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快速扩张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成区越摊越大,就会摊出不可治愈的城市病,甚至将来会出现一些‘空城’、‘鬼城’”,因此,“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近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对此进行了强调。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ique、ICT)的快速发展,数据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研究可获取的数据(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在时空覆盖、考察粒度和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为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更精细地刻画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提供了可能。 由此,我们更加坚信北京城市实验室(BCL)自创立之初便确立的进行量化城市研究的理念,也更加坚信,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年会上对新数据环境下量化城市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最新成果的交流,一定会与这个时代产生共鸣!继成功召开两届年会之后,北京城市实验室(BCL)2016年会(第三届)诚挚邀请您与我们共同聚焦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关注对城市空间品质与城市活力,携手向全社会普及与强化以营造品质和活力为目的的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联合主办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战略合作媒体:权威媒体、技术专业媒体(报纸、杂志、网站等)欢迎报名参加特邀新媒体: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国匠城、果说、市政厅、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一览众山小等时间:2016年6月25日下午13:00-18: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层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城市活力:Jane Jacob城市兴衰观点实证大数据,新范式和大协作:决策导向的大数据应用范式和案例情景元胞自动机技术和区域城市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1)本论坛听众为免费特邀方式参加,网络平台在线报名;
报名网址:http://register-bcl.eventdove.com/截止日期:2016.5.31
(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由于会场席位限制,主办方将对报名者进行审核,只给审核通过的参会人员发送电子票,会议当天请参会人员执有效票据(打印版或电子票皆可)签到;
(2)参会人员,交通食宿自理,组委会将提供附近用餐地点和住宿信息,供参考(详情见后期三号通知)。
(3)此次会议同时开通B站直播功能(详情见后期三号通知)
组委会联系方式/联系人: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李女士邮箱: cathylee1102@sina.com图1:2016年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年会会场位置图
How APIs Changing Urban Studies今天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越来越依赖量化工具进行支撑,一方面数据来源不断丰富,数据获取的门槛不断降低,但与此同时对数据分析和挖掘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对研究者和规划师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最便捷地将跨学科、跨领域的分析工具和分析能力赋予城市研究人员,笔者认为需要一个简单、轻量的“翻译”。而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正是这样的一种途径。从获取一个门牌地址、到用人工智能战胜围棋大师,通过调用API,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巨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本次演讲将通过数个探索性案例,探讨定量城市研究未来的混搭(Mash-up)趋势。李栋,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BCL)主要创始人之一。工作以来参与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地区重大规划项目、国际学术课题研究等工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年来致力于在城市研究和规划中应用大数据解决现实问题,开展算法、模型与指标的研究,重点关注出租车轨迹、互联网签到、照片等新型数据的获取、处理、以及相关的时空分析和挖掘等。研究成果在中英文同行评议期刊、重要会议中多次发表。Measuring Urban Vitality: New Data, New Methods, and Old Problems城市活力与品质研究或许面临着技术上的拐点。一方面,高性能计算、可穿戴设备、社交网络平台、宽带互联网以及开放数据运动的发展为城市研究带来了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自然语言、(时空)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分析与文本分析等方法的引入为城市活力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本文关注利用这些新城市数据来研究城市活力所常见到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虽然部分问题是社会科学中常见的,但新数据环境的产生和不同学科背景学者进入城市研究领域的现状使得这些问题值得重新探讨。刘行健,博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副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全球城市与城市空间分析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美国地理协会区域规划与发展学术新人奖与国际区域研究协会青年学者奖。Large-scale Evaluation for Quality of Space, Its Temporal Variation and Performance Profiling: An Analysis for Residential Projects of Beijing Using Street View Pictures随着城市建设步入内涵式增长的时期,微观尺度品质的提升日益受到政策重视,空间环境的评价和改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首次尝试利用街景图像,直观的度量三维空间品质,识别空间改善发生的总体规律。根据北京市2005至2013年1974个更新居住类土地出让信息,截取周边多角度、多时间的街景图,采用设计师打分的方法评价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品质,并对空间品质改变的具体方面如建筑立面、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底商或围墙进行判读,识别总体层面的类别特征、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更新类居住区周边的空间品质总体较低,虽然部分街道实施了改善措施,但效果却不理想。微观环境改善在空间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好的社区越来越好,差的社区不容易改善”的结论,但改善与到城市中心的距离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依靠政府力量推动的空间改善在总体层面上表现出空间随机性,与其他国家学者的结论有差异。对比上海和国外其他城市的空间环境,北京城市空间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龙灜,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建人与执行主任。他的研究方向是量化城市研究及其规划设计响应,近五年他在城乡规划相关领域的SSCI/SCI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4篇,2015年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Geospatial Analysis to Support Urban Planning in Beijing》。他还作为主持人或研究骨干累计参加三十余项科研和规划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唐婧娴,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曾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近期关注方向为德国城市转型历史、文化空间战略。How Data Drives Design: Practice Based on 'Human Activity Map'基于公交IC卡刷卡记录、互联网LBS数据、社交媒体数据和其他开放数据,我们开发了中国时空行为分析平台——人迹地图(暂定名),平台能覆盖中国所有城市,提供针对人流密度与结构、职住锚点、特定人群、空间单元、社会感知等多维分析。基于该平台,我们开展了“回龙观地区功能优化规划研究”这一城市更新类项目,利用回龙观地区2015年8月至12月的数百万次LBS定位数据以及微博语义、POI等其他各类数据,从职住、通勤、人口分布、公共设施的客流、情感语义等方面对回龙观整体、具体节点以及与望京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利用数据驱动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路径,形成了数据驱动设计的流程框架并编写了数据增强设计手册。茅明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规技术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北京城市实验室执行主任。近年来在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和公共治理中的应用,参与式规划和新媒体推进规划转型方面有一定研究,负责创办了CITYIF规划云平台和中国时空行为数据平台。储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新媒体专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更新实践的探索及规划新媒体运营。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5.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城市活力:Jane Jacob 城市兴衰观点实证Was Jacobs Right? Modeling Human Activity, Land Use and Urban Vibrancy through Mobile Phone Positioning Data【纪念简?雅各布斯诞辰100周年】在城市规划中,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形式和利用密度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1)中认为高密度、混合土地利用的是“具有活力的”城市和社区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个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影响深远。虽然雅各布斯的论点是有说服力的,但她的批评者说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因素都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相关联,尤其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本研究以北京城市为例,借助每天数以亿计的手机定位数据,结合兴趣点(POI)、土地利用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城市活力之间的关系,对雅各布斯城市兴衰观点进行实证研究。王江浩,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地理信息与遥感、城市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研究,现已在发表SCI/SSCI论文20余篇。
From Metropolitan Area to Megalopolis: Define China’s Functional Urban Areas with Geographical Open Data城市功能地域(Functional Urban Area,FUA)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按照空间尺度和发育程度的不同,城市功能地域的表征概念亦呈现多样化。由于我国城市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的“二元分割性”以及城市统计尺度和口径的不一致,长期以来缺乏对FUA的准确界定,也没有形成类似美国和日本那样比较明确系统的城市统计区概念。研究借鉴国外FUA的界定方法并考虑我国实际可获取的地理开放数据,第一次从街道乡镇单元尺度界定了我国的都市区、都市圈和大都市连绵带等三个不同尺度的FUA。吴康,人文地理学博士,副教授,任职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多中心城市网络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SSCI论文7篇、地理与规划类中文一级学报论文10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北京市自然科学等5项部省级基金,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中科院、国家发改委等课题10余项。
Study on Impact of ICT on Commuting Behavior in the Era of Internet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已经使城市空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城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发生了彻底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小规模问卷调查,考察信息通信技术对于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的移动网络终端使用频率更高;上网频繁群体的通勤距离更远、通勤时间更长;人们在有无智能手机情况下可以接受的最长通勤时间有着接近半小时的显著差距。高频上网组使用导航类APP的次数更多,也更容易根据实时路况改变调整出行时间。包括个人属性、上网习惯等因素在内的通勤距离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每周上网次数增加和使用智能手机等两项因素会显著增加人们的通勤距离。本研究旨在为未来提升人们的出行和通勤品质,制定面向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政策和城市规划政策提出建议。张纯,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城市形态与可达性、社区演变与规划、转型期城市规划等研究,目前已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崔璐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居民职住通勤。8. 大数据,新范式和大协作:决策导向的大数据应用范式和案例Big Data, Novel Paradigm and Coordinated Efforts每个时代城市和城市规划、设计都面临着特别和紧迫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无论数据如何,决策者们都需要决策。当今城市、城市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大数据在解释解决这些挑战当中的作用如何?应该为如何?本研究目的在于以中,美,澳三国为例,通过文献,调研和访谈:1,辨别和梳理有关挑战;2,探索数据(含数据算法、模型)和解决解释有关挑战的作用;3,提出决策导向性的大数据采集、范式和协作原则和框架。同时,本研究将以北京、布里斯班为例,说明何为决策导向性的大数据采集、范式和协作。周江评,现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助理教授。曾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跨学科交通硕士专业助理教授、同济大学-拜耳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主持、参与多个中国交通规划与总体规划结合的规划项目。过去几年在英文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国内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另有合著《国际大城市带综合交通体系研究》和翻译《精明增长手册》。校外主要兼任北京城市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中国规划学会董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交通研究学会交通拥挤收费学术委员会等多个学会编委。
A Study of Integrated Industri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of Land-use Persona针对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产城融合问题和既有目标导向型产城融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我们的产城融合研究项目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相结合的效能导向型产城融合评价体系,从产业活力、精明开发、高效通达、以人为本、宜居宜业五个模块对产城融合情况进行评估。本次报告重点介绍项目在“精明开发”和“以人为本”两个模块的评估实操中,如何基于用地画像视角,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的开放数据新背景,对产业开发园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行精细化的真实效能定量评估。段心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高级城市规划师,曾就职于AECOM从事城市规划咨询及设计工作。在TOD规划、城市战略规划、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参与项目多次获得包括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城市设计荣誉奖等在内的国际奖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TOD土地交通一体化开发。
10. 情景元胞自动机技术和区域城市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Scenario Cellular Automata and Urban Network Analysis: Modeling the Changjiang Delta Region 情景元胞自动机Scenario Cellular Automata 是基于CA基础上的应用新数据的城市发展预测模型,结合区域城市网络发展的环境灵敏度,对城市空间环境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新研究方法,解决了现有模型欠缺对特定环境和政策有针对性地校准和调配。此模型结合思格温算法的简洁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层信息处理,可针对不同城市群进行广泛应用。研究成果显示,虽然大城市人均环境资源消耗指数低于其它城市,但是按照土地城市化的计算方式结论恰恰相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中型城市的加速发展,对产生一个均衡的城市集群至关重要。关成贺,哈佛大学博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波曼学者,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加州注册建筑师。曾就职于槇文彦规划设计事务所,参与纽约世贸大厦4号塔楼重建;中建海外,援建巴哈马拿骚;中国发展银行,研究土地一级开发投资;华盛顿世界银行亚州城市发展部,进行阿富汗卡布-贾拉拉巴德经济区建设可行性研究;香港新鸿基,参与商业综合地块开发研究等。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空间分析,区域城市形态,可持续城市发展预测模型。博士论文研究题目‘城市区域空间分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网预测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元胞自动机城市模型,对城市规划设计、经济发展、文化遗产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预估。与彼得罗教授共同提出了‘城市强度’的研究理论和评估方法,对中国小城镇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哈佛大学房地产学术基金支持,与理查德派泽教授合作新城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分析美国、英国与中国新城案例。提出并开发‘多核城市扩张密度-距离’模型,应用于日本,韩国,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与高密度城市土地发展比较研究。
The Inevitable: The Coming of Holographic City研究从全息论的角度上探索在空天地一体化的新数据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单时相到全时相、从小尺度到大尺度、从微观到宏观的数据采集、管理、融合、抽析、分析以及支持决策的全流程架构;并介绍时空总线还有二三位一体化等等的新型数据技术,在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中的应用案例。阐释了在全息城市来临的新时期,地理学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讨论了地理学在工程、技术和科学整体的发展思路,和城市作为实验室模式所承载的使命。
黄骞,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统计事业部总监,北邮-超图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暨未来城市联合实验室研究员。《大数据领导干部读本》编委,2015年朝阳区高端商务人才,2014年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北京市创新标兵。承担与研发了“国家数据”等国家重大项目与研究课题,2014年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唯一),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9项。
12. 技术、商业与人文: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Technology、Commerce and Humanity: Smart City as A Lifestyle在新时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同时大众文化、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的急剧变化也显著地反映了社会领域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内涵将进一步泛化,以大数据作为核心技术的智慧城市将拓展为跨领域的平台,通过混合、开放、协同、共享的商业模式,串联并促进技术和人文的信息双向互动,并促进企业与政府深入的参与这一宏观历史进程。本研究将基于理论与案例的分析,展望我们将迎来的新技术时代,同时也将是新经济时代和新文明时代。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有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将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智慧城市概念下实现共生。李昊,城市规划师,专栏作家,就职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并负责国内外城乡规划项目多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城市评论文章数十篇。担任凤凰网城市频道、澎湃新闻市政厅、中华网、《北京规划建设》等多个媒体与杂志的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中原城乡规划促进会发起人。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致力于城市规划与研究、城市写作、文化创意以及技术创新的跨界融合。
Street Safety Desig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s under the New Data Environment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能需要同时应对新城开发和老城更新的双重压力。而以街道安全和品质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无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其中将街道设计与现有的科学技术与量化手段相结合,无疑为这部引擎增加了强劲的动力。本文就列举了几个实际案例,讲述如何运用新数据手段,融入到街道的安全设计与品质改造之中,用以推动更安全、更具活力的街道设计。刘岱宗,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交通项目主任。曾任美国能源基金会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高级项目专员、新加坡新工集团CPG公司担任交通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教职。主导设计或参与了包括北京、成都、青岛、苏州、昆明、贵阳、株洲等多地的交通政策、交通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及公共交通项目;2010年还参与了多项国家公共交通发展政策、规范、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并作为特聘专家参与制定了重庆、天津、西宁以及海口市的公交都市工作计划。2013年创立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再发展综合解决方案”;2014年被重庆市国资委特聘为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外部董事;2014年创建了非营利的微信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至今已有90名志愿者参与工作,吸引的关注粉丝高达2.5万人;出版书籍2册,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The Streets of Shanghai: Vitality, Distribution and Quality408研究小组近年对于上海若干商业街道的调研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从街道的活力、空间分布和步行品质三个方面, 对上海一些著名商业街道的界面、业态和空间要素与其关系进行观察和问卷分析,并进行了上海和日本的一些名商业街的对比。徐磊青,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建筑环境的空间与行为研究,城市特色与城市和建筑设计,环境心理、评估和人体空间研究。担任中国环境行为学会(EBRA)秘书长,《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编委,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中心研究员,408研究小组主任。近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编著两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200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第一届年会于2014年6月11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功举办。以主题报告的形式针对大模型的应用前景,数据开放、技术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技术驱动与需求驱动的关系,PM2.5人口暴露研究的改进,城市定量研究范式再次兴起等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和深入探讨。分享BCL成立以来开展的以大模型为核心的学术研究活动,会议吸引了来自海内外30多个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及关心量化城市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和讨论。2015年,BCL以“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规划与研究”为年会主题,邀请了来自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17位青年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会议针对新数据环境下国内外研究机构如何展开城市定量研究工作,尤其对城市规划专业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展开前沿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北京城市实验室(BCL)2015年会共有来自于全球各地的超过500名嘉宾参会,城市研究学界和实践界的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规划与研究,产生了“发布成果、百家争鸣、促进交流”的效果。
关于“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年会”,更多请点击菜单栏“BCL年会”或戳:
不觉已三年,北京城市实验室(BCL)2016年会通知
【BCL2015年会】共待云起时 - BCL2015年会感悟篇(转)

记得相约今年的BCL年会一起欢乐的bilibili~~~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回复数字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橘子