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4个社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围绕个人与家庭属性、出行目的、空间与环境属性以及政策与服务水平4个因素对老年人日出行行为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指出个人与家庭属性、出行目的、政策与服务水平均与老年人日出行次数、日出行时耗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空间与环境属性对老年人日出行行为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适老性社区发展并不理想,尤其是物质环境建设,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1研究背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目前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却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放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进一步完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国诸多大城市中,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尤为突出,数据显示上海已经率先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因此,如何通过物质空间的改善适应适老性社会建设、促进老年人的出行行为来缓解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压力,是城市规划学科亟待正视的科学问题。
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老年人总体出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仍以定性归纳为主。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相继开展调查,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老年人出行的目的、次数、时耗以及方式等特征进行深入描述和归纳。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出行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但这类研究偏重于就单一因素探讨对老年人出行的影响,而对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出行行为的研究有所欠缺。
2调查设计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的老龄化程度与老龄人口分布密度均明显高于外围区县,故本文选择上海中心城作为研究区域,并结合上海市的不同居住空间类型,分别从中心城核心区与边缘区选择2个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出行行为调查区域,即黄浦区的三德小区、上海滩新昌城与杨浦区的鞍山三村、同济绿园。

调研区域区位图
调研小区基本概况一览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基础数据,问卷分为4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日出行行为、设施与服务评价,以及出行需要与意愿。主要对被调查者在出行时最看重什么、阻碍出行的原因、是否需要陪伴、对交通优惠政策有何要求以及对老年人交通出行改善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
3行为特征
3.1 出行目的
研究区域内老年人以生活型出行为主。购买食品在总出行中比例最高,达26.1%;逛街购物在总出行中也占到12.2%的比例。可以说购物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出行类型。其次,休闲娱乐出行占总出行的12.9%,是老年人第二大出行目的。此外,看病体检以及访亲会友出行也占较高比例。

研究区域老年人总体出行目的分布图
3.2 日出行次数
研究区域内老年人平均出行次数为1.85次/d·人,日出行次数总体上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不同年龄组老年人日出行次数变化趋势(次/d·人)
3.3 日出行时耗
研究区域内老年人每日平均出行时耗为14 min,日出行时耗总体上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不同年龄组老年人日出行时耗变化趋势(min)
4实证分析
4.1 日出行次数影响机制分析
(1)个人与家庭属性。首先,老年人的年龄对其日出行次数呈显著负影响,即老年人的年纪越大,日出行次数越少;而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与其性别、户籍以及教育水平无关。其次,上海老年人日出行次数与家庭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模型发现隔代家庭类型与老年人的出行次数显著正相关;而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与二代家庭、三代家庭、独居和家中有12岁以下儿童的家庭类型均无关;这一结果隐含揭示了隔代家庭中老年人承担的对孙辈抚养与照顾责任是老年人增加日出行次数的动力之一。再次,收入水平对老年人日出行次数影响较弱,模型显示低保、中收入、高收入等因素均不显著。最后,家庭中没有小汽车的老年人,日出行次数显著,其日交通费花销也高。
(2)出行目的。模型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均对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有显著影响,仅有接送小孩、社区活动、娱乐活动在0.05的信度下显著。工作和购买食品在0.1信度下显著。而老年教育、逛街购物、访问亲友、看病体检等都对其出行次数没有影响。
(3)空间与环境属性。研究发现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并未对老年人日出行次数产生显著影响,仅有内部道路是否平缓这一因素在0.1信度上显著。由此说明,目前上海的适老性社区规划效果并不理想,物质空间设计品质并没有与老年人的出行目的和喜好相结合。
(4)政策与服务水平。“是否享受免费政策”指标是政府给予老年人出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但模型显示这一政策并没有增加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
日出行次数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4.2 日出行时耗影响机制分析
(1)个人与家庭属性。首先,老年人的年龄对其出行时间呈显著负影响,说明老年人年纪越大,日出行时耗越短;而老年人日出行时耗与老年人的性别和教育水平无关。同时,模型发现没有上海户口的老年人,其出行时耗显著增加,由此可推测这些随儿女迁入上海居住但没有上海户籍的老年人,并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上海本地生活,因此其日出行时耗相对更长。其次,研究结果并未发现上海老年人日出行时长和其家庭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最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对其日出行时长有显著影响,具体体现在没有汽车的高收入老年人群日出行时耗更长、日交通花费更高。
(2)出行目的。研究意外发现影响老年人日出行时耗的仅有“逛街购物”,而其他因素如社区活动等均未发现对老年人的日出行时耗有显著影响。综合“是否享受免费政策”指标分析,政府给予老年人出行的社会福利政策补贴对于出行时耗依旧失效,说明老年人购物行为主要依赖于大超市的公交班车,而不是普通城市公交。由此可以推测社区级别的商业购物设施还比较缺乏,公交线路和商业配套服务的衔接度并不高。
(3)空间与环境属性。研究表明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并未对老年人日出行时耗产生显著影响,仅有外部道路是否有照明因素在0.1信度上显著。表明目前上海在应对老龄化的社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适老性建设发展需要吸纳更多自下而上的因素。
日出行时耗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1期《老年人日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作者:黄建中、肖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萌,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