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曾将水井比作城市的眼睛,在自来水时代之前,没有水井,不仅居民不能生活,城市也没了灵气。每一口水井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它静静地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这些特有的水井文化以及独特的市井风俗,正是历史留给杭州的财富。
然而随着城市的变革,许多水井有些受到污染,而有些甚至就湮没了。杭州的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井文化遗产则是最为灵动的文化实体。缺失这一文化实体,城市就会消隐生长“年轮”和发展文脉,人们就会失去怀旧的念想和思乡的依托。才能更好地延伸城市的文脉。
杭州的水井承载着历史记忆
杭州素有“钱塘自古繁华”美誉,老城区更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街头巷尾、民居深处的一口口古井,犹如散落在杭城寻常巷陌的珍珠,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从隋唐时代杭州刺史李泌修筑西湖入水口、开凿六井,到吴越钱镠组建 “撩湖兵”专司疏浚西湖,在城内广凿水井,再到南宋临安知府的西湖疏浚修缮水利设施,杭州水井已有几千年历史,伴随着杭州的成长而成长,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杭州人。
对城市来说,没有水,就没有市民的生活之地,也就没有文化的生存之本。水井因人居而诞生,城市因水井而繁盛。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在建筑中,也积淀在水井里,丰富着城市的精神品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水井曾是杭州的“生命之源”、“发展之源”。历史上杭州之所以能集聚大量人口,主要是因为水井解决了淡水资源问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遍布全城的水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着杭州厚重的历史,承载着祖祖辈辈杭州人的记忆。
杭城许多街巷以井为名沿用至今。旧时杭城,直接叫“井”的巷弄就有九条之多,直至现在还留下了一条“井弄”,而巷以井名的地方就更多了:大井巷、百井坊巷、饮马井巷、双井弄等等,每条以“井”命名的小巷小弄,都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延续至今。许多杭州的典故传说也与井有关,孝娥井、柳翠井巷、白井儿头巷等,这些以典故命名的水井背后都浸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水井作为公共话语交流场所,也是杭州市民生活的典型物证,这个“亲水阳台”成为杭城民居里最能聚集人气、体现民俗,也是最具有亲和力和互动性的空间。
保护利用水井文化遗产价值

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已不再饮用井水,但水井的实用功能并未全部丧失,其文化意义更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让人们从中“探视”杭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民生样态,同时还承载着培养感恩意识、节水品质、故土情怀和文保责任的教育功能。
保护和利用杭州水井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价值和文化功能,这在我国大规模“改造旧城”以致“千城一面”的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历史文化遗产不应只是显现于文字图片里,还应该是可以让人们触摸体味的具象实体。因此,如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具有“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要求,对包括水井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后申遗时代的杭州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施水井保护工程,重点是做好规划、施工、使用、管理、宣传五项工作。完善规划就是要对水井保护坚持“应保尽保”,将城区中古井逐一纳入规划范畴,修复过程中,防止“千井一面”。精心施工就是要按照传统的古井营造方式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对历史悠久而且原有井圈保护较好的古井,应按“修旧如旧”的办法进行修复。对原有井圈已经损毁或现有井圈是用水泥钢筋材质修建的古井,则可采取“似曾相识”的办法进行恢复。注重使用则是对水井特别是古井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作深层次研究和挖掘,与相关重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水井特别是古井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致。长效管理是要按照“修复一处、管理一处”的要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修复后水井的卫生与安全,防止遭受人为破坏。广泛宣传是指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水井的价值、水井与城市历史的关系、水井与人的关系,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了解水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增强保护水井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水井。
“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是杭州市政府建设管理城市的重要理念。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井文化遗产,杭州市成立了市区水井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区城管办组织专家对辖区水井开展调研,参与水井方案设计评审。杭州市政府于2009年出台《杭州市区水井保护工程实施意见》,要求遵照“应保尽保、以用促保”的原则,结合背街小巷和墙门庭院改造工程,对杭州市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水井进行全面保护和彻底整修。这项工程已取得良好成效,使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保护水井文化遗产的城市。
正如《城市怎么办·第五卷战略篇》中所说,“保护水井事关杭州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一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每年要接待五千万中外游客。杭州完全可以利用水井资源,推出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使之成为杭州这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