道路呈向四周辐射状,连接了公园的五个出入口。本文在进行道路观景状态评价时,选择从公园主入口至东南次入口的道路为分析对象,因为这些道路两侧分布着A( 山顶立佛)、L( 麒麟映塔) 及I( 凤凰阁) 等主要景观点,从观景上来说优于其他道路。
1 道路景观连续性变化分析
影响道路景观视域的因素有两个:速度与观察点。在本文分析中,麒麟山公园道路以步行道路为主,假设步行速度为6km/h,平均眼高为1.7m,以行走2 分钟为一个道路节点,即200m 为一个道路段,将道路分为13 段,分析各段道路的可见状况,结果如图4 所示。
在道路视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视域面积随位置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道路两侧的视野变化状态为开阔—收缩—开阔—收缩—开阔—收缩,即公园主入口的视野是比较开阔的,从此处进入公园后,视野则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在3、4、5 路段,视野变化是比较小的,并多次经历收缩—开阔的变化节奏,最后视野收缩,直至公园东北侧的次入口,视野变为最小。其中,1 ~ 2 路段的视域面积最大,即视野最佳,可在此处设置观景点;2 ~3 段、5 ~ 7 段、10 ~ 12 段和13 ~ 14段为视野的转折变化段,应对这些道路两侧进行景观控制或视觉指引,以引导和控制游人的游览速率与节奏,如在视域范围内设置景观吸引点等;3 ~ 10 段为视域变化较小的路段,故可对道路两侧的植物景观作精细化处理,以减少视野变化不大形成的单调感。
2 主景观点沿道路可视变化分析
麒麟山公园的主景观点为山顶立佛、麒麟映塔和凤凰阁,其中山顶立佛在精神层面对全园有统领作用,麒麟映塔在景观格局和视线上有总体控制的作用,而凤凰阁则是公园南部的重要构筑物和视线引导,与山顶立佛、麒麟映塔形成三足鼎立的景观格局。本文分别对这三处主景观点在各道路段是否可见进行分析( 图5),以了解游人在行进过程中对主景观点的可视情况,为进一步的道路评价提供依据。
同时,本文根据景观点的可视域分析得出其在各段道路中的可视路程,再通过路程分析得出其在该路段的可视时间。通过分析山顶立佛、凤凰阁和麒麟映塔在道路视域中出现的时间可以看出,游人沿主景观道路行走时,经常出现在视野中的景观点是麒麟映塔,在1 ~ 9路段及11 ~ 12 路段均能看到。在1 ~7 路段,山顶立佛出现在视野中的频率较大。在7 ~ 13 路段,凤凰阁时隐时现。在7 路段,游人能同时看到以上三个主景观点,此路段是较好的观景停驻点。此外,在游人的游览途中,从公园主入口进入1 路段,能清晰地观察到山顶立佛及麒麟映塔,并且随着游人与这两个景观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观察到的景观点越来越完整,佛教文化对游人内心的冲击越来越大,最后在6 ~ 7 路段得到升华。游人经过7 路段之后,山顶立佛完全消失在视野范围之内,凤凰阁逐渐控制视线,但麒麟映塔依然在游人的视觉中占据主导地位。经过13 路段后,凤凰阁在公园出口处完全消失。
3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游人在沿道路行进过程中,视野的开合变化节奏适中,其隐性空间序列变化为“前景—发展—高潮—结尾”。由于视觉上的变化,游人对佛教文化的体验越来越强烈。
(2) 为了契合空间序列带给游人心理上的感受,应对1 ~ 7 路段的景观进行强化处理,以丰富景观层次,而在空间开合感较弱的3 ~ 10 路段,应当注重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以减弱景观单调感。
三 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1 相对坡度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视线的坡度越大,景观被观察到和注意到的可能性就越大,景观视觉敏感度也就越高。麒麟山公园是典型的山地型城市公园,游人在游览时一般以仰视和平视为主,因此本文根据公式Sa=sina(Sa 为相对坡度的景观视觉敏感度,a 为地形坡度值)进行相对坡度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运用GIS 软件的坡度分析功能,直接从数字高程模型(DEM) 上得出地形坡度值,并根据公园内的总体坡度情况,将相对坡度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表3)。
通过GIS 重新分级绘制,形成相对坡度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级图( 图6),可以看出,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脊线两侧,大部分区域为中敏感区,山谷和山脚则是低敏感区。
2 相对距离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首先,选定麒麟山公园现有的主干道路作为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的基线。由于公园尺度较小,不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视觉分级划分景观视觉敏感度。根据实地考察,本文选定相对距离d=50m( 当d ≤ 50m 时,能够较清楚地分辨景观的结构特征),并以相对距离的景观视觉敏感度Sd=1、Sd=1/2 计算出d=50m 和d=100m,以此作为距离带划分的上、下限,进而划分景观带等级,即沿主游道一侧将景观带划分为近景带、中景带、远景带和鲜见带,从而确定相对距离的景观视觉敏感度的四个级别( 表4)。
其次,利用GIS 缓冲分析,根据景观带等级绘制道路缓冲图( 图7),并将道路缓冲图与道路视域分析图进行GIS叠加分析,最后得出相对距离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级图( 图8)。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等级的景观带中,近景带与鲜见带的面积较大,近景带主要分布在道路及山脊线两侧,鲜见带主要分布在山谷或山体围合的区域。而在不可见带中,占主要面积的是位于远景带的不可见区域,这些区域离道路较远或位于山谷和山体背面等观景线上。
3 基于视域几率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基于视域几率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以主要道路为观景线,沿着道路线每隔200m( 即步行2 分钟的路程) 取一个观景点,共取33 个观景点。研究表明,景观被看到的次数越多,其可见性越高,景观视觉敏感度也就越高。本文首先在 GIS 的空间分析模块中,以数字高程模型(DEM) 为三维表面进行可视域分析,得出33 个观景点在DEM 上的位置分布( 图9),进而得到整条道路的视域范围。由此可知,麒麟山公园内的景观能从观景点上看到的次数最多为13 次,最少为0 次( 即不可见)。
其次,根据景观被看到的次数,本文将整个公园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为四个级别:在所有的观景点都看不到的区域为不可见区,能从1 ~ 4 个观景点中看到的区域为低视域几率区,能从5 ~8 个观景点中看到的区域为中视域几率区,能从9 个以上的观景点中看到的区域为高视域几率区。据此,本文绘制出基于视域几率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级图( 图10)。从图上可以看出,高视域几率区范围比较小,仅为山顶立佛、科普气象站和凤凰阁景观点所在区域,大部分区域为低视域几率区,即低敏感度区。
4 基于醒目度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麒麟山公园的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并结合了部分人文景观。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主要有以下醒目景观点:在公园观景线上的大部分地方及谷底都能看到的山顶立佛、麒麟映塔,由山地形成的百花谷,以及体现佛教文化的寺庙群、凤凰阁等。本文将这些景观点所在区域划为一级敏感区。
5 景观视觉敏感度综合分析
通过对景观视觉敏感度各个分量的分级分布图的叠置,本文得到麒麟山公园总体景观视觉敏感度分级图( 图11)。
①一级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公园游步道两侧的近景带和部分主干道靠山体一侧的近景带,与游人的距离近,且坡度较大( 坡度均在30°以上),个别区域( 如凤凰阁、麒麟映塔等) 离道路较远,虽然可达性相对稍低,但是地势较高,可视性很好,因此这些点是较佳的观景点,也是容易被关注的对象,其外形与高度设计都需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以给游人带来视觉上的和谐感。此外,一级敏感区内的景观给游人的视觉冲击相对较大,比较小的人为干扰都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因此在一级敏感区内必须严格控制人为活动,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景观。
②二级敏感区主要位于观景线上的近景带和中景带,该区域坡度较大,可视性强,是游人视点集中的区域,也是游人比较关注的且与自然景观直接接触的区域。该区域应加强保护措施,对自然植被和山体进行保护、保育,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三级敏感区主要为可视范围中坡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谷和山脚地势平缓的地带。该区域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可进行合理的低强度开发。
④四级敏感区主要分布于不可见的区域,主要在山体的背部和山谷,因地形对视线的影响,在现有的游道上无法观看到这些区域的景观,故四级敏感区可以作为私密景观点的分布区,但需对游人的安全进行考虑。此外,在四级敏感区内可以建设旅游设施、道路设施等。从各级敏感区的面积看,四级敏感区的面积最大,其次为二级、三级敏感区,一级敏感区的面积最小( 表5)。
6 小结
(1) 目前麒麟山公园内存在观景点分布不平衡、视域较好的区域使用率不高等特点,因此需要在布局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公园的植物景观类型较少,在植物设计中应注重植物景观的变化与多样性。
(2) 道路布局及走向设计比较合理,视域景观变化的节奏与韵律感较强,游人沿道路行进途中有较好的视觉感受,能够全面地体验公园的景观与文脉。
(3) 由总体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可知,道路两侧与制高点属于高敏感区,应加强保护。
基于景观要素评价景观布局优化
根据上述一系列景观要素的评价分析,在麒麟山公园初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本文以景观要素分布的均衡性与合理性为标准,对景观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新的景观布局方案( 图12)。
(1) 根据道路景观连续性变化分析可知,初步方案中道路景观的视觉效果较好,道路在选址及走向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因此对于道路的优化主要是保留原有的道路框架,根据景观点的需要进行局部调整。
(2) 从景观的总体性看,对整个公园有统领作用的主景观点是麒麟映塔,但初步方案中麒麟映塔周边的景观点过于集中,其所在区域属于高景观视觉敏感度区,因此本次设计对该区域的人工景观进行简化,使麒麟映塔与山顶立佛、凤凰阁和科普气象站等景观点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
(3) 对于景观视觉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本次设计对其人工建筑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尽量减少人工建筑对这些区域造成的视觉破坏,以保持视觉上的高洁净度。
(4) 从景观的可见度看,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本次设计在高可见度区域的主景观道路两侧增加了四个观景点,以保证景观视觉最大化。
(5) 为增加景观多样性,本次设计增加了山谷和山脚景观类型,新增桃花源、芙蓉花坡等景观点。其中,桃花源景观点位于高景观视觉敏感度区,本次设计将此处的水塘进行了连接,形成了水系,建筑与水体结合在一起,通过植物造景形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芙蓉花景观点位于原登山栈道上,该区域也属于高景观视觉敏感度区,本次设计对原有服务设施与广场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将此处的景观改造成以芙蓉花为主的坡地景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规划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